上海地区的孔庙祈福
2020-09-29孙光耀
□孙光耀
祭孔大典是专门用以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祭祀礼仪,包括开城、开庙、启户、敬献花篮、乐舞告祭、恭读祭文、行鞠躬礼等仪式。自2004年曲阜公祭孔子以来,每年都会举办。祭孔大典的名称、时间、场地、重要仪制、祭品祭器和乐舞祝文等均参照明清礼制并结合当代实际加以严格规范,极为庄重。
若即若离:孔庙与民间
祭祀孔子的传统由来已久。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哀公诔之。在孔子殁后,家人和弟子开始为其立庙祭祀。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高祖过鲁,闻弦歌不绝,于是以太牢祀孔子,开帝王祭孔之先河。及至唐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诏令天下“州、县学皆作孔子庙”(《新唐书》卷十五),这是州县地方普遍建立孔庙的开始,祭孔仪式也随之推行到各地。此后,孔庙及祭孔仪式在宋、元、明代有发展,并在清代臻于极盛,民国以降则日趋衰落,近年来又有复兴之势。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寺院、祠堂、神坛和拜神的地方。寺院、神坛散落于各处,比比皆是,表明宗教在中国社会强大的、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他们是一个社会现实的象征。”正如杨庆教授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中所言,宗教生活弥散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也无处不在。但是,作为儒家的“圣域”和一个较为封闭的“神圣空间”,孔庙一直和民间若即若离。总体而言,民间的孔庙祭祀行为和祈福活动从历史上直至今天大致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
迄于南北朝时期,孔庙仍对一般民众开放。但也正因为开放,导致了一些愚夫愚妇在孔庙时有荒唐之举。“妇人多于孔庙祈子,殊为亵慢,有露形登夫子之榻者。后魏孝文诏孔子庙不听妇人合杂。”据《吴兔床日记》载,北魏时期,就曾发生妇人进入孔庙后宽衣解带,与孔子像相拥而卧,以求怀上圣人之子的荒唐故事。这种事情越来越多,以致孝文帝不得不专门下诏,要求孔庙“不听妇人合杂”。孔庙在排斥了愚夫愚妇之后,其信仰的纯洁度自然会提高,但是受众面也随之变得狭窄起来。
唐宋以后,国家对普通民众进入孔庙以及祭孔行为的限制更为严格。参与孔庙祭祀的人员无论是天子、孔子后裔还是朝廷官员,一律都是官方身份。除特定时节外,孔庙大都门禁森严,普通民众甚至一般士子都不能随意参拜。明末散文家张岱在曲阜试图游览阙里孔庙,只能“贿门者,引以入”。地方孔庙也是如此,明清时期的江南士人想要进入孔庙,须于“教授处请钥”,才能“启文庙门”而入。
近代以来,国势衰微,儒门淡薄,再加上种种政治运动的冲击,孔庙更是与一般民众渐行渐远。关于孔庙与普通民众的关系,鲁迅先生于《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有一段颇为传神的叙述:
孔夫子到死了以后,我以为可以说是运气比较的好一点。因为他不会噜苏了,种种的权势者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但比起后来输入的释迦牟尼来,却实在可怜得很。诚然,每一县固然都有圣庙即文庙,可是一副寂寞的冷落的样子,一般的庶民,是决不去参拜的,要去,则是佛寺,或者是神庙。若向老百姓们问孔夫子是什么人,他们自然回答是圣人,然而这不过是权势者的留声机。
◇ 曲阜孔庙鸟瞰
◇ 曲阜孔庙大成殿
◇ 曲阜孔林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以及对民间信仰限制的放宽,很多地区的学生及家长开始在考试前去孔庙烧香、占问和祈福。
教化盛典:历史上上海地区诸孔庙
以上海为例。上海一地的孔庙,目前留存较为完整的主要有嘉定孔庙、上海文庙和崇明学宫。其中,以嘉定孔庙规模最大,最为完整。
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后来历代都有修缮,现在保留下来的有棂星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东西两庑、三架石桥和“仰高”“兴贤”“育才”三座牌坊等。虽然现存建筑仅及原来的十分之六七,但仍不失为目前国内比较完整的孔庙之一,有“吴中第一”之称。明代碑刻《乡饮酒碑铭》详尽记载了嘉定县学乡饮酒礼的情况。当时,出席乡饮酒礼之人,除一应大小官员、本地长者、役者外,另有“乡学及六县弟子员之理者百有六十人,文、武僚佐在位观礼者若干人,农、工、商、贾远近之观者又以千计”。乡饮酒礼一般由地方官员作为主人设宴,用以招待乡学中的贤能之士和德高望重者。其意义主要在于序长幼、举贤者,以推广孝悌、尊贤之风,进而达到德治一方、教化乡民的目的。洪武六年(1373年)在嘉定孔庙举行的乡饮酒礼,是明代嘉定县学之首例,可谓是少长咸集、官民一体之盛会。由此可见,虽然普通民众对孔庙祭典的参与度有限,但仍有另外的渠道走进孔庙,感受教化。
上海文庙,始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于今址,为“上海县学文庙”,现存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奎星阁、尊经阁、崇圣祠、棂星门等建筑。考诸史料,《申报》所载的1894年上海文庙丁祭之典则堪称是传统社会孔庙祭祀的落日余晖:
昨日为文庙丁祭之期,届时关道宪聂仲芳观察,率同松海防刘乙笙司马、上海县黄爱棠大令、学师宣琴山广文、水利厅林少尹、东厅吕二尹、捕厅蔡少尉、提右营廖楚材参戎、城守营程厚庵守戎等,以及佾舞诸生,莫不整肃衣冠,恪恭将事。于五鼓时恭诣西门内大成殿,随班行礼,次及两庑先贤前。陈太牢之供,举释菜之典。时则鼎彝悉备,管龠俱陈,舞则按部就班,乐则和声依咏。旁观者甚形拥挤,莫不叹为观止。历二点钟之久,然后由读祝者宣读祝文,礼始告成。各官咸入侧室小憩片时,遂分道鸣驺而返,时则旭日一轮已照遍大千世界矣。
由是可知,晚清时期的孔庙祭典虽然由官方主持操办,但有时也对普通民众开放观礼。虽处末世,但祀典之盛,仍使旁观者“叹为观止”。
崇明学宫始建于元泰定四年(1327年),现址又称崇明博物馆,坐落于上海市南门码头,有东西牌坊、棂星门、泮池、登云桥、东西官厅、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大成殿、东西两庑、尊经阁、崇圣祠、明伦堂、仪门等明清建筑群。今日位置上的崇明学宫是在明天启二年(1622年),由时任知县唐世涵建于城壕外东南隅。相对于嘉定孔庙和上海文庙,历史较短,崇明学宫名声不显,但仍颇有可观之处。
然而,孔庙祀典之历史虽然显赫,但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以及次年的民国新肇后,天下玄黄翻覆,孔庙旧典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之外。从1913年上海县议会的一份议案可见当时上海文庙的不堪境遇:
光复之初,颇遭蹂躏,至以黉舍为驻兵之地,泮水为饮马之池。丧乱降之自天,斯文因而扫地。今则荆棘弗剪,榛莽塞途。
文庙沦为驻马之地,可谓斯文扫地。
文化风景:当代的上海孔庙
不过,尽管近代以降先后经历了太平天国毁庙清神、戊戌变法毁庙兴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礼教,乃至后来的“破四旧”“文化大革命”等诸多政治、文化浪潮的冲击,上海地区的民间宗教生活饱受打击,但依然顽强地延续了下来。这既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强劲生命力,也反映了时代和人民的需要。
◇ 嘉定孔庙育才坊
◇ 上海文庙大成殿
作为儒家文化载体的孔庙,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孔子学说在全世界的广为传播以及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日益繁荣和市民精神生活的需要,与民间的交流也日渐频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孔庙的祈福活动。每年年末的撞钟祝福,已成为上海文庙的一大民俗保留节目。文庙虽不是宗教场所,但与上海龙华寺、玉佛寺等佛教场所的撞钟祝福活动一样,被列为上海五大传统撞钟活动景点之一。上海文庙人气最为旺盛之地,就是大成殿前孔子像两侧的“许愿树”和祈福架。每逢中考、高考、考研等时节,许愿树和祈福架上都挂满了密密麻麻的心愿卡,香炉中也点上了很多炷状元香。面临考试、升学压力的学生及其家长,甚至包括一些外国游客,都是这一行为的积极参与者。这可以看作是古代科考前烧香问卜、求签拜神传统的遗留。《新民晚报》曾发表题为《春节文庙学子多,只为学业祈福忙》的报道:
“今天来拜孔夫子,希望您能保佑我考上理想大学。”“孔老夫子,请助我通过英语六级考试。”……春节期间,上海文庙孔子雕像边的两排大红色的“祈福架”和两棵高大的“许愿树”上,又新挂上了几千张“心愿牌”,其中九成以上是学生祈求孔夫子赐福自己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文庙管理处副主任胡育清介绍说,春节期间来许愿的特别多,大年初一一天,文庙就售出了近500张心愿牌,学生或家长来买的最多。除中、高考考生外,考研、专升本、英语口译证书等各类考生都有,甚至还有一些外国游客。
可以说,去孔庙烧香拜孔以祈愿考试得中,已经成为今天上海学生及其家长在春节期间的保留活动。
孔庙祈福向何处去
如前所述,现在上海地区的孔庙祈福活动自是如火如荼,和历史上大不相同。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民众参拜孔庙时不应有私人祈福之行为,这一观点有其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其一,考前祈福违背了孔子的学习精神。孔子一生“敏而好学”“学而不厌”,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面对晚辈后生不好好读书,却试图通过侥幸的方法,许下诸如“保佑某次考试顺利通过”的愿望,恐怕孔子只会如看到“宰予昼寝”时一样,感叹一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更不会接受这种个人“投机取巧”式的祈求。
其二,孔子是中国文化道统的象征,是人中至圣,是先圣、先师,而非神灵。如明儒钱唐所言:“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明史》卷一三九)孔子乃人中至圣,不是神灵,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并不具备护佑之功。所以,向孔子祈愿,这是所求不得法,正所谓“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其三,儒家自古就有“祭祀不祈”的传统观念。《礼记·礼器》篇称:“祭祀不祈”,主张祭祀的主观目的不是为了功利性的求福,而应该出于内心情感的需要。同时,求福之道并非是向外追求,而应当是诚意正心、修身养德,向内而求,所谓“福由己作”“自求多福”即是如此。
其四,孔庙祭祀是国家祭祀的一部分。仪式是权力的表征,国家祭祀追求的是集体式的“国泰民安”“文运昌隆”,表达的是天命信仰、正统观念、伦理纲常等政治理念,这就有别于祈求私人福祉的一般宗教行为。
这些观点虽然在学理上有其合理性,然而与宗教、信仰以及祭祀等有关的行为,往往都是非常独特和微妙的。包括孔庙在内的庙宇,本身即具有使人临观而感和心灵沟通的不可替代的功效,而祭祀行为更会增加祭祀对象和祭祀空间的神圣性。受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等特征的深刻影响,中国人更加关注现世的生活,信仰和祭祀也大多出于实用的目的。仅仅争论孔庙祈福的行为“好不好”“对不对”,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子不语怪力乱神”,也许正是孔子针对此类的无谓争议而有感所发。
◇ 上海文庙旧书市场
◇ 文庙祈福架
在当代社会,应该鼓励民众多多走进孔庙,使孔庙祭祀活动成为具有文化意义的民间活动。否则孔庙及其所承载的儒家文化就会像博物馆里的木乃伊一样,徒流于审美形式,而不具有任何的社会意义。所以,对待今天的孔庙祈福现象,可能更多的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