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华简《天下之道》论先秦诸子天下观
2020-09-29杨兆贵陈书平
杨兆贵,陈书平
(1.澳门大学 教育学院,中国 澳门 999078 2.中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观念史是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别观念的内涵及其演变进行研究,有助加深我们对思想史的了解。往哲时贤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如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等,都是这方面的力作。先秦诸子多关心家国天下大事,希冀以一家之言而改易天下,希望君侯能重用他们的学说,进而以其学说为指导思想,统一天下。“天下”是诸子极关心的一个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极重要且又独特的观念。学界对诸子天下观的研究不多。本文藉研究清华简《天下之道》有关天下的内涵,进而疏理诸子的天下观,希望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补益。
一、清华简《天下之道》的天下观
清华简《天下之道》是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的一篇文章,主要谈如何攻天下、守天下。这样的说法,明显要到战国时期才出现:因为春秋时期,周朝礼崩乐坏,孔子提出如何恢复周礼。到了战国,周室名存实亡,群雄逐鹿中原,各想一统天下。所以,诸子提出如何得天下、治天下的主张(1)杨兆贵:《先秦“五至”论与帝道、王道、霸道说——由〈鹖冠子·博选〉篇说起》,《古代文明》2009年第3期。。《天下之道》认为无论攻或守天下,最重要的是民心,守民心则守天下,乘民心则攻天下:
天下之道二而已,一者守之之器,一者攻之之器。今之守者,高其城,深其池而利其樝,其食,是非守之道。昔天下之守者,民心是守。如不得其民之情伪、性教,亦亡守也。今之攻者,多其车兵,臻其橦阶,以发其一日之怒,是非攻之道也。所谓攻者,乘其民之心,是谓攻。如不得囗囗之情,亦无攻也。(2)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八》,上海:中西书局,2018年版,第154页。
简文一开头就提出天下之道有二,一是守之之器,一是攻之之器。作者把一道分为二器,道包含了器,器在道之内。道是比器高一层的概念。作者批评当前守天下者只筑高城墙,挖深城池,屯积粮食,磨利守城器械,这“非守之道”。他也批评当前攻天下者只多增战车、士兵,磨利、使用守城器械以攻城,这也“非攻之道”。可见,作者把守天下者与攻天下者所做的措施都说成是“道”。那么,“守之之器”的“器”当指城墙、城池、粮食、守城器械等这些具体的物质。“攻之之器”的“器”当指战车、士兵、攻城器械等兵器。器是守、攻所必需的物质,是具体而能眼见的。器在文中另有一概念,简文说:“昔三王者之所以取之之器,一曰归之以中以安其邦,一曰归之以谋以悦之心,一曰戾其修以丽其众。”这是作者指出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采取的攻取天下的方法。作者称之为器,则此器与道的概念应相同。可见,本文器有两个含义,一指具体存在的物质,一与道的含义相同。道是指守天下或攻天下的方法、原则,是抽象的思维。若器指具体物质,则道与器两者的关系是就攻、守天下而形成的概念,道包括了器。
据上所说,作者指出:守天下之道,在于“民心是守”、要“得其民之情伪、性教”;攻天下之道,在于“乘其民之心”“得囗囗之情”。
另外,本文“天下”两个字当指政权(尤指诸侯国政权),而非指最高权力(天子及其权位)。若天下指最高权力,则最高权力只有一个,作者怎能提出既要得到它的方法,又提出守住它的方法,这就互相矛盾了。因此,作者指出攻取他国或守住自己侯国之道。
以上所论:简文“天下”指诸侯国政权。简文提出攻天下(侯国)、守天下有两种方法(道)。作者批评当时一些侯国所采取的守天下(侯国)、攻天下(侯国)的方法不对,主张攻之道在于“乘其民之心”,守之道在于“民心是守”“得其民之情伪、性教”。为了更清楚理解简文的时代背景及思想脉络,下文探讨先秦诸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老子》、荀子、韩非子)的天下观。
二、研究回顾
学者研究天下观,论文不多,大都从民族或族群(华夷关系)关系、行政管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政治地理学来论述。专门论述天下观的,举其要者,邢义田认为天下观指人们对这世界人群组织、关系和政治秩序的概念或想法。商人已有五方(东西南北中)观念以构成他们的中央及四方的世界观。周人继承商人的观念,在文化思想上有“中国”、夏夷、内外服等观念,以中国、华夏为中心,有优越的文化自豪感,且配有尊尊亲亲的观念(3)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6-109页。。高明士指出构成天下秩序的有结合原理、统治原理、亲疏原理、德化原理,天下观是由政治的君臣关系与伦理的父子关系共同维持的(4)高明士:《天下秩序与文化圈的探索:以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17页。。他把政治与伦理观念包融入天下观的讨论。张其贤从族群、政治地理学角度析论了“天下”在西周、春秋、战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内涵,战国“天下”则有广义、狭义之分:前者指九州岛及四夷或四海,后者指中国(诸夏)或九州岛(5)张其贤:《“中国”与“天下”概念探源》,《东吴政治学报》2009年第3期。。
尹建东从地理学角度研究,指出“天下观”与“华夷之辨”是先秦以来以华夏为中心认识和看待华夷地域差异、文化差别的重要思想,目的是保证天下秩序的稳定与华夏的优势地位(6)尹建东:《天下观念与华夷边界:从先秦到秦汉的认识转变》,《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4期。。李宪堂探讨了“天下”观的起源,指出其内涵包括天圆地方的空间结构、天人一体的有机秩序、道王合一的绝对中心。商周之后它成为先王之道(礼教)所灌注的文化和制度的世界(7)李宪堂:《“天下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生成》,《学术月刊》2012年第10期。。袁宝龙指出天下观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五服与九州是天下观理论体系组成的部分,前者侧重夷夏分布格局,后者偏重设置行政区域以便管理(8)袁宝龙:《五服与九州:建构天下观的两种视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梁治平指出天下观念内涵极丰富,或指战国时的天下,或指王者治理的世界,或为生息于天地间的兆民,或为政治文化构造的共同体与其构建的文明及道德秩序(9)梁治平:《“天下”的观念:从古代到现代》,《清华法学》2016年第5期。。路振召指出儒家天下观是以文化论民族、以礼义辨夷夏的(10)路振召:《略论儒家天下观》,《地方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期。。干春松指出儒家天下观包括不少层面,如多层次的制度、秩序体系(11)干春松:《儒家“天下观”的再发现》,《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9期。。
以上学者多从政治地理学、行政管理学、民族学、文化学角度来论述天下观,但都没有论述先秦诸子的天下观。据笔者所查,专门论述先秦学派天下观的只有李华宇硕士论文《先秦两汉天下观》。该文只论述儒家“礼制”天下观、法家“法治”天下观、兵家“义战”、墨家“义利”天下观、道家“静”天下观(12)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该文论述比较粗犷,没有就每位重要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详论。
可见,学者多从大方面论述先秦天下观的形成、内涵、发展,没有就个别思想家进行论述。本文的研究,一则论述先秦几位重要思想家的天下观。先秦思想虽有学派之别,但当时未必如《汉志》所分的九流十家那样泾渭分明,而是诸子之间互相影响(包括反面影响)(13)杨兆贵:《先秦诸子视域下的周公形象——论《墨子》对周公的评论》,《天中学刊》2018年第3期。;一则就具体的文本、历史或思想、说话背景、脉络来论述。这样,诸子的天下观才明确、明显突出。下文根据诸子的生卒年代先后来排列次论(14)诸子生卒年是根据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证》,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95-104页的《通表之部附表第三·诸子生卒年世先后一览表》。,因为他们的思想互相影响。这样才符合历史与思想发展之真相。
三、孔子天下观
在论述孔子天下观之前,先简介其前的天下观及其特点。天,罗振玉释甲文说:“人所戴为天”,徐中舒另释为大(15)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编纂:《古文字诂林第2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7页。。结合上文学者所论,可知凡天之下、大地之上的事都是先哲所关心的,此含有宗教之意;因有方位的概念,殷周先哲特重地域之“中”。“中”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一个极重要的观念。它被应用在政治思想(有五行之中、中央,尊崇中央政府等观念)、哲学思想(如中和)、地域行政与管理思想(天下之中,内服外服,中国)、民族族群(华夏与夷狄)等方面上。天下观的出现与形成,融入了殷周哲贤的宗教、政治、伦理、文化、社会等思想观念,而求天下的不同地域、文化、族群、政治制度、生活习惯的能在以“中国”为核心领导下和谐交融、相处,以臻进大同世界(这也含有大一统思想)。
孔子深入了解三代礼乐文化,也了解三代天下观。他的思想言行主要记载在《论语》里。《论语》是记载孔子的一手材料,《孔子家语》(以下简称《家语》)有些材料也可视为一手材料(16)杨兆贵:《〈春秋〉三传“孔子曰”研究》,《人文论丛》2018年第1期。。本文探讨孔子的天下观,以《论语》所载相关材料为主,《家语》为辅。孔子的天下观对先秦诸子起着极重要的标杆与奠基作用。兹综合相关材料,详论孔子的天下观。
(一)天下指历史上的王朝所统治的疆域、国土
这是从政治地理概念来说的。夏商之时尚未有国土、疆域观念,但周代已有国土、疆域之实。周武王、周公推行封建制,每个封国都有其疆域。周代(包括东周)人也渐渐有了国土观念,对生长之国产生了感情。孔子对鲁国产生“爱国”之情,他要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时,“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他离开鲁国慢慢走,表示对家、国的依恋。孔子认为天下指历史上的王朝统治的疆域,如《论语·泰伯》记他称赞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17)本文先秦汉代典籍引文都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汉达文库电子版。如另据其他校释本,则分别注明。,此天下指纣王时殷的疆域。朱子还特地注明文王当时统六州、纣王统三州(1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8页。。《论语·八佾》记:“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本章说的天下指当时周朝的疆域。《家语·相鲁》记孔子为中都宰,在社会秩序、礼乐制度治理取得成效,其他侯国纷纷效法。鲁定公问孔子说:“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说:“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19)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济南:齐鲁书社,2013年版,第2页。他治理中都的方法可以推行于天下,何况是鲁国呢!此天下乃指当时周的疆域。
(二)天下指周朝统治的疆域,与在此疆域里生活的百姓(兆民),及其社会、政治、伦理秩序
这是从政治地理、社会秩序、兆民的角度来说的。承上所说,孔子所说的天下又扩指疆域国土及在其上生活的兆民,秩序伦理等。《八佾》记仪封人与孔子交谈后,告诉孔门弟子说:“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杨伯峻把“天下无道”译为天下黑暗日子也长久了(20)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5页。。所谓的无道即指在周王朝统治下的政治、社会秩序(礼乐制度)失去原有的功能、作用,百姓生活在这种“黑暗”日子里。《论语》其他篇章屡屡谈到天下而有相同含意的,如《季氏》记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提出“天下有道”“天下无道”这对概念。孔子提到“天下有道”的,如《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朱子注说:“天下,举一世而言”(2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06页。,指天下乃“一世”时间,恐所言太狭窄。又《季氏》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微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把政治、社会秩序的治、乱分为“天下有道”“天下无道”两种。有时《论语》把“无道”省略,如《宪问》记孔子称赞管子“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朱子注“匡”为“正”(2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53页。,则管子是“正”“天下无道”,此被匡正之天下乃无道之天下。孔子提出天下有道、无道的看法,此天下指整个周朝政权、政治社会秩序,是与诸侯国(邦)相对的一个概念。《泰伯》记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天下太平就出来工作,天下不太平就隐居。先有天下,然后有邦。这里天下指周朝礼乐制度、秩序,邦则是天下的侯国。《家语·王言解》记孔子说:“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23)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第19页。此天下指百姓、社会、政治、伦理秩序,与“天下有道”的天下之意相同。
(三)天下可指中央政权(周朝),也可指地方侯国政权
《泰伯》记孔子称赞泰伯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生时,周仍是一个侯国。所以,孔子称赞泰伯不当周侯,是“以天下让”,则天下指地方侯国政权。朱子解释“夫以泰伯之德,当商周之际,固足以朝诸侯有天下矣”(2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02页。,说泰伯可以当诸侯而一统天下。
(四)天下指最高权力、权位
承上所论,天下指最高权力、权位。《泰伯》记孔子称赞理想圣王舜、禹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舜、禹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朱子解是“不以位为乐也”(2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07页。,位指天子之位。《颜渊》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此天下也指最高权位。
(五)天下指空间(天、地)、时间(古、今),相当于宇宙
《里仁》记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2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71页。,没规定要怎样干或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适当便怎样干(27)杨伯峻:《论语译注》,第40页。。这是孔子对君子处理天下事的看法。所谓天下之事,此天下当没有时、空限制,也即有无限的时、空(宇宙)。《阳货》记子张问孔子,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指“恭、宽、信、敏、惠”。如果我们能实践这五者,那么就能在超越的特定时、空里成就仁德。可见孔学价值理论是超越时空而永存的。《家语·始诛》记孔子诛少正卯后告诉子贡说“天下有大恶者五”云云,而少正卯兼此五恶,所以可得而诛之(28)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第11页。。此天下也指没有时、空之限的宇宙。
(六)天下指天下的人
《颜渊》记一段极其有名的回答:孔子回答颜回:“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杨伯峻译此句的意思是:颜回一旦这样做到克己复礼的地步,天下人都会称许他是仁人(29)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39页。。宋代人也有这样的译法(3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32页。。所以,此天下指天下人。《家语·五仪解》记孔子对贤人的看法:“所谓贤人者,德不踰闲,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31)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第59页。所谓“法于天下”,即为天下人所效法。《孔丛子·刑论》记孔子回答三伯关于孟氏之臣叛乱说:“臣人而叛,天下所不容也。”(32)傅亚庶:《孔丛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0页。天下人不能容忍家臣叛乱的行径。
综上所论,孔子主要从政治地理、社会伦理秩序、个人修养等方面来谈天下内涵。他的天下内涵包括:疆域,此疆域里的百姓及其社会秩序,周朝政权及政治社会秩序,政权(可包括地方侯国政权),最高权力、权位,无限的时空,天下的人。孔子生于礼崩乐坏时代,他对天下如此关心,这寄寓着他对重建礼乐制度的殷切热诚与希望,对继承、完善传统文化(周礼)的强烈的使命感,对百姓生活福祉的极度关切,可以说,孔子的天下观包含了他的人文历史关怀观、统一观、幸福观、民本观、政治社会稳定观。他的天下观对后世诸子的影响很大。
四、墨子天下观
墨子是继孔子之后能创立一家体系学说之人。他在思想上一方面继承、发挥孔学,另方面批评孔学;在行动上也继承、发挥孔子救世的精神,他“腓无胈,胫无毛”(《庄子·天下》),“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提出兼爱、节用、非攻、非乐、薄葬等主张,可见他以天下为己任,同样关心天下百姓福祉。据《墨子》记载可见,墨子的天下观多承孔子。兹简论如下。
(一)天下指周朝统治的疆域,与此疆域里的百姓及其社会秩序
此见与孔子同。《亲士》篇被认为是记载墨子言行的文章(33)杨兆贵:《先秦诸子视域下的周公形象——论〈墨子〉对周公的评论》,《天中学刊》2018年第3期。。本篇记墨子说:“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王念孙解“正”为“长”或“君”,反对毕沅解为“征”(34)孙诒让:《墨子闲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页。。文公指晋文公,桓公指齐桓公。墨子称赞晋文公、齐桓公因政治事故而被迫离开故国,但两人最后都成为霸主。因两人是春秋霸主、盟主,而非天子,因此,“正天下”的天下当指周朝统治的疆域、与此疆域里的百姓及其社会秩序。而此“天下”实则是无道的天下,《墨子》把“无道”省略。推而广之,“天下”指天下盟主、拥有最高权力者(不一定指周天子,可指霸主)所统治的疆域、百姓及其社会秩序,这是墨子发挥孔子学说之处。再推而广之,墨子所说的天下,指整个政权、政治社会秩序以及整个统治的空间,这与诸侯国(邦)相对。这也是墨子继承孔子学说的。如《法仪》记墨子说:“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天下与大国相对,则天下指整个政权、政治社会秩序。《所染》篇记墨子称赞舜、禹、汤、武王“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此天下指疆域、国土。“王天下”是战国时期的用语、特色。墨子是先秦诸子中第一个提出统一天下主张的。这很值得注意。时移势易,墨子提出“王天下”,这与孔子时期不同了!
(二)天下指政权(与孔子同)
承上所论,《亲士》篇记墨子说:“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第二个“天下”指政权。《亲士》篇又记墨子批评当时一些臣子:“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唫,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这里的天下指桀、纣的政权,天下之士指那些关心、影响整个天下政权、命运的人士。这也是墨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他希望君主能重用一些敢言直谏之士。墨子心目中的天下之士是他的理想人物之一。当然,墨子最理想的人物是圣人。《亲士》篇说:“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墨子心目中有三种圣人:一为善于创作者,一为最聪明者,一为人格最高者。第三类圣人,在墨子的圣人观中是最主要的。墨子以天志、鬼神观念来论此类圣人:首先,圣人最起码要顺从鬼神,因为鬼神可以辅助天而管制天下,握有赏善惩恶之权,其明智尤远甚于圣人。圣人为人类中之一人而已,人类必须效法天,则圣人也不能例外。其次,圣人要去“六辟”:“必去喜,去怒,去乐,去悲,去爱,去恶,而用仁义。从事于义,必为圣人。”(《贵义》)
(三)天下指宇宙(与孔子同)
墨子视天下为宇宙的这种例子较多,如《修身》篇“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所染》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所谓四王指桀、纣、厉王、幽王。句意是这四个君王所染不当,以致身亡国灭,凡是提起天下不义可耻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法仪》篇“今天下无小大国,皆天之邑也”,《兼爱下》篇“天下无愚夫愚妇”。
总上所论,墨子对天下的看法,基本上继承了孔子。可见我们以九流十家这一后来者的眼光来评论先秦诸子思想的关系,以为儒、墨学说如水火,则不符合先秦思想的实情。陈启云教授指出:“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儒家、道家、法家等门派的形成是诸子思想发展到末期的事,至于九流十家的名目更是由后来汉儒所制定。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应该注重的是各个思想家之间思想学说的先后转变及相互影响,从中勾划其发展的线索和关键。”(35)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认识论基础》,《学丛(四)》,第16-17页。这一说法对研究先秦思想史很重要。现代学者研究先秦思想史,依诸子的思想而把他们分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是受到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及班固《汉志》的影响。司马谈在整理先秦思想时,依照他们的思想内容、特点而把他们分为六家。班固进而把先秦思想分为九家十流,又指出诸子出自王官。这是汉代人的看法,未必完全合乎先秦的历史真相。这种分法,对研究各家各派的共同思想特点大有益处,但如果忽略了诸子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他们之间相互问难、影响,也即忽略了诸子作为思想家,有其思想观念发展的过程,而单纯地把他们划入某家某派,则未必能说明诸子思想的原貌。
五、孟子天下观
孟子自称私淑孔子之学,推崇孔子为圣之集大成者,反对杨朱、墨子之说(36)杨兆贵:《诸子思辨视野下的孔子形象——以论孟对孔子的论述为中心》,《暨南史学》第10期。。孟子对天下的看法,基本上继承了孔子之见。兹简论如下。
(一)天下指战国时期周朝统治的疆域(应包括黄河、长江流域)
这是孟子继承孔子之说。《梁惠王上》记孟子告诉梁惠王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当时周室虽然势衰,但仍是天下共主。所以,当时的天下即周的统治疆域。梁国处于黄河流域,天下人当指从黄河、长江流域而来的百姓。《梁惠王》上、下两篇所说的天下的含义都是相同的,如《梁惠王上》记孟子说“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梁惠王下》“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推而广之,天下当指战国时期在周朝统治下的整个领域里的诸侯国,尤指华夏民族所居之地。如《梁惠王上》记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晋国即梁国,孟子称许梁国是当时周朝统治下最强大的侯国。
能够有这样的信心,源自于新科空调在2018年的突出表现。2018年,在整体大环境表现不佳的大势下,新科空调实现了逆市上扬,全年市场销售增长200%,完成了100万套的销售目标。而这是新科空调持续变革的成果。新科空调总经理舒乐华表示,在2018年,新科空调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质改善、生产设备和市场推广等方面投入超过了1亿元,实现了研发、营销推广、服务等多个维度的创新变革。这些变革成果将成为新科空调2019年市场竞争的重要支撑。
(二)天下指政权、最高权力(与孔子同)
《梁惠王上》记孟子之言说:“天下恶乎定?”“定于一。”孟子主张天下只有一个最高权力者、一个政权。这也是他主张推行仁政的基本前提。孟子在其他篇章也使用了相同的含义,如《公孙丑上》“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三)天下指整个政权、政治社会秩序、所有国家机器及百姓,是与诸侯国(邦)相对的概念
这也是孟子继承孔子之见的。《梁惠王上》有句家喻户晓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是孟子主张推行仁政的一个说法:大家都有恻隐之心、爱心,爱施自亲始,推己及人。当然侯君能这样做,有这样的爱心,推行这样的政策,必然使天下人都来归附,此侯君就能成为天子了。“天下可运于掌”,天下就是最高权力。由此而推,天下除了指整个政权、政治社会秩序外,它还指百姓的命运、福祉。《梁惠王下》记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作为一位君主,要以天下为自己的乐、忧。很明显,天下当指百姓的命运、福祉。这是孟子继承、发扬孔子学说。
(四)天下指天下人(与孔子同)
《梁惠王下》记孟子称赞成汤“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说成汤受到天下人信任,大家希望他成为天子,希望他早点带军队到自己生活的地方来,“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小结:孟子在儒学理论方面有不少地方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加以发扬。他提出的性善说、行仁政、知元养气,可以说是对孔子学说的阐扬,而成为有自己特色的学说。孟子对天下的看法,完全继承孔子,而没有提出新看法。也许他的思想重点在彼而不在此。
六、《庄子》天下观
庄子生活年代与孟子相若。今本《庄子》有内篇、外篇、杂篇共33篇。历来学者对这三篇的作者归属有不同看法,笔者赞成内篇是庄子手书,反映庄子的思想。外、杂篇多是庄子后学或庄子学派所撰,有的反映庄子的思想、有的继承庄子的思想(37)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3-94页。。另外,民国以来学界对《老子》《庄子》成书年代先后亦有不同看法。《老子》一书迄今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有郭店本、帛书本、北大汉简、今传本等。笔者比较倾向认为《老子》一书有个流传、渐次形成的过程,而非由春秋时期老子一人所写,今本的成书年代应比《庄子》内篇晚(38)杨兆贵:《老学早于孔子说商榷》,《管子学刊》2015年第3期;钱穆:《庄老通辨》,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版,第21-112页。。所以,本文先论《庄子》。
《庄子》也很重视天下,该书一共提到天下共289次,比《孟子》174次还多。庄子及其后学对天下的看法有同有异,也有部分与孔子相同,继承孔子的。现简论如下。
(一)庄子天下观
1.天下指最高权力(与孔子同)。
《逍遥游》记庄子说: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即把天下盟主(或天子)之位(最高权力之位)给许由。
《逍遥游》记庄子说许由回答尧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人间世》记庄子说孔子去楚国,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陈鼓应把这句译为: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39)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页。。庄子这里对天下的看法与孔子相同,而且这是庄子继承孔子“天下有道”“天下无道”说。庄子在内篇其他篇章提到的天下有相同含义的,如《德充符》“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应帝王》无名人说“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3.天下指统治的领域、范围。
承上所论,天下可指统治的领域、范围。如《逍遥游》说:“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此天下指尧所统治的领域、范围(空间)。这也是继承孔子之说的。推而广之,天下指庄子心目中最大的无限的空间(即宇)。《齐物论》说:“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此句历代有不同看法,现代语译为:如果天下莫大于秋天大雁的豪毛之末,则泰山因之为小。章启群认为这是庄子打破人类以自身视域观照世界的观念,进入人类以外的其他物类观照世界的视域。人类以自己尺度作为世界万物的尺度,是没有合法性。人类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是一种无意识的人类自大症。庄子的目的在于打破这种人类视域、意识(40)章启群:《〈庄子〉“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句释义》,《安徽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4.天下指天下人(与孔子同)。
《人间世》记庄子藉仲尼之言说:“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这个天下指自有人类历史、文明以来的人类。“大戒”是人类对自文明、历史以来的人类作为的反省、总结。庄子在内篇里常常藉孔子之言以阐释他的思想(41)杨兆贵:《诸子思辨视野下的孔子形象——庄子及其后学对孔子的论述》,《南都学坛》2014年第5期。。如《人间世》又藉仲尼之言:“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此天下指传达两个国君之言的行人(外交官)。《德充符》藉仲尼之言:“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此天下指天下人,指孔子会引导天下人跟断脚的王骀学习。
5.天下指人世间及世间的俗务。
这是庄子的新见。《逍遥游》:“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这里把至人之德与天下俗务相比并论。傅佩荣说至人、神人的能力能包容万物,混同一体;他发挥一点剩余的力气,就可以造就尧、舜那样的功业,他哪里肯把世间的俗务当成一回事呢!(42)傅佩荣:《庄子内篇第三讲_逍遥游》,https://www.trend.org/media/content/84。《大宗师》说:“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宣颖释此天下为世故(4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185页。。
(二)庄子后学的天下观
庄子后学对天下的看法,既有继承庄子,又有继承孔子,且有新见。
1.庄子后学继承庄子的。
(1)天下指天下人(与孔子同)。《骈拇》说:“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庄子后学反对仁义,认为用礼乐来周旋,用仁义来劝勉,以安慰天下人心的,这是违背了事物的本然真性(4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239页。。此天下指天下人。
(2)天下指天下的人、事、物。这是庄子后学的新见。承上而言,天下进而指天下的人、事、物。《骈拇》说:“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天下有常然,指天下万事万物有它的本然真性。此天下指天下的人、事、物。 《在宥》说:“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人人自在,唯恐天下里的人、事、物三者扰乱他的本性;人人安舒,唯恐天下的人、事、物三者扰乱他的常德。此天下指天下的人、事、物。这是庄子后学继承孔子、庄子,又有一己之见。
2.庄子后学继承孔子、庄子的,仍有以下一些看法。
(1)天下指整个社会礼乐、政治、秩序。《胠箧》说:“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在上位者喜欢运用机智而无道,天下就会大乱。此天下指整个礼乐、政治、社会秩序。
(2)天下进而可指整个统治的地域、政治社会秩序、所有国家机器及百姓。《在宥》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不闻治天下也”“有治天下者”的“天下”都指整个统治的地域、政治社会秩序、所有国家机器及百姓。《天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间”的天下,其意也同。
(3)天下最高权力。《在宥》说:“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这段话与《老子》第十三章相同,以尊重生命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最高权力寄付给他;以珍爱生命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最高权力托交给他。
(4)天下指空间(天、地)、时间(古、今),即宇宙。《胠箧》引盗跖之言说:“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这是盗跖对圣、勇、义、智、仁的“江湖”之见:猜测屋内所储藏的,就是圣;带头先进去的,就是勇;最后出来的,是义;判断能否下手,是智;分赃平均,是仁。能成为大盗必须具备这五者,否则是自古以来、中外都没有过的事。此天下指空间(天、地)、时间(古、今)。
3.庄子后学对天下有其新见的。
(1)天下指天下原始混沌无知素朴的状态。《马蹄》说:“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樽!”本篇说“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庄子及其后学与先秦道家皆有其理想社会论,大都反对有智有谋,无知无欲(45)杨兆贵:《论庄子学派理想社会说》,《南都学坛》2017年第5期。。自从圣人出现,汲汲为仁义,天下开始迷惑;纵逸求乐,烦琐为乐,天下开始分离。则此天下当指天下原始混沌无知素朴的完整完美状态。
(2)天下指天下力量。《在宥》说:“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用尽天下的力量不足以奖赏善举,用尽天下的力量也不足以惩罚恶行,所以天下之大,不足以处理奖赏惩罚之事(4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270页。。
小结:庄子及其后学对天下的看法,大部分继承孔子,小部分有新见的指人世间及世间的俗务,天下的人、事、物,原始混沌无知素朴的状态,天下力量。
七、今本《老子》天下观
关于今本《老子》的成书年代,古今中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现《老子》有郭店简本、北大简本、帛书本、通行本等,笔者接受它成书于战国中晚期之见(47)杨兆贵:《老学早于孔子说商榷》,《管子学刊》2015年第3期。。《老子》对天下的看法,也有继承孔子及先哲的,也有新见。
(一)今本《老子》继承传统之见
1.天下指天下人。
这一看法在《老子》里比较多。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都知道美之所有为美,丑的认识就产生了(48)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0页。。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跟他争。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天下指天下人,句意天下人是神圣的东西。
2.天下指最高权位。
如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作者主张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最高权力寄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交给他。此天下指最高权位。
3.天下指时、空。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所以圣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所有时、空的天下事理的范式。天下不仅指时、空,而且可指当时王朝统治的疆域。如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用道辅佐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用兵这件事一定会得到还报(49)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184页。。天下还可以特指空间。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大国要像居于江河的下流,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是天下交汇的地方。此天下交汇之处当指空间。
4.天下指社会、政治秩序。
如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取,治也,句意想治理天下却用强力去做,是不能达到目的。“治理天下”,天下当指社会、政治秩序。如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国家政治上轨道,把运载的战马还给农夫用来耕种。国家政治不上轨道,便大兴戎马于郊野而发动征战(50)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240页。。“天下”指国家政治上轨道,即指社会、政治秩序井然。
(二)今本《老子》对天下有一己新见。
1.天下指天地万物。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本章说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并说明道的体用有几个特点:一是“有物混成”,说明道处于浑朴状态;二道是绝对体;三道是无声无形的;四是道在时序上先于天地而存在,且天地万物是道所生;五道是循环运行的;六是道“大”。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地万物都有其本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庄子》外杂篇对天下的一个看法,是指人、事、物。《老子》则指天地万物,其内涵比《庄子》广。
2.天下指天下事理。
如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出门外能推知天下的事理(5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本)》,第241页。。
小结:《老子》对天下的看法,大部分仍继承传统之见,小部分有一己新见。
八、荀子天下观
荀子也很重视“天下”,《荀子》共提到367次,是本文提到的诸子里最多的一位。荀子对天下的看法也大多继承孔子。为省篇幅,尽量各举一两例子说明。
(一)天下指最高权力、政权以及整个政治社会秩序
《非十二子》说:“不知一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是墨翟、宋钘也。”“一天下”当指最高权力、政权及重建整个政治社会秩序。《荣辱》说:“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取天下”“富有天下”的“天下”,天下指最高权力、政权。
(二)天下指空间(天、地)、时间(古、今),即宇宙
《仲尼》说:“天下之行术:以事君则必通,以为仁则必圣。”“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荀子指出天下通行的道术:用来事奉君主,就必通达;用来作仁人,就必圣明。年少的事奉年长的,卑贱的事奉高贵的,不贤的事奉贤能的,是通行天下的道义。此天下指空间(天、地)、时间(古、今)。
(三)天下指天下人
《荣辱》说:“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非十二子》说:“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欺惑愚众,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以上两个天下都指天下的人。
(四)天下指整个天下的人、事、物(外在的物欲、权力、秩序等)
《劝学》说:“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天下所有的人、事、物(外在的物欲、权力等)都不能使他动摇、改变。《王制》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此天下当指天下万物。
(五)天下指华夏人类居任的地方、地域
这是荀子的新见。《修身》说:“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有恭敬忠信礼义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困顿于四方边远蛮夷之地,人们也敬重他。可见,这里把“天下”与“四夷”对立,则天下当指华夏人类居任的地方、地域。
小结:荀子对天下的看法基本上继承孔子,新见较少。
九、韩非子天下观
韩非子也很重视“天下”。天下一词在《韩非子》出现259次,仅次于《荀子》《庄子》,而比《孟子》多。韩非对天下的看法,大部分继承孔子,有部分自创新见。
(一)韩非子对孔子以来的诸子之天下的继承
1.天下指最高权力、政权。
如《十过》说:“尧禅天下,虞舜受之。”《说林下》说:“尧以天下让许由。”这两个天下都指最高权力。《说林上》说:“汤以伐桀,而恐天下言己为贪也,因乃让天下于务光。”本句中的第一个天下指天下人,第二个天下指最高权力。此与孔子、荀子同。
2.天下指政治、社会秩序。
《喻老》说“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社会政治清明,没有紧急的祸患战乱,就叫做安静。《守道》说:“大勇愿,巨盗贞,则天下公平,而齐民之情正矣。”非常勇猛的人谨慎了,大盗廉洁正派了,那么社会秩序就公正太平,平民的思想也就端正了。
3.天下指天下人。
《十过》说:“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弒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齐桓公最后被臣子杀害,他崇高的名声丧失了,被天下人讥笑。《外储说右上》说:“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这里把天子与诸侯、大夫所“爱”的对象比较,天子爱天下人,所爱的范围最广。承上所言,天下进而指天下臣民。《奸劫弒臣》说:“是以国治而兵强,地广而主尊。此其所以然者,匿罪之罚重而告奸之赏厚也。此亦使天下必为已视听之道也。”韩非说秦国之所以国治兵强、地广主尊,是因为秦君对包庇隐藏罪犯的人处罚严厉,对检举揭发奸邪的人奖赏优厚之故,这也是使天下的臣民必须为了保护自己而必须去监听别人情况的办法。
4.天下指空间(天、地)、时间(古、今),也指特定的时、空。
《奸劫弒臣》说:“故有忠臣者,外无敌国之患,内无乱臣之忧,长安于天下,而名垂后世。”君主有了忠臣,无内忧外患,活着可以在天下长治久安,死了可以使自己的名声流传后代。这里的天下当指此君主统治时期及其空间。《喻老》说:“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韩非子引用《老子》的话说: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承上所言,天下指无限的空间(宇),或指地球。《内储说上》说:“夫日兼独天下,一物不能当也。”太阳的光辉普照整个地球,一样东西不能够把它挡住的。
5.天下指天下形势。
《难三》记中期对秦昭王说:“王之料天下过矣”,意秦昭王对天下形势的估计错了。
以上是韩非对天下的一些看法,基本上继承自孔子以来的诸子之见。他对天下也有新见,主要是针对地域而言。
(二)韩非子对天下的新见
1.天下当指天下中心,指赵国。
《初见秦》(当是韩非写的)(52)张觉:《韩非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说:“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意天下以赵为中心,北连燕国,南连魏国,又联合楚国,加固与齐国的团结,收罗韩国,组成串联南北的合纵联盟,准备西来与秦国作对。
2.天下指崤山以东的六国(齐、魏、赵、韩、燕、楚)。
《初见秦》说:“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齐)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难三》说:“此天下方用肘足之时,愿王勿易之也。”现在天下各国正在用肘、脚相碰暗中勾结的时候,希望大王不要轻视他们。崤山以东的六国即汉代所说的“山东”。
3.天下指当时七国,即整个长江黄河流域。
《初见秦》说:“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死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说齐国当年打败楚、宋、秦、燕,驱使韩、魏,对天下各国(共七大国)发号施令。
小结:韩非对天下的看法基本上仍继承孔子及其他诸子。他从地域上指定天下的不同范围,这是他的新见。
结语
综上所论,本文对先秦诸子(孔、墨、天下之道、孟、庄、《老》、荀、韩)的天下观有几个看法:
第一,先秦诸子天下观基本上在孔子时期已经确定下来。孔子天下观对诸子产生重要的影响。 诸子的天下观大同小异,有的有一些新见,但主要内涵仍然相同。为便醒目,列表如下。
先秦诸子天下观内涵一览表
第二,就思想学派言,儒家孟、荀对天下的看法基本上继承孔子,新意较少;道家庄子、《老子》、法家韩非对天下的看法有些新意。
第三,先秦诸子都重天下,他们的学派、思想虽然不同,但是他们生活在同一乱世,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关心百姓福祉,希望尽快恢复政治、社会秩序,有强烈的统一观、所以他们都有强烈的统一观、民本观,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也是先秦诸子留下我们的一份丰富的难得可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第四,从天下观思想发表来看,清华简《天下之道》是继孔子之后、在孟子之前的文章。作者对天下观也没有新见,主要把天下看成中央与地方侯国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