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展览中的文物信息与情境构建
2020-09-28丁学志
丁学志
摘 要: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具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遗留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珍贵的历史见证,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灵魂,博物馆要想体现自身特征,就必须重视文物信息的表达。随着社会的发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已经成为全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共识。
关键词:文物陈列;信息解读;博物馆教育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这番话至今仍值得博物馆工作者体会和深思。如何将流传至今的文物科学地陈列展示出来,如何将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精确、生动地传达给观众,这是文博工作者应积极探究和努力的方向。
1 文物直观信息的表达
文物的直观信息是指观众能够从文物本身直接获取到的信息,即“可见信息”,这是文物信息的第一个层次。例如,文物的材质、色泽、造型、纹饰、文字等信息。做好文物直观信息的表达需要借助说明牌、灯光、展台等辅助展示手段。比如,有效而又灵活的照明方式可以给文物营造出一个简约的展示空间,“天花上的散射的光线可以照亮整个空间,打造一个无影的照明氛围。泛光灯直接照射的光线创造出优良的视觉条件,使得珍贵的油画、水彩画、陶瓷作品等得以完美的展示”①“在一些区域,聚光灯作为补充照明,经精确调整之后,用于某个展品的重点照明。”至于采用何种展示手段为主,这取决于文物自身直观信息的特点以及策展者所要传达给观众的知识或观念。恰到好处地采用辅助展示手法,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感体验,但切忌华而不实,否则效果將适得其反。
以书法、绘画等平面文物的展示为例,书法、绘画类文物的直观信息是观众最易于接受也是最想接受的文物信息。绘画中的跋或书法的文字内容,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直接反映,将文物中的这些文字内容在说明牌中用现代字体进行展示并加以注释,这是让参观者深入理解平面文物最简便易行的方式。
此外,对于文物本身所特有的较为隐蔽的图案或者铭文,则可以重点采用点光照明的方式引起参观者的注意,对于较小的图案或铭文还可以设置放大镜,以方便观众观看和阅读。诸如此类展示手段的运用,均是为了凸显文物所特有的直观信息。“对比的灯光效果和色彩进一步增强了展厅的空间韵律,保证了空间的趣味性,避免了参观者的视觉疲劳。”②如果在陈列展示过程中忽略文物自身的重要信息而盲目追求灯光氛围的营造或柜台展示的烘托效果,那将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
2 文物历史信息的解读
本文中所讲的文物的历史信息是指从文物本身无法直观得到的信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物背后的故事”,具体包括文物的制作和使用年代、文物的相关人物、文物的相关事件等内容,这是文物信息的第二个层次。“文物呈现给观众的第一重语言是感性的、具体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而展示出它的第二重语言——理性的结论。”③参观者对文物的鉴赏过程,首先是对文物的直观审视,然后再上升到对文物历史信息获取的渴望。但是正如朱启新先生所言:“文物不会说话,过去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极富情趣、又颇感人的活动内容,光凭形象不容易看得明白。”④要想满足参观者对文物的探知欲,文博工作者就必须加强对文物历史信息的解读。
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博物馆的共识,从博物馆的这一发展定位来讲,对历史文物的陈列展示不能停留在“炫宝”“猎奇”的浅层次阶段,这样容易把参观者对文物的关注点引向市场价值层面,参观者更多的会问:“这件文物值多少钱?”而却忽略了附属在文物身上的历史文化价值。若想避免这一误区,就必须要求文博工作者对文物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挖掘文物的价值、体悟隐含的精神,将隐而不见的文物历史信息挖掘出来,并将其科学、严谨地解读和表达给参观者。文博工作者应当通过对文物历史信息的陈列展示,引导参观者以物见人、以物见史、以物见精神。因此,深入研究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复活记忆、开启情感共鸣,这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核心所在。
如何准确而生动地展示文物的历史信息,这是文博工作者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的方向。例如,因朽烂、破坏等因素导致的文物残缺不全,文物的直观信息无法完整传达,此时可在文物后方的展板上采用图画说明或者视频复原的方法完善文物的历史信息,并将与文物相关的知识进行延伸,或者进一步介绍文物的相关背景,以弥补文物直观信息的不足。
3 文物历史情境的构建
文物的历史情境是指文物在其诞生和被人类应用的年代当中所处的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文物的历史情境作为一种最直观的体验方式,以景观化展示空间为表现手法,注重挖掘文物的地域性、时代性和史实性,通过不同的媒介精心营构叙事空间,以观众容易看、喜欢看的讲故事式的直观空间形式展示文物,激发观众的探知欲。对文物历史情境的构建,可以说是文物直观信息与文物历史信息相结合后的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
为文物构建历史情境的陈列展示手法在当今众多优秀的陈列展览中多有成功运用的案例,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陈列语言。陈宏京先生在《论陈列语言》中就曾提道:运用非言语性的展出材料或造型手段,根据复原性规则加以组合摆放,构建出具有传文功能的陈列片段的展示手法,其目的在于使实物展品向观众“说话”,追求兼顾易读性和趣味性的、高质量的展览信息传播效果。①
以鸦片战争博物馆“鸦片战争”基本陈列中的火炮陈列为例,文物展示打破常规,火炮类型将中英火炮矩阵陈列对比,犹如进入武器仓库,赋予文物更大的历史张力。通过中英火炮的对比展示,各自特点一目了然。此外,将英军的五类火炮与清军的火炮制作发射原理的动画解析以互动的方式投射出来,动静结合,增加展览的知识性。在中英武器对比展区,策展人充分利用文物展柜将中英双方的舰船模型、武器、装备、服饰等战争文物进行全方位的密集组合对比展示,并与线描画、信息带形成立体的多角度的信息输出。
众多陈列展览的实践证明,要想让参观者深入、全面地鉴赏一件文物,就不能脱离文物所处的社会与时代。在文物的陈列展示中,策展人必须适时根据文物和展厅的情况对文物的历史情境进行有据可循的搭建。搭建历史情境如同作画之时预先设构的背景,既要烘托整体氛围,又不能喧宾夺主;既要生动、形象,又要有据可循。能否为文物搭建出科学、合理的历史情境,这也是衡量文博工作者、文物研究者能力的重要标尺。
4 结语
无论是文物信息的展示,还是文物历史情境的构建,都是陈列语言的一部分,“陈列语言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图像语言,它是一种依靠三维物品排置的序列、情态及与其他必要的辅助材料配合而构成的视觉形象为媒介的传播手段和交流方式。陈列语言的意义不仅体现了博物馆的特点,而且在沟通展览与观众、丰富展览的手段方面,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做好文物展陈是运用好陈列语言的关键,是沟通博物馆与公众的最好桥梁,也是文博界业务与科研工作的指针。这要求策展人必须以深入浅出的技巧科学地研究文物、展示文物;要求策展人从文物表象潜入历史深处,挖掘发生在文物身上生动而丰富的历史,从而还原文物的历史文化,让观众从情感和精神上与文物对话,这是所有策展人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
作为文博工作者,应当对文物心怀敬畏并且要深感责任重大。只有始终对历史文化保持一种敬畏,使文物得以充分诠释并巧妙呈现,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珍存走近百姓、走进当代,才可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