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福建龙眼木雕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2020-09-28卞艳玲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3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

卞艳玲

摘 要:福建龙眼木雕是中国四大木雕之一,在该艺术领域中独领风骚。其最初由清代福州木雕三大流派之一的“大阪派”艺人陈天赐取材于当地的龙眼木,并不断创新实践,发扬光大,成为福州木雕的代名词。福建博物院馆藏清代福州工龙眼木雕人物故事造像“四快”,成组四件,题材相近却又不相同,既反映新颖超群的雕刻工艺,又表现百姓美好德行,亦表达匠师广博之心。文章主要探析其通过艺术特色所凸显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龙眼木雕;人物故事造像“四快”;人文情怀

1 木雕作品概况

木材是人类最早接触到的原材料之一,它的使用源于生活,也发展于生活。从制作成简易的木棒、木锄等生产工具和木柱、木架等建筑材料,到逐渐被应用于生产生活、氏族文化、祭祀活动等各领域中,不断地被精加工为实用器和工艺品。据目前考古发现,远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木雕作品。例如,距今7200多年出土于辽宁沈阳新乐文化遗址的太阳鸟木雕件,利用弧线和直线的巧妙结合,完美地勾勒出鸟的头冠、身腹、尾羽,简洁流畅,飘逸又具有深度感。再如,距今约7000年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木雕鱼,造型生动,周身阴刻环形纹,十分形象地表现出片片鱼鳞。①福建博物院馆藏最早的木雕作品是距今约3500年的龟形木盘,该木盘出土于距地表50余米高的武夷山白岩崖壁上的商代木船棺中,是棺内一件随葬品。木盘龟首,短尾,四足,器身椭圆,形态逼真,极具商周青铜文化特征,体现了当时较高的木雕制作技艺水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温暖湿润、雨水丰沛的八闽大地,林木葱郁;学养深厚、精益求精的八闽儿女,人才辈出。闽地出产的杉木、楠木、樟木、檀木、黄杨木等为福建木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各方匠师逐渐以特色技法形成了福州木雕、莆田木雕、泉州木雕等迥异风格。其中,福州木雕着重仿古,以传神稳重见长,刻工精准,粗犷淳朴。但随着建筑、家具、佛像、家居陈设品等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木雕原料日趋匮乏。福州木雕三大流派之一的北郊“大阪派”雕刻艺人陈天赐发现福州本地盛产的龙眼木材质坚实、纹路细密、色泽柔和,特别是根部,虬根疤节,千态万状,是木雕的好材料②,便率先以其为原料,大力推广运用到实际创作与生产中,不断增加题材种类,创新技法工艺,深得赞誉。因龙眼木雕的发祥地与重要产地是榕城福州,其成了福州木雕的代名词,也成为福建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明清时期,福建龙眼木雕如日中天,与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并称为“中国四大木雕”。

2 清代福州工龙眼木雕“四快”

清代,龙眼木的采伐和利用极大地发展了福州木雕的品种与技艺。匠师们创作了不少圆雕人物、“帝王将相”脸谱以及各类动物等。①人物类多为仙佛、仕女、老翁、官宦等造型,以单像居多,以神话传说、佛教故事、历史题材为重。福建博物院馆藏的清代福州工龙眼木雕人物故事造像“四快”形式新颖,真实具象,与众不同。因题材为“挖耳、打喷嚏、捶背、醉酒”这四件最寻常享乐的事情,故取名“四快”。它生动而细腻地渲染出普通百姓孝敬长辈的美德和知足常乐的胸怀,道出人生中不仅有“四喜”为大乐,还有这“四快”所反映出的真实小趣,足以欣然自乐。这是社会现象与人间百态的真实记录,是一组透灵气、接地气、聚人气的好作品。

“挖耳”雕像(图1),通高47厘米,横径32厘米,纵径23厘米。孩童梳顶髻,右脚脱鞋踩在石块上,左脚立地。双目低垂,全神贯注,右手拿捏耳勺,左手轻提老翁右耳,轻巧而小心地操作着。老翁双脚对触,微盘,右手搭在孩童的右腿上,放松而舒适。他慈眉善目,面露微笑,却有些僵硬,仿佛既痒痒又舒坦,既担心又享受。夏日炎炎,酷暑难耐,老翁的衣裳已滑至胳膊。幸而,一阵清风拂过,他们的衣摆被微微吹起……

“打喷嚏”雕像(图2),通高46厘米,横径32厘米,纵径23厘米。夺人眼球的是老翁夸张的表情,他额头微皱,眉毛紧缩,眼睛合闭,鼻孔上扬,眼镜也随之翘起,嘴巴不由自主地越张越大……这些都缘于他右手紧握的那根细木棒,直捣鼻孔。原来,老翁想打个痛快的喷嚏,他希望能通过痒痒鼻子,用力地把喷嚏打出,仿佛这样全身经脉能瞬间通畅,气顺息稳……孩童手上拿了张纸,笑盈盈地递上前去,以备老翁擦拭。

“捶背”雕像(图3),通高45厘米,横径34厘米,纵径23厘米。老翁脸上布满皱纹,颧骨高耸,双眼深陷,衣不蔽体,难掩嶙峋瘦骨,双手交叉放至胸前,左小腿完全裸露,斜靠于右腿边。背后站一孩童,笑容可掬地上下挥舞着手臂,轻捶老翁的背。随着恰到好处的节奏,柔软又微带劲儿的拳头,一下一下地落下来,全然不顾衣服已滑落至胳膊。老翁眼睛微眯,嘴微张,一脸舒坦,虽然不能丰衣足食,但儿孙的孝顺却让他尽享天伦之乐。

“醉酒”雕像(图4),通高46厘米,横径34厘米,纵径23厘米。老翁侧盘勾坐于长椅,酒酣耳热之际,抬头仰面,张嘴大笑,长须飞扬,双手舞过头顶,掌心朝上,五指微张,上衣外敞,袒胸露怀,一副酣畅淋漓、喜不自禁的模样。身后的孩童方脸阔鼻,笑逐颜开,左手执扇,轻轻摇摆,右手端一酒杯,伸向老翁。他定是一边说着吉祥的话一边不停地在敬酒,这让老翁很是受用,手舞足蹈,乐而忘忧。

3 艺术特色凸显人文情怀

福建博物院馆藏清代福州工龙眼木雕人物故事造像“四快”,由福州本地工匠以龙眼木根为材雕刻而成,具有较高的工艺收藏及社会意义等研究价值,是经典代表作之一。

生趣盎然、形神兼备是本组藏品突出的艺术特色。整组造像题材虽通俗易见,却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匠师以圆雕为主,对木材周身进行整体构思和雕琢,创作出的总体造型比例适中,并使作品四周均可得以欣赏。同时运用半圆雕、浮雕、鏤雕、浅雕、深雕、线雕等多种技法,虚实有致,对人物形象、表情、动作、心理、辅饰等进行立体式刻画,不禁令人浮想联翩,生出入景入画又紧凑起伏的故事情节,很是诙谐有趣。福建龙眼木雕古朴沉稳的色泽,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这来源于高超的上色工艺。在繁杂的工序流程中,匠师凭眼观、手触,以及季节、气候、木料材质的变化等,来掌握配料数量的多寡、熬色时间的长短、冲洗或晾干的程度、盖色打蜡的厚薄等,不一而足,以达到不同的上色效果。①本组藏品的深棕色调极适合表现人物的皮肤、肌肉、骨骼及黝黑发亮的光泽,而树根的纹理雕刻出的衣衫和粗糙编制的草鞋等,都与创作对象——普通百姓的劳苦阶级身份十分相符,深刻地反映出社会底层老百姓生活的窘迫;但同时又与木雕人物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形成强烈对比,逼真传神,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折射出积极向善、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瞬间点亮观者内心的温暖和快乐,感同身受。

这浓郁的艺术特色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是深厚而有温度的,它弘扬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清代更是极为重视孝行,不仅体现在观念上,更要求身体力行。知礼仪、明孝道在闽地亦是蔚然成风。作品中对长辈的尊敬关爱、细致入微的服侍陪伴、上慈下孝的天伦之乐所展示出的美好道德品行,温润人心,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作品体现了知足常乐的达观胸怀。虽是普通百姓,但亦可充分享受大自然和生活所给予的点滴幸福与快乐。衣不蔽体依然可以自得其乐,将苦与乐的对境强烈而鲜明地凸显出来,刻画出辛勤劳作、不计得失、不为百事困、不受世俗礼教约束、豁达开朗、尽兴有度的人物形象,展示出一种敞亮的心境、情趣和胸怀。正所谓知足天地宽,虚怀山谷广。

作品还展示出卓越广博的匠师情怀。这不仅是一项单纯的工艺传承,还是一种工匠精神的延续,更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传统工艺从师傅口传心授中得以继承,日积月累,越发圆润深通。正是对技艺的尽善尽美,对作品的开拓创新,对生活的热忱敬畏,在时光和勤奋中沉淀下来,才让我们有机会领略到高妙的雕刻技艺、独特的审美形态、浓郁的地方特色。纯熟的刀法是匠师的眼睛,更是匠师炽热的心。人物褴褛的衣衫、辛劳的神态还深刻反映出清代内忧外患、积贫羸弱、民生凋敝的社会状况。这是匠师用小人物绘示大世态,用小细节宣泄大悲喜,用小生活烘托大期盼,承载了他们渴望改变命运,“让祖孙有乐,让生活有望,让世态平安,让人间善良”的愿望。

融其情,造其物,扬其愿,是为有血有肉的作品。匠师们也许没想到,国家富强、人民康乐的心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真成了人间美景,今天的百姓们拥有并持续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尊严的获得感、发展的存在感。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如何培养当代技校生的人文情怀
立足听读说写,渗透人文情怀
“胡杨精神”与塔里木大学人文情怀教育
浅论中小学素质教育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