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三甲医院生活品质促进单元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0-09-28景小凡李雪梅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年18期
关键词:营养状况摄入量膳食

薛 宇,石 磊,楚 辞,景小凡,李雪梅,马 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四川成都 610041

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2.49亿,65岁老年人1.67亿,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7.9%[1]。中国已成为老龄化社会,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十分重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逐渐退化,易发生营养不良[2]。调查显示,全国49.7%的老年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14.67%的老年住院患者存在营养不良[3]。而我国老年医疗保健支出费用大,2012年中卫生总费用支出,65岁以上老年人医疗费用占79.7%,老年营养不良疾病经济总负担达841.4亿元[1]。

了解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营养诊疗与管理,能有效改善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况,改善临床结局,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社会及家庭的经济负担[4-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干部科生活品质促进单元的老年患者进行营养筛查与评定。共计141例老年患者,其中男102例、女39例,年龄为84(73~89)岁,患3~12种疾病,均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单元入选标准:(1)≥70岁的老年患者;(2)患者及家属均有促进功能康复的意愿并愿意承担功能康复治疗项目的自费部分;(3)患者目前为疾病缓解期,生命体征平稳,不需做较大的用药调整以及抢救、手术等高密度的医学处理,但因存在留置尿管、鼻饲管置管、需雾化吸入、给氧治疗等问题,需继续治疗和专业护理者;(4)生活不能自理指数(Barthel指数)评定为中度或重度依赖,且家庭和社区卫生服务及养老机构无法满足其需求者。

单元排除标准:(1)重度痴呆或严重精神疾病(持续伤人或有自伤行为);(2)心肺功能重度受损:NYHA功能Ⅳ级;(3)慢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的终末期;(4)存在气管切开或佩戴(无创或有创)呼吸机;(5)存在需要专科处置的内、外科情况。

1.2方法

1.2.1微型营养评定(MNA-SF) 由临床营养师对住院老年患者行MNA-SF营养状况筛查,内容由体质量指数(BMI)、近3个月的体质量下降情况、饮食变化、应激或急性疾病情况、活动能力和神经精神疾病等6个问题组成,共14分。12~14分为营养状况正常,12分以下为非营养正常状况,其中8~11分为有营养不良风险,0~7分为营养不良。

1.2.2人体测量 包括身高(m)、体质量(kg)、BMI(kg/m2)。

1.2.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红蛋白(HB);(2)生化检查:前清蛋白(PAB),清蛋白(ALB),尿素(UREA),肌酐(CREA),血糖(Glu)。

1.2.4膳食调查 采用24 h的膳食回顾调查,包括具体的膳食能量摄入,宏量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摄入,计算标准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6]。并依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DRIS2013)》[7]对既往膳食结构进行评定,对全天的能量及蛋白质摄入量进行估算,分析患者能量及蛋白质的摄入量是否达到全天的需要量。

1.2.5营养诊断及治疗 通过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查、MNA-SF以及膳食调查,对患者进行综合营养评定,营养状况分级包括营养状况尚可、营养风险以及营养不良[8]。按照不同的营养诊断对老年患者进行分组,包括营养正常组、营养不良组和营养风险组,并探讨影响营养状况的因素。

2 结 果

2.1营养评定结果 依据MNA-SF评分标准,141例生活品质促进单元中,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8.44%(26/141),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5.39%(64/141),营养状况正常发生率为36.17%(51/141)。对不同性别的3组营养状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膳食评定结果显示,膳食摄入量为4 184(3 347~5 125)kJ,其中男性为4 602(3 713~5 439)kJ,女性为3 766(2 929~4 602)kJ;蛋白质摄入量为40(30~50)g,其中男性为42(35~50)g,女性为40(30~50)g,不能满足其全天能量及蛋白质摄入需求量,仅有6例(4.26%)患者进食达到全天需要量。见表1。

表1 营养评定结果[M(P25~P75)或n(%)]

2.2不同营养状况老年患者营养评定指标比较 对营养不良组、营养风险组、营养正常组的生化检查和人体测量结果进行秩和检验分析,Kruskal-Wallis结果显示:BMI、实际能量摄入量、实际蛋白质摄入量、HB、PAB、ALB在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营养状况患者的人体测量和生化指标比较[M(P25~P75)]

2.3与营养状况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 采用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营养状况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仅ALB与营养状况存在相关性,OR=0.843,表明随着ALB增加,营养状况好转,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就越低。见表3。

表3 Logistic回归参数估计表

3 讨 论

老年患者因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逐渐退化,咀嚼或吞咽功能减退,且老年人大多都为多病共存,多重用药,严重影响食欲和进食量[2],更易发生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临床结局,如住院时间的延长、反复感染、经济负担加重甚至死亡等[9]。

既往2015年《中国老人营养与健康报告》指出:我国老人营养风险整体较高,48.4%营养状况不佳[10]。本研究用MNA-SF、膳食调查、体格测量、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对生活品质促进单元的141例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定,其中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8.44%,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5.39%,营养状况正常为36.17%。此单元营养不良发生率较低,可能与筛查纳入标准有关,也与现在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系,但存在营养风险的老年患者较多,即非营养正常的老年人比例仍高,而得到营养干预的比例并未达到100%,并不是所有需要治疗及干预的患者都得到了相应的处理,更易导致一系列不良临床结局,因此,本研究对此单元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调查非常有必要。

笔者采用MNA-SF、膳食调查、实验室检查等评定的营养状况作为分组依据,营养正常组的BMI、PAB、HB、ALB、实际能量摄入量与实际蛋白摄入量高于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由于增龄或疾病导致机体功能退化,进食量下降,机体处于负氮平衡,易发生营养不良,且大部分老年人的营养干预意识观念还未完全改变,并未意识到营养干预带来的益处,导致需要干预的人并未得到有效治疗。

本研究对可能影响营养状况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性别、年龄、实际能量摄入量及蛋白摄入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本研究纳入的标准均为70岁以上老年人,纳入的女性例数远少于男性,且此营养状况评定为刚入院时情况,可能膳食摄入才开始发生改变,并未出现标志性的营养状况的改变有关。多项研究表明,能量摄入量、蛋白质摄入量、性别、年龄、医疗利用情况等都可能影响老年人的营养状况[11-12]。

笔者认为,对生活品质促进单元的老年人进行营养状况筛查评定非常有必要,及时发现可能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情况,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本研究将继续进行筛查评定,并为下一阶段对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患者的营养干预效果及经济学效益评定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以达到促进疾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营养状况摄入量膳食
云南省老年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调查
加温输注肠内营养对ICU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从营养膳食学角度分析体育生日常膳食的管理
秋天膳食九字诀
北京市房山区532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
六个问题读懂膳食纤维
中国人盐摄入量依然超标
营养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