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救治效果及抢救成功率分析
2020-09-28张佳艳
张佳艳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急性心肌梗死这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速度快,具有高危性特征。在治疗之前,护理工作人员要采取必要的入院急救措施,只有确保护理的完善性,才能够保证临床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人数相等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6.93±5.54)岁;实验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6.75±5.62)岁。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资料经对比显示统计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急诊护理,即针对患者开展分诊工作,并对其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配合医生开展医治工作。
实验组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根据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效果的因素,对各护理环节风险做出评价,并探究护理容易出现的问题,合理化制定操作流程。积极构建急诊护理流程,并在护理前安排医务工作人员组建急救护理小组,选派经验丰富护理工作人员担任组长一职。在接到急救电话以后,医务工作人员要在五分钟内准备所需设备,并在赶往指定地点期间,借助电话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采取基础性救治措施并安抚家属。抵达后,要及时救治患者,采取面罩吸氧方式,创建静脉通道,及时补液治疗,并应用相应的治疗药物。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以后,即可开展系统检测工作。在向救护车抬患者的时候,要求其处于平卧体位,且头部偏向一侧。成功转移至救护车后,即可使用监测仪器与氧气设备,如果有必要,要采取气管插管的处理措施,并在途中实施相应的护理。入院后即可开通绿色通道,积极开展交接工作后,院内护理工作人员系统评估患者状况。若患者心功能正常,需在十分钟内将其安置好。若患者心功能异常,则要采取急救措施,通过吸氧与补液操作,开展规范性检查工作。当患者体征稳定以后,需开展PCI手术准备工作,并针对患者开展碘过敏试验。在患者意识清醒以后,即可对患者心理情况进行观察,并告知其已经脱离危险,使患者压力得以缓解。若患者的症状尚未稳定,家属是不允许探视的,通过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使其能够了解患者情况。
1.3 评价指标
比较分析实验组、对照组救治效果、抢救成功率等一系列临床指标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计数资料而言,主要使用%以及卡方的形式进行表达,在数据比较呈现差异性时,通过P<0.05的形式表示。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救治效果
实验组救治效果优于对照组,临床比较差异性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对照组救治效果比较(n,%)
2.2 分析实验组、对照组抢救成功率
实验组抢救成功39例,抢救成功率97.50%;对照组抢救成功31例,抢救成功率77.50%。见表2,实验组指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对比[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工作十分重要,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前提。一旦急救工作出现失误,很容易影响抢救的效果,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为此,急诊护理工作的现实意义逐渐凸显出来,要求相关人员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以改善治疗效果。其中,急诊护理在现代医疗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健全急诊护理流程,在抢救过程中始终贯穿,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护理流程,降低了护理失误率,抢救效果可观[1]。
在临床中,急性心肌梗死多数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老年人是高发群体,患者常伴有持续剧烈的胸痛[2]。要进一步优化院前急救措施,因为院前急救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时期。院前急诊阶段的有效护理干预,可以为改善患者预后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阶段的急诊护理非常重要,要求也比较高。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缩短病人的抢救时间,以最短的时限尽可能挽救病人的生命和健康[3]。多数急诊患者的病情急剧、危重、复杂,具有即刻致命性,但是临床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短时间内及时进行皮下冠状动脉介入,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4]。在患者病情危急情况下生命急救具有很强的时间性,优化从院前转运和接诊,缩短病情评估和会诊时间,确保患者快速得到治疗,分秒必争,提高抢救效率[5]。
在以上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接受优化急诊护理,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是说,优化急诊护理的应用使得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且在总结护理经验的同时,使得各抢救环节得以优化,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抢救成功率高且救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