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分裂症误诊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报告
2020-09-28何家俊王婷婷王维钊杨楚婷李圆浩陈炜炜
何家俊,王婷婷,周 盟,王维钊,杨楚婷,李圆浩,陈炜炜,刘 军
1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2 扬州大学2017级吴登云班,江苏 扬州 225001; 3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消化科,江苏 扬州 225001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3岁,因“中上腹胀痛9 h余”于2019年8月18日于当地卫生院就诊。患者因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中上腹持续性胀痛,无恶心呕吐、畏寒寒战、头痛头晕、胸闷胸痛,于外院就诊查腹部CT提示:急性胰腺炎。血淀粉酶4188 U/L,尿淀粉酶38 508 U/L。外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予抑酸、抑酶、补液、胃肠减压等治疗后患者腹痛未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苏北人民医院就诊。既往发作急性胰腺炎2次,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1年。无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7 ℃,心率79次/min,呼吸频率18次/min,血压130/77 mm Hg。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蜘蛛痣、肝掌等。腹软,上腹部压痛(+),无肌卫、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及明显包块,肝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4次/min,未闻及血管杂音,双下肢无肿胀。入院后辅助检查结果示,血常规:白细胞11.28×1012/L,红细胞3.88×1012/L,红细胞压积38.1%,中性粒细胞7.8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4.2%,血小板102×109/L;生化检查:直接胆红素5.4 μmol/L,葡萄糖8.03 mmol/L,尿素8.11 mmol/L;胰酶谱:淀粉酶1900 U/L,脂肪酶3252 U/L;超敏C反应蛋白7.39 mg/L;D-二聚体0.57 μg/ml;血沉、凝血常规、感染性标志物、甲胎蛋白、CEA、CA19-9未见异常。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上腹部增强CT示:急性胰腺炎,肾周筋膜增厚,腹腔积液;胰颈部低密度灶,主胰管扩张。肝脏、两肾囊肿(图1)。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示:主胰管扩张;胆囊炎改变(图2)。上腹部MRI示:急性胰腺炎改变,腹腔渗出、积液;胆囊炎改变;胰颈部异常信号影,考虑导管内乳头状瘤可能;双肾囊肿(图3)。
为进一步明确患者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病因,患者于2019年8月27日在全麻下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中见十二指肠降部主副乳头均呈颗粒状,自十二指肠主乳头插管,顺利进入主胰管,造影示主胰管狭窄,导丝自十二指肠副乳头穿出,再次行十二指肠副乳头插管,造影示胰管全程扩张,直径约0.4 cm,沿导丝置入7F×9 cm胰管支架(图4)。术中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胰腺分裂症。患者术后经抗感染,抑酸抑酶等治疗后好转出院。患者出院3个月后来院拔除支架,术后随访半年,未再发生急性胰腺炎。
2 讨论
胰腺分裂症(pancreas divisum,PD)是胰管发育过程中最常见的解剖异常,由胚胎发育过程中主副胰管融合失败所致,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5%~14%[1]。PD的诊断金标准是ERCP,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基本可以确诊:(1)通过主乳头插管造影见主胰管短小,长度<60 mm,直径<3 mm且胰体尾胰管不显影;(2)副乳头插管造影可见副胰管显影,延伸至胰体尾,于主胰管无融合或仅有细小交通支相连[2]。PD按照胰管的解剖特征可分为4种类型 :(1)完全性 PD;(2)主胰管缺如型;(3)不完全性 PD;(4)副胰管缺如型。PD患者临床上可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急性胰腺炎等特点[3];检验学指标可见血象升高,血淀粉酶、脂肪酶升高、肿瘤标志物处于正常范围等;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等)表现为胰腺炎征象和胰管扩张。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是一种较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是起源于胰腺导管系统黏液上皮的一种产生黏蛋白的肿瘤[4-5]。IPMN的特点有发病率低、分泌黏蛋白、囊性肿块等。IPMN一般分为三类:(1)主胰管型,肿瘤主要位于主胰管内,主胰管扩张;(2)副胰管型,肿瘤不在主胰管内,仅有支胰管扩张;(3)混合型,主、副胰管内均有肿瘤[6]。IPMN患者临床上也可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急性胰腺炎等特点;检验学指标也可见血象升高,血淀粉酶、脂肪酶升高、肿瘤标志物处于正常范围等;IPMN在影像学上(包括CT、MRI、MRCP)常表现为主胰管扩张,急性胰腺炎征象等。PD和IPMN从临床症状、检验学、影像学表现都有相似之处,易误诊。
本例患者因中上腹胀痛入院,查体示:腹软,上腹部压痛,无肌卫、反跳痛。胰酶谱:淀粉酶1900 U/L,脂肪酶3252 U/L。入院后行上腹部增强CT与上腹部MRI均提示急性胰腺炎、胰颈部异常信号、主胰管扩张,误诊为IPMN。为明确患者反复发作急性胰腺炎病因,行ERCP检查发现胰管全程扩张,主胰管狭窄,且主乳头未见鱼口样改变,胰管内未见胶冻样物质。根据胰管解剖特点,本例患者术后更正诊断为胰腺不完全分裂症。此例患者误诊原因考虑如下:(1)PD与IPMN临床表现相似,都可表现为腹痛等;(2)PD与IPMN均可导致胰管扩张;(3)PD与IPMN均可导致复发性胰腺炎;(4)PD与IPMN的CA19-9、CEA均可处于正常范围;(5)患者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检查过程中可能因憋气较差,影响影像质量。CT与MRI显示胰颈部低密度信号,考虑为扭曲扩张胰管。虽然PD与IPMN从临床症状、检验结果、影像表现上有诸多相似,但ERCP是鉴别二者的金标准[7]。PD患者行ERCP检查可见胰管扩张,IPMN行ERCP检查也可有胰管扩张,但与PD不同的是,可见主乳头呈鱼口样改变,胰管因乳头状瘤分泌黏蛋白可见胶冻样物质。针对PD的治疗方法有内镜下治疗以及外科治疗。内镜下治疗方法是小乳头切开术,加或不加塑料支架置入术。外科治疗方法包括括约肌成形术、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6]。本例患者经内镜下行副胰管支架置入术后病情好转出院,术后3个月来院拔除支架,未复发急性胰腺炎。此例患者的误诊提示临床医生,当PD与IPMN在影像学上鉴别困难时,ERCP是二者首选的鉴别手段。
作者贡献说明:何家俊负责资料分析,查阅文献,撰写论文;王婷婷、周盟、王维钊、杨楚婷、李圆浩参与收集资料;陈炜炜、刘军负责拟定写作思路,指导撰写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