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介入
2020-09-27朱建琴
朱建琴
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进城,使得农村小学被迫小班化,这为教师课堂“深度介入”提供了可能。但现实情况是,农村小班化课堂讨论因缺乏老师的有效指导而难以达到活动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采用有效的策略进行“深度介入”。
关键词:农村小班化教育;小组讨论;深度介入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35-0238-01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把孩子带到城里,农村学校里留下的大多数是一些由老人照顾的留守儿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的深度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这种在场式的干预,避免了学生活动的盲目性。而农村这种自然小班化也为教师的深度介入提供了可能。
1.课前的介入
课堂讨论时学生只有自己通过思考后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动力和源泉。而农村绝大多数学生既不爱收集资料,又不善于预习、做准备,即使有个别学习自觉性强的,他们也会因获取资料的途径窄就手机或电脑上随便抄一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课前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课堂讨论很难进行下去。教师课前的介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有效课前预习指导。
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前设计导学案时要把课堂中需要的生活知识储备,或需要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在导学案中呈现出来,让学生先有一个自己初步的思考。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教材《雪地里的小画家》在课前要引导孩子观察,“观察身边的小动物,看看你喜欢的哪些小动物冬天你找不到了呢?问问妈妈或找找资料,看他们去哪儿了?”这样在课堂讨论时“你知道哪些小动物在冬天也在洞里睡觉呢?”学生才有话可说,学生才能在同伴交流中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讯息。
二是学会倾听,从学生感兴趣的点设计讨论主题。
倾听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育技巧。如果教师学会倾听,遵從他们内心真实想法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期待去准备,那在之后课堂讨论上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口语交际“谈谈当前的热点话题”时,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们去看看新闻,找一找当前的热点话题,结果学生找来的话题各式各样,甚至家常里短的也有,这样的材料用来讨论当然是低效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先自己梳理一遍,哪些话题是全民感兴趣的,是有时代感的或者能引起大家深度思考的社会问题。结果学生讨论后提出了几个公认的热点问题:(1)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制裁。(2)香港暴力示威游行事件;3.华为5G走向世界。学生按自己意愿选择话题,收集资料思考,这样有的放矢,不仅课堂讨论的深度加深了,而且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
2.课堂中的深度介入
课堂讨论的关键是老师要融入到学生中去,激励学生思考,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一是基于学情的深度介入。
在课堂小组讨论时我们老师的普遍做法是去巡视,农村小班化课堂巡视时,你会发现有的组讨论特别热烈,有的组讨论时各组员不知道该说什么,就拿着书自己做自己的,等着老师喊结束。同时引导学生在认真倾听别人观点时,找出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地方,分析原因,以此修正、补充、深化并完善自己的观点。例如在教学《孔子游春》中孔子论水,水是真君子这一段金典段落时,这是一段并列式的话语,如果采用小组讨论,则在相同的时间内,对水是“真君子”学生的理解就更能深入,更能对此观点产生共鸣。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话题“你欣赏水是真君子的哪一方面?请小组选择一个特点进行讨论,说说你们的理由。”巡视下来我发现有的组很快就能达成共识,那就立刻抛出另外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大自然中水还有什么特点,含有值得称颂的品质呢?”而有的组甚至在选择哪一个特点进行讨论,都定不下来,对于确定讨论点都有问题的小组,我就直接指定第一方面,并追问为什么说水有德行?由这个现象你们想到了什么?这种先问一个事实性的问题,而后追问解释的方法,让他们跳一跳都能够着,体会到讨论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通过这种“倾听、启发、提升、引领”达到深度介入,让每个组的都在他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思考讨论,引领了讨论生成的方向,提升讨论的深度。
二是优化方式提升小组讨论质量。
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强化学生偶发性的行为,对学生进行表扬。表扬的层面我们可以从内容方法上也可以从学生的参与热情上等方面进行。例如在谈谈当前热点话题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制裁,如果有同学提到因手机芯片靠外国进口,中兴公司被美国制裁差些破产,而华为有自制芯片,不怕制裁。对于这样的同学我们不仅要称赞他知识的丰富,更要称赞他看问题的角度。从而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深度介入时,我们还要注意提示的方法。
课堂讨论中我们老师对于讨论有困难的组,我们可多用指导性提示,但对于能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组来说,我们就常用问题性提示,例如上文中当学生提到手机芯片的问题时,我就抛出中国手机还有什么技术难题,引导同学关注我国光刻机,仰仗国外进口,招致封锁后的艰难。当学生的思路得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时,他们强大科技迫切感与使命感就立刻被激发出来。
3.课后教师的持续引领
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在讨论后,一定会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其实没有答案也是一种答案。对于这种问题我们老师就要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去研究,去探讨。例如前面提到的科技制裁,香港社会动荡,都可以将课堂讨论拓展延伸,实现教师的持续引领。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科研》2017年第10期中《农村小班化教育课堂讨论环节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