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地盘我做主

2020-09-27刘华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阅读积累主体性创造性

刘华

【摘 要】本文分析作文教学的强制性、规范性、强目的性的特点,以及学生因受到生活阅历的限制而无法写好作文的原因;认为在作文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量让学生享有自主权、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从转变观念、提高兴趣、深入生活、加大阅读等方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主体性 创造性 阅读积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B-0131-03

作文是語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更是摆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如何指导学生又快又好地写出作文,是时下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的课题。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希望能够掌握一套写作“秘诀”,从而轻而易举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理所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会责无旁贷地进行各种尝试,也会收到大小不一的成效。但总的来讲,大多并未尽如人意。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语文底子较薄弱的学生还是不喜欢作文,甚至害怕作文。每次作文,很多学生因为不知如何下笔,或者在作文时无话可说、胡编乱造、没有真情实感、认识肤浅、观点偏颇、内容干瘪,所以作文写得僵硬、呆板,充满着空话、套话。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它主要由作文教学中的几个特性决定。一是作文教学具有的强制性的特点。所谓强制性是指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喜不喜欢,每个语文老师都会不遗余力地进行作文训练,毕竟谁都不敢忽视这“半壁江山”。这个特点使得作文训练变成一场逼与被逼的活动,让一些作文基础差的学生,一到作文课就产生恐惧心理,进而不愿去写作。二是作文教学具有的规范性的特点。所谓规范性是指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设定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作文的格式、写作的方式等,也就是俗称的“套路”。“套路”太多,学生难于领会和把握,更难于应用到写作中。这样学生写作就感到困难、吃力,甚至无所适从,进而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三是作文教学具有的很强的目的性的特点。不可否认,当前在教学阵地上还飘荡着一些应试教育的阴云,作文教学自然也受到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以考试为目标,以应试为导向,一切的写作训练都是冲着考试而去。学生是为了分数而写作,是被动性的、机械性的,享受不到写作应有的陶冶性、快乐性。四是学生受到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没有机会充分接触社会生活,没有深刻感受到丰富多彩而又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更没有经过生活的历练和洗礼,自然对社会生活认识不全、感受不深、体验肤浅。反映在写作中,就是体现不出活生生的生活景象,折射不出浓浓的生活气息,表达不出个人的真情实感。他们不得已,只得空谈乱谈,甚至无病呻吟、胡编乱造,自然对写作毫无兴趣可言。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由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到乐意写作文、写好作文呢?措施千万条,方法千万种。笔者认为,这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享有学习自主性,学什么、怎样学,尽量让学生享有自主权,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实施教学的基本原则。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在自己的地盘上自己做主。把过去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次,进行角色转换,把学生的主体性置于教学核心地位。改变学生被动写作的状态,让学生激发写作热情,充分挖掘内在的潜能,创造性地写好作文。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探讨,权当作学生写作主体性回归的一点策略吧。

一、走出误区,从根本上确立“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念是行事的准则。正确的理念如罗盘、如灯塔,只有具备正确的思想理念,才能够保证所做的事情正确而高效,行稳致远。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是科学而高效地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一段时间以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如一股春风吹遍了教育园地的每个角落,也收到了百花齐放的效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对这一理念还存在领会不深、理解不透,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不到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不能正确把握“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度。在本应二者协调相互作用的推进中,颠倒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课堂教学演变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对主体性应有的尊重。从而,导致教师为了教而教,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感受。学生只得疲于应对,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师出力不讨好,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的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走出误区,要从根本上使学生主体性观念内化成为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自觉教学行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把握好“学生学写作文”和“教师指导作文”的辩证关系。把“主体性”这一理念生成为自己的核心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整个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具备这样的理念,并将之准确应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中,要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去设计教学。教学要坚持民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原则,大胆地放开手脚。在课堂上,教师耐心听学生自由谈论,让学生自己写出心中所想,大胆写出自己的亲身体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解除畏难情绪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都同时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从兴趣开始,有无兴趣,结果天壤之别。学生学习尤为如此,如果学生具备浓厚而持久的兴趣,那么对学习无疑是个很好的开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写作文时寸步难行,往往只写只言片语,无法完整地写下去。可是,如果是给朋友、同学等写信,那么洋洋洒洒,写半天都没写完。又有的同学作文写不好,却是宿舍、聚会等场合的聊天高手,有时甚至声形并茂,滔滔不绝。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但笔者认为兴趣可能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有兴趣则做得好,没兴趣则做不来。

纵观时下的作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往往是被动的,尤其成绩差的学生更是无所适从。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任何一方得不到尊重,活动的效果就会减弱。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发现如果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尊重,那么学生就会缺乏写作兴趣,极不愿意写作文,只是在老师的强制之下勉强为之。学生写作文是为老师而写,为任务而写。于是乎,写起来不认真。有时胡编乱写以凑够字数为目标,有时写了半天也只是个“半拉子工程”,有时甚至胡乱抄袭以应付。这说明,作文没兴趣就写不出,写不好。写不出写不好,之而久之就增添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就更加毫无兴趣可言,如此恶性循环,写好作文永远只是个奢望。

因此,培养学生的作文興趣应该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培养写作能力同等重要,而且我个人认为兴趣应该放在首位。只有把二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把作文教学搞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个人认为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包括我们个人的教学能力、班级学习环境、学生写作基础等,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分析、总结,寻找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兴趣培养途径。笔者多年所带的大多是普通班的学生,他们作文水平偏低。要想培养这类学生的作文兴趣,笔者认为可从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教师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要做到以人为本。先不急于追求近期效益,先单纯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们的心理发展过程、独立个性、生活阅历、经验特点和认识规律,摒弃为考试而作文的观念。只为兴趣而作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感到作文是一种非常简单而快乐的事情,从而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其二,及时鼓励,提高兴趣。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说,作文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艰苦性,而这种艰苦性很容易使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受到挫伤,随之消沉,厌烦,对作文又会失去兴趣。教师的鼓励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增强写作文的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和捕捉每一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闪光点,大至节段篇,小至字词句,都要及时地加以肯定。对写作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对基础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进行前后比较,鼓励他向其他同学学习。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作文氛围。其三,放宽评价标准,多宽容,少严苛。有时过多过严的评判标准,会限制学生写作个性的发挥,变成孙悟空的“紧箍咒”。因此,对“写什么”“怎样写”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妨下放给学生,在大的框架内允许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让他们说出能说的话,释放出想要释放的情感;让学生感到写作如与故人聊天,如与亲人倾诉,写完作文获得一种轻松愉悦之感。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文就有兴趣了,再也不怕写作文了,自然,写作积极性就提高了。

三、鼓励学生热情投入生活,丰富写作的信息源泉

笔者认为这一点尤其重要,为什么呢?原因有二:其一,众所周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就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因此,写作的灵感只能扎根于生活的沃土。只有通过多实践、多观察、多感受、多体验,储存丰富多彩的记忆表象,才能从生活积累中获取写作的信息源泉。可以这么说,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没有了生命与活力。其二,学生在优越的生活中,缺少真实的生活感受。与老一辈相比而言,当代学生,一出生就生活在幸福时代,有的甚至养尊处优,缺少生活的历练,更谈不上坎坷与磨难。加之现在已是网络高度发达时代,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神游天下”,随时随地地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张“网”就轻而易举地将现实与虚拟隔开,有的学生更喜欢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因此,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感受不多,带有浓郁人情味的人情世故他们体验不到。他们漠视世间冷暖,缺乏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体现在写作中,或无话可说,或生编硬造,或虚情假意,或照搬抄袭。总之,他们难于写出贴近时代脉搏、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因此,我们要“对症下药”,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积极主动地深入生活、走进社会,与时代同呼吸;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辨别出假丑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首先,作为老师,应把鸟儿放归森林,把鱼儿放进海洋,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大社会。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引导他们贴近鲜活的生活;让学生在千变万化的自然世界中,从河山大川、日月星辰、花草虫鱼中,等等,从各种生机勃勃的自然事物中,开阔心胸,获取美的感受,得到人生的启迪。这一切都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次,我们要鼓励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诸如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社会风气恶化及贫困、失业、失学乃至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等等,精彩纷呈的事件。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最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力所能及的劳动、带有体验性的社会调查,等等。街道社区、田间地头、工矿企业等,都是极佳的实践体验场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察“民情”,促进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从而体谅社会、体谅父母、体谅他人,这是写作应具备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例如,主题班会、球类比赛、朗诵比赛,等等,使学生彻底融入生活,让他们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成为每个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总之,学生只有自觉地投入生活,才有可能掌握丰富的写作信息,才有可能在写作中写实事、说真话、表真情。我手写我心,让作文再现其生命气息和多彩的个性。也唯有如此,学生写作“主体性”回归才能得到根本保证。

四、加大阅读积累,扩大知识面

这一点与发挥“主体性”有啥关系呢?有重大关系。离开阅读这一重要环节,学生就不可能写好作文。写不好作文,“主体性”回归就无从谈起。也可以说,这是“主体性”回归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语亦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读书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点明了阅读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广泛的阅读,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思路开阔、丰富自己的语言。可以说,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积累,就不可能产生写好作文的飞跃。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他还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可见阅读可以积累丰富写作素材,可以为写作应用服务。

那么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产生哪些积极作用呢?首先,通过阅读可以给学生积累语言素养。语言素养的积累来自多读,反复朗读、吟读、默读、背读,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好的语感,能在写作的时候灵活地运用一些名句、名诗、名文。其次,通过阅读可以学习文章的章法。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会有意识地思考,文章确立了什么样的中心,采用了什么文体,从哪些角度选材,如何安排思路等,然后对照作者的构思和行文特点。这样,学生就能有所收获,进而能有明确的阅读目的,能达到学习别人长处的目的。最后,通过阅读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對于写作而言,素材是基础、是关键。素材充足,写作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素材匮乏,写作就成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足见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性。如何才能积累到丰富的写作素材呢?方法很多,途径不少。但笔者以为,阅读是获取素材的最有效的途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是前人在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阅读文学作品,比如,文学名著、诸子散文等,可以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攫取里面一朵朵闪光的文学浪花;阅读报刊,可以认知社会,洞悉天下事。广泛阅读各种好书,可以丰富我们素材的储存量,为我们写好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古往今来,不少名人名家都在自觉地使用阅读这种手段去获取写作素材。鲁迅一生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常常如痴如醉,废寝忘食地读书,终成一代名师;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认真阅读了一千五百多种著作。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地、自主地、充满个性地去阅读各种书籍,从中吸收各种各样的营养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宝库。

如果把写作看作是一片领空,那么就让学生变成一只雄鹰,自由翱翔;如果把写作看作是一块领地,那么这个地盘就应该让学生来做主,让他们尽情挥洒驰骋。只有这样,老师才有可能“教有所成”,学生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作文教学才有可能迎来灿烂的春天。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阅读积累主体性创造性
精挑细选出华章
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策略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