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阈下电子商务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探究

2020-09-27陈兴华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职业院校

【摘 要】本文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分析广西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形式单一、掌握电商实战技能的师资匮乏等问题,提出精准扶贫方略下电子商务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策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重构课程体系,开设农村电商、旅游电商、跨境电商方向班,增设新课程以满足市场需求,校企融合人才共育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采用“教、学、练、做、创”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并打造高素质电商“双师型”教师队伍,多方联动共建电商创业孵化基地。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精准扶贫 职业院校 电子商务应用型 紧缺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B-0006-03

近年来,在国家精准扶贫方略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各类“淘宝村”“淘宝镇”“微商村”等,展示了欠发达地区凭借电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潜力。广西根据“老、边、少”及沿海地区的特点,结合当地物产、自然资源条件开展电商扶贫,为精准扶贫找方法、找手段、找出路,促进农村生产及打通农产品销路,进行产业转型,激活贫困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电商应用型人才紧缺,特别是一线的网络营销、网站推广、网站设计、网站运营、农产品营销、物流配送、网站美工设计等岗位的基层电商应用型人才缺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电商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精准扶贫方略下,培养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本土的电商应用型紧缺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而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一线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应承担起培养电商急需人才的责任。

一、广西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是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涉及信息技术、商务、法律等学科,课程涉及面广、教学内容丰富。目前,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广西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与市场脱节等问题。一是职业院校的生源群体及就业领域虽然大多面向广大的农村,但课程设置极少有涉及“农村电商”相关知识;二是人才培养偏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应用型中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目标,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应用;三是缺乏地方特色,没能与广西当地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以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产生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即社会上电商应用型人才紧缺与职业院校电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

(二)教学资源匮乏,无法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匮乏,尤其是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一是教材更新缓慢,内容与市场脱节。电子商务技术迅猛发展,但目前电商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店铺运营、移动电商等教材内容滞后。另外,还缺乏统一、权威的实训教材,实训要求和标准参差不齐,质量难以保障。二是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只能以模拟训练代替实践,实践教学不足。校内实践教学场所一般为计算机房、多媒体室,采用软件模拟教学,真正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境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利用虚拟的软件进行教学(如博导前程、奥派等电商模拟平台),虽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要求,但市场不断变化,用刻板的软件教学很难让学生掌握电商实战技能。

(三)教学形式、手段单一,实践效果欠佳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按传统课程结构设置,以理论加模拟操作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效果欠佳。一是教学形式以传统讲授法为主,缺乏实际操作训练,以教师为中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二是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往往以幻灯片等多媒体展示或者停留在模拟教学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没有明确的“任務”,缺乏思考,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学习潜力得不到发挥,实践教学效果较差。

(四)掌握电商实战技能的师资匮乏

电子商务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中需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然而,掌握电商实战技能的师资不足。一是电商教师大多由财经商贸类、信息技术类教师转型而来,很少有科班出身的电子商务教师,对于电商技能他们可以说是“半路出家”,几乎处于边学边教的状态,难以达到熟练和精通的程度。二是即使有电商专业毕业的任课老师,也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知识结构欠缺,电商实战技能不强。许多教师缺乏亲身实践经验,同时又缺乏与电商企业的交流实践机会,并不了解最新的农村电商、跨境电商发展状况,缺乏企业实战运营经历,对新技术、新技能的掌握有限,很难给予学生有效的实践指导。三是从企业外聘的电商教师(师傅)虽然专业技能较强,但他们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教学法学习和培训,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和实训指导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精准扶贫方略下电子商务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策略

“互联网+”电子商务为精准扶贫开辟了新路径,也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仅有立志脱贫的决心还不够,还要有脱贫致富的知识、技能和智慧。而电商扶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与配合,职业院校应积极进行电商应用型紧缺人才的研究与探索,以专业技能助力精准扶贫。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

职业学校的主要职能是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具有电商职业或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为目标,培养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为电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在精准扶贫方略下,应充分进行市场调研,以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为宗旨,贴近市场,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在开设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基础上,把主要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方向课程,融合资格证书考证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关注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主要专业课程一般有计算机操作基础、网店美工、网店运营、电子商务概论、计算机网络基础、市场营销、图形图像处理、网络营销、网页制作、商务谈判、电子商务与物流等。此外,可在课程中适当根据当地市场的具体情况调整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如开设农特产品营销、农产品包装、冷链配送等课程,加强“涉农”相关课程构建,将电商知识与农业、农产品、新媒体应用等进行有机结合;融入地方特色和文化,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与市场接轨,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此外,可开设诚信经营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立德树人。

(二)开设农村电商、旅游电商、跨境电商方向班

广西农产品、海产品丰富,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可以有效解决电子商务人才短缺的问题,促进农村、渔村经济发展。因此,广西可以开设农村电商方向班,开设针对性的农特产品基础、海产品包装与冷链物流等课程。如开设农村经济、农产品基础、冷链物流、农特产品包装、新媒体营销、视频直播、产品品牌化、社交电商等课程,让学生真正了解农业、农村、农产品的发展情况,增强使命感,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广西自然资源丰富,少数民族特色鲜明,吸引不少游客。近年来,全区各地因地制宜,挖掘旅游扶贫资源,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培育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已经初见成效。“互联网+旅游”让广西的一张张旅游名片飞向国内外,随着农庄、养生旅游、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发展,旅游电商人才紧缺更加凸显,旅游电商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此外,旅游还把美景、美食、人文、健康产业等一系列产业都带动起来。因此,职业院校开设旅游电商方向班,可以精准培养旅游电商人才,让贫困农民借助电商旅游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广西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利用沿海钦防北出海通道的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跨境电商人才紧缺。开设跨境电商方向班,广西的名优产品、农特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跨境销售。例如,宾阳县竹藤编织产品的品种繁多、款式齐全、质量可靠,以芒、竹、藤、草、剑麻等环保植物资源为主的工艺装饰和包装用品,产品精美,工艺细致,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大部分产品出口远销到欧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出口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品开发、生产、跨境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同时,国外优质产品也可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从广西口岸进口到国内市场,实现双边贸易。因此,培养跨境电商紧缺人才,可以帮助贫困农民打开与国际市场的连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三)增设新课程,满足市场需求

职业教育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全面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电子商务的特征决定了电商人才应是复合型应用人才,一般分为商务类、技术类和综合类三种。因此,应大刀阔斧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复合型电商人才。从营销技巧与手段、网络技术、供应链、產品特色等方面考虑,应增设广西少数民族名优产品、视频直播、农村电商、新媒体营销、社交电商、农产品包装、跨境电商基础等实用性新课程。为了满足社会对直播人才的需求,目前有些院校已经开设与直播相关的课程或专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播课程成为商务类专业不可欠缺的课程,直播专业市场需求巨大。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乡镇干部等也纷纷加入“直播带货”的行列。但这些“主播”缺乏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如果职业院校的电商专业能够与时俱进,增设直播、新媒体营销等新课程,势必在扶贫路上大有作为。

(四)校企融合人才共育,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

面对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匮乏,尤其是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应多方寻求与企业合作,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情况,结合企业内部实际的工作内容、流程及工作情境,编制具有行业特色的电商专业教材。同时,组建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技术精英定期或不定期参加研讨会,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提供一些企业实际应用的专业知识和内容。比如,网店管理、电子支付与结算等教材,融入企业工作过程和实战案例,促进专业教材与电子商务行业企业需求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此外,在政企校合作模式下,校企融合,共管、共育人才也是一种趋势。按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可以到企业见习、顶岗实习,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岗位要求和工作流程,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五)采用“教、学、练、做、创”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上应做到以学生为本,顺应市场和企业的要求,把电子商务职业标准、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融入教学过程。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模块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教、学、练、做、创”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企业技术能手进课堂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教学相长、讲练做结合,注意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人才需求为切入点,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鼓励学生以团队方式网上开店、参加电子商务大赛及创业设计大赛等实践活动。建立职业院校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助力电商扶贫。

(六)打造高素质电商“双师型”教师队伍

电商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战经验。由于在校授课任务繁重,培训提高素质的机会较少,容易造成知识更新滞后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一是企业挂职锻炼。学校每学期可以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实际营运。二是进修培训。加大专业课教师培训力度,鼓励教师通过自学、培训、考证等方式提高专业技能。三是技术能手进校园。从相关企业、行业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电子商务“能工巧匠”到校园进行讲学指导,或者直接引进企业的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补充和充实学校技术力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电子商务“双师型”教师队伍。

(七)多方联动,共建电商创业孵化基地

1.开展电商创业培训。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与企业横向合作,整合政、校、企、行多方资源,共同建立电商创业孵化基地。例如,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兴宁区团委、电商协会、辖区企业,组织返乡青年、贫困户、乡镇村电商服务点负责人等参加电商创业培训,培养农村电商带头人、脱贫先锋户,带领更多贫困群众通过电商脱贫。此外,学校还送教下乡,帮助宾阳县陈平乡五星村扶贫村进行农产品线上销售,帮助中华社区残障人员开网店等,还多次通过社区广场、电商协会沙龙等进行分享推广,几年来帮助了 20 多名回乡青年和残疾人利用互联网创业,取得较好的成效。

2.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电商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孵化基地,实施“教、学、练、做、创”五位一体教学,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掌握电商创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进行创业实践;组织建档立卡贫困生学生通过开网店、承接企业网店装修订单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生活补贴。同时,通过参与电商孵化基地的运营,师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均得到较大的提高。

总之,互联网快速发展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新载体,电商扶贫已成为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精准扶贫方略下,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技能助力精准扶贫,促进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和支撑产业的发展,为广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肖峰.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视角下电子商务产业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分析[J].农业经济,2019(6).

[2]平 怡.“互联网+”时代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4).

[3]王志和.“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的研究[J].人才培养,2019(11).

【基金项目】2017 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精准扶贫战略下的中职电子商务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GXZZJG2017A07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兴华(1966— ),女,汉族,籍贯广西钦州,高级“双师型”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物流教学研究及实训基地建设等。

(责编 李 言)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