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梅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内涵、路径与经验

2020-09-27李海古小东

南方农村 2020年4期
关键词:客家文化红色文化

李海 古小东

摘   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保护传承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和加强乡村治理的需要,进而为乡村振兴“立基”、“着韵”、“铸魂”和“健骨”。广东梅州的客家文化、侨乡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特征明显,赋予了梅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特有的内涵。在阵地建设、队伍建设、项目设计、机制保障上探索了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梅州路径,形成了“平台运行、机制牵引、立体架构、彰显特色”的梅州经验。

关键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梅州路径;梅州经验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0)04-0042-06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着特殊意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目标是满足群众的需求,因此,需要根据群众实际需求,设计开展解决群众实际需求的文明实践活动项目。广东梅州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建设、融媒体建设相结合,在资源整合开发、平台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宣传队伍建设、文化惠民利民、文明全域展开等重点环节任务上构建了有效的体制机制,探索形成了高质高效推进基层文明实践服务活动的梅州路径与经验。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特殊意义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需要,为乡村振兴“立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定位与此高度一致、高度吻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农民精神面貌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提高、乡风文明建设提质的重要标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要阵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政治工程,有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丰富农民精神文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推进繁荣富裕文明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保护传承乡村文化的需要,为乡村振兴“着韵”

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乡村文化,在流变中不断表现为新的形式,形成特有的农家韵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肩负着“传承文化、保护文物”的使命,也有引领农村“破旧立新、创新发展”的任务。整理挖掘、保护传承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可以促进内聚力,托起文化的引导力。这些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的乡村文化,通过农民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塑造农村新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形成某一地域特点的乡村文化,呈现出多样的乡村意境,如红白喜事、庙会祭祀、地方戏曲、民间禁忌等不断在传承与进化。在对文化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以“文化+旅游+产业”的形式活化乡村文化资源,可以为乡村振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培育文明乡风的需要,为乡村振兴“铸魂”

当前乡村面临着不合理不理性消费、异化且趋向不理智的人情债、闲暇增多低俗文化横行、“刁民”力量蔓延、终极价值观面临坍塌、老年人赡养等问题,归结起来脱贫是重点、文化建设是核心。[1]如果村民(居民)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拥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科学的生活方式,乡风文明将是必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文化书屋、文化活动广场等平台设施建设,以及“五传(传理论、政策、道德、文化、科技)六进(进农村、社区、企业、机关、校园、网络)”等工作,可以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倡导良好的家风家训,持续推进移风易俗。以豐富的精神生活引导群众、以具体的文明实践活动熏陶群众,使群众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风尚,形成健康向上、精神饱满、自我教化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文明素养,也有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基层治理成效。

(四)是加强乡村治理的需要,为乡村振兴“健骨”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由于收入待遇和激励机制等原因,基层组织普遍存在选人难、留人难以及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能力较为薄弱,运作机制和党务村务公开不够规范,在引领社会治理、发展公共服务方面能力不足。盘活乡村资源成为正确利用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因应之策,也是中国现代乡村治理的现实课题。[2]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村社综合治理、村规民约制定、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教育等相结合,进而完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打通宣传教育关心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路”,实现“乡村善治”的目标。

二、梅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独特内涵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创建精神文明的活动阵地,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梅州是“世界客都”、广东省唯一全域原中央苏区的地市,其客家文化、侨乡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特征明显,赋予了梅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特有的内涵。

(一)红色文化的传承是梅州政治文明实践的“底色”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要立足于老区的历史,看到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丰功伟绩,如三河坝战役、红四军挺进东江、中央交通局成立的红色交通线等。梅州处在粤东北部赣闽粤发展中的重要地区,群众思想和政治基础好,社会政治环境和谐稳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革命老区历史是今天梅州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老区历史有相同的基础,文明实践中心思想宣传能深入群众、入脑入心,可落地生根、接地气。梅州依托其独特的革命历史资源,打造了梅县区梅南镇水美村、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五华县双华镇竹山村等多个“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用革命老区的精神建设美丽新农村,使革命老区释放出发展的新动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苏区精神,发掘活化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教育故事、红色旅游故事、红色文艺故事,加快与原中央苏区政策的对接落实,推动红色教育与红色文旅深度融合,[3]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二)客家文化的弘扬是梅州文明实践传承的“种子”

梅州作为“世界客都”,客家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嘉应州(现梅州市)在明末清初成为客家人的集散中心,并以此为轴心向南方逐渐扩展。梅州的客家风俗、客家建筑、客家山歌、客家舞蹈等人文底蕴深厚,表现了“崇德向善、兼容并包、团结奋进”的特征。客家文化是梅州文明展示的窗口,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是助推梅州文明的应有之义。梅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把文明实践的内容与客家文化相融合,把客家资源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把客家故事与文明实践活动相整合。保护文化遗产,讲好梅州好故事,传播梅州好声音,树立梅州好形象,传递梅州正能量,进一步发扬客家特色文化,让群众在文明实践活动中接受客家文化的熏陶影响和教育启发,在传承客家文化的基础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侨乡文化的融入是梅州文明实践重要的支撑

梅州是“华侨之乡”,是海外客家华侨、侨眷等吸收外在的异质文化而形成的客家侨乡文化,展示了客侨人的勤劳智慧、勇于拼搏、报效祖国的优秀品质。客家侨胞将世界各地的文化融入客家文化中,中西结合,凸显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旦事业有成,不忘乡土;手有余钱,反哺家乡;国家有难,不畏牺牲,侨乡文化中显示的“自信、包容、爱国、担当”得到海内外客家人的认同。建设梅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侨乡文化为其提供了智力支持、理论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乡贤文化是根植于家乡的母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亲善性和现实性,是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文明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强化政治担当,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侨乡文化的作用,挖掘乡贤资源,鼓励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吸纳侨胞参与梅州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增强民族凝聚力,使侨乡文化得到彰显。

(四)绿色文化的传播是梅州文明实践建设的理念

梅州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质量全省居首。梅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倡导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围绕“山水林”发展绿色产业,做大做强现代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健康产业,让生态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大埔县西河镇以“党建联村、绿道联村、产业联村、文旅联村”的发展模式,打造“一带三区五片”,建设了“十村绕漳河·五香飘十里”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新样板。丰顺县八乡山镇以“红色文化+自然资源+特色农业”模式,农旅结合助推全域旅游。文明实践活动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强化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宜居家园,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下工夫,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生态+”上做文章,实现梅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梅州路径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为统筹推进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5] 梅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严格按照党中央、广东省的部署要求,立足地方实际和群众需求,探索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可推广的“丰顺模式”,在资源整合、队伍建设、项目设计、机制保障上落地做实,紧紧围绕文明实践“在哪做”“谁来做”“怎么做”“做多久”的问题,挖潜力,接地气,激发群众主动参与,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做在群众心里,真正做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落地见效。

(一)建阵地,活资源,明确文明实践“在哪做”

文明实践活动要有阵地,明确了阵地也就明确了文明实践在哪里做的问题。阵地是文明实践中心活动的依托,阵地在哪,文明实践活动就指向哪里。

1.盘活资源建设阵地。盘活统筹党群服务中心、党校、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场馆、烈士陵园、祠堂、民居、驿站、场馆、学校等各类资源,完善阵地设施建设。构建“县(市、区)实践中心—乡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三级组织体系,互联互通、激活共享,宣讲新思想、培训新技能、传播新风尚,拓展资源优势,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文明实践服务。

2.建设服务平台。按照服务内容和板块建设服务平台,每个平台由县(市、区)的一个牵头部门负责、其它部门协助,把所有服务阵地纳入平台。服务平台每年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设立重点服务工程,根据服务工程建立文明实践服务清单,同时配套制定服务内容、服务目标、服务时间表,不定期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在宣传、教育、科普、健身、乡风等方面满足城乡文化需求,吸引群众。

3.建设网络平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政府门户网站的作用,制作文明实践主题的宣传片、短视频,传播新思想、新风貌、新村规,与群众共建共享。

(二)抓队伍,订制度,明晰文明实践“谁来做”

做好文明实践的关键是志愿者队伍建设,抓好了队伍,才能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落地生根。因此,应从制度上进行规范,从机制上进行激励。

1.制定队伍服务管理制度。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选拔不同行业、职业、岗位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进入队伍中,实现志愿者队伍村村覆盖。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志愿服务总队长,乡镇(街道)为分队。明确服务宗旨,制定协商机制,各分队确定文明实践方案后,县服务总队提供指导,做到“服务统筹管理、活动及时跟进、队伍培育更新、管理专业规范”,达到整合志愿者资源的目的。

2.制定志愿者队伍培训制度。根据志愿者队伍服务项目的需要,制定志愿者服务培训制度。通过文明实践中心网络平台发布信息,招聘志愿者,建立志愿者招募制度,包括岗位发布、注册、登记、培训、管理、上岗等内容,搭建组织架构,制定志愿者培训计划,开展技能、技巧、知识的培训。培训形式灵活多样,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相关部门单位,以项目化的方式进行主题模块化培训,实行培训后上岗制度,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服务质量和效果。

3.建立志愿者队伍激励制度。出台《志愿者管理办法》《志愿者积分兑换制度及星级评定制度》等制度,各乡镇(街道)也可以制定适合本地的激励办法。例如在丰顺县汤西镇,志愿者的积分可兑换日用品,并根据服务累计时长、服务質量对志愿者评价,可评定一星至五星不同的星级。同时开展“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队(服务站)”活动,建立以激励为主的志愿者服务激励制度,促进了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常态、长效开展,实现了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设项目,出清单,知道文明实践“怎么做”

有阵地、有队伍,还得有项目。活动项目是满足群众需要、解决群众问题、宣传思想入心的重要环节,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应设计好活动项目,精心构思主题,瞄准群众所需,确保项目质量和效果。

1.建立实践项目“清单”,让群众“点单”。通过调研,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要,制定出文明实践项目清单,把这些清单作为必备项目。同时,群众可以在网上进行提要求、派任务,增加自选文明实践项目。除了必备与自选项目相结合,项目的制定还根据各乡镇的传统,分类制定特色项目和公共项目,采取“派单+点单、线上+线下、公共+特色”的模式,制定“总菜谱”,在各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行“点单”。文明实践所“接单”后,遴选文明实践队,或者选拔志愿者组成新的实践队,按单服务,服务完成后,由县总队进行确认,组织群众评价,整个项目经历“制单、点单、统单、派单、接单、认单、评单”的过程,确保实践项目有质量,有效果。

2.打造志愿者活动品牌。依托志愿者服务平台,定期开展文明实践下基层活动,打造了闪闪红星故事会、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梅州好人故事会、科普讲座以及五个“小妙招”(送日用“小礼品”、送文艺“小节目”、送免费“小医疗”、送生活“小科学”、送文明“小故事”)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以群众接受的方式,传思想、树新风、扬正气,宣传乡风文明,服务群众需求,凝聚群众心声,助力乡村振兴。

(四)强组织,建机制,解决文明实践“做多久”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体系,县(市、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书记带头抓,中心下设专门办公室和专职管理员,负责日常统筹协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的管理,制定《工作制度》《管理员工作职责》《管理制度》等,做到组织健全、制度规范、责任到人、管理有力。

2.加强机制保障。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多部门齐抓落实,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根据主题向基层发力,把工作直接向基层延伸。建立激励机制,遴选示范点,各级政府财政每年给予安排专项经费资金,支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建立考核监督机制,通过实地考察、网络问卷、查阅台账等方式建立测评体系,考核结果进行公示,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等各种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

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梅州经验

(一)政治坚定,平台运行

1.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政治上引领广大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坚决维护”。在思想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筑中国梦,坚定理想信念。在文化上,以文化人、移风易俗,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上,深入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拓创新,共建美好家园。

2.建设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各方资源,运用微信、网站、多媒体电子屏、有线电视等宣传载体,建设文明实践中心智慧平台及其子平台,统筹协调运行。群众可在平台查找信息,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和短信等方式点单、提问、评单、参与活动,人人都是平台的阅读者、服务者、共建者。服务平台与服务中心(所、站)联结,线上线下互动,统筹现有的实践阵地资源。平台管理中心通过数据分析,识别群众需求,预测群众的新期待,通过大屏综合展示,让服务更加精准、到位,或者对现实空间的情景进行模拟,引导群众践行文明观念,实现文明实践活动网上网下同频共振、实体空间网络化、虚拟空间实体化。[6] 同时,平台还可与其它工作整合在一起,多方面发挥平台的作用,如五华县水寨镇坝心村采取“互联网+党建”方式助推党建工作创新。

(二)机制牵引,一体设计

1.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县(市、区)实践中心—乡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三级组织体系由党委统一领导,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夯实主体责任,履行第一职责。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和资源,从制度上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统筹文明實践活动、基层党建等工作,形成党委领导下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定期研究重点工作,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困难进行协调,并将文明实践活动项目作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内容,对考核中工作落后单位和负责人进行追责问责。

2.建立队伍培训机制。为提高服务质量,需对志愿者进行全面方位的管理,包括岗前培训、服务登记、岗后评价,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如丰顺县采取“三员(综治网格员+文明实践员+百姓通讯员)”“三位一体”的业务培训会,积极探索“融媒体+文明实践”模式,培养具有维稳、解疑、上阵能力的志愿者。

3.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文明实践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行阵地、项目、队伍等方面的考核,并以此作为领导和职工实绩、提拔、奖励的依据。

4.建立“1+X”常态化服务机制。“1”是指服务队伍定期到实践点开展的一些固定服务项目,“X”是指根据群众需要开展的动态化的服务项目。文明实践活动要明确常态化的固定项目,时时关心群众,根据群众实际调整工作内容,做好“X”项目,推进志愿者积极参与,实现为群众服务精准对接。

5.建立保障机制。一是组织保障。坚持一把手负责制,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纳入党委中心工作,建立市、县、镇(乡、街道)齐抓共管组织体系。二是经费保障。将文明实践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同时争取乡贤人士的支持。三是人员保障。组建志愿者和服务队伍,让有爱心、有激情、有能力、有担当的人进入队伍,各级单位、部门统一调配,形成人员常新、能进能出、能力多样的服务队,确保人员充足,活动运转正常。四是制度保障。建立各级部门分工协作制度、文明实践活动工作考核制度、文明实践活动考核监督制度等。

(三)“三层”并进,立体架构

1.阵地跟进,建好三级阵地链。梅州按照“不推倒重建”“不另起炉灶”原则,并依托其独特的红色、客家、侨乡、名人等资源,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并开展宣传、教育、培训等服务。以丰顺县为例,其在坚真纪念馆、丰顺县委党校、汤坑镇第一中心小学、汤南镇新楼村种口上围、百年新古围等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纵向上,形成了县(市、区)文明实践中心—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村(社区)文明实践站三级阵地鏈。横向上,构建与县级融媒体中心互联互通的融媒体平台,并打通理论宣讲、教育、科技、法律、文化、卫生、体育等多个服务阵地。

2.项目推进,培育地方实践项目。由相关部门牵头,联络群团组织,整合资源,根据群众点单,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培育了“乡风民俗趣味运动大赛”“广场舞大赛”“短视频大赛”等精品实践项目。各类项目融趣味性、思想性、地方性等特点,如五华培育了足球文化等特色文明实践项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政策性,传播了党的政策,挖掘了地方优势资源,培育了众多的文明实践项目。

3.队伍前进,打造高水平志愿者队伍。建设由党员干部、教师、医生、致富能人、技术能手等多个职业群体共同参与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完善志愿者管理和培训制度,进行制度化管理。通过自下而上收集群众需求,整理成项目清单;并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依据项目要求招募、选拔符合项目要求的志愿者。志愿者经过培训后,按照群众要求确定服务内容和需要采取的措施,“按方”为群众服务,使得每一个项目都做到方式流程化、服务常态化。在志愿者服务前召开会议,明确项目的内容、关键点和措施。志愿者精准对准项目,按常态化要求完成实践活动项目。制定激励办法,对优秀的志愿者进行奖励,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扎实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者活动开展有实效。

(四)标准建设,彰显特色

1.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标准。按照“七有”(有场所、有机构、有队伍、有制度、有计划、有资料、有成效)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三级阵地。有场所是指有固定的办公室,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有服务队室(条件所限可与办公室合并)、实践讲堂等,有灵活设置的功能室,能组织相关的活动,有宣传氛围。有机构是指有相关的组织架构,有统一的牌匾或标识,有中心主任、办公室主任,有相关协助的部门和成员。有队伍是指配备一定数量的志愿者,有志愿者分布图,开展实践活动常态化。有制度是指制定日常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并公开公布。有计划是指有文明实践活动工作计划、有主题、有安排、有公示。有资料是指有文明实践活动记录簿、群众意见建议簿、文明实践活动档案(台账)和配套教材,鼓励各中心编写特色教材。有成效是指通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并对志愿者进行星级评价。

2.充分利用梅州的客家文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彰显梅州特色。盘活资源,理论宣讲与基地实践相结合,围绕客家文化擦亮梅州名片,开展有地方特色的文明实践活动,形成有梅州特色的文明实践活动模式。实行具有多功能的文明实践活动,如在学校落实“五传”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融合,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打造“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平台”,蕉岭县蓝坊镇峰口村根据村规民约召开协调议事会,对新农村建设项目进行协商讨论,运用“一约一会”的作用,推进了项目的进行。同时,将客家文化与理论宣讲相结合,举办了“客潮语系优秀童谣传唱大赛”、 “金句小喇叭”等特色活动,充分发挥客家山歌、客家故事等的作用,把枯燥的思想宣传变成喜闻乐道的教育。

五、结语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脚踏实地,实践活动仅仅靠“嘴”传播无法立竿见影,还要靠“头”思考,靠“眼”引领,靠“耳”倾听,靠“脚”前行,靠“手”与群众一起干。只有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理论与实践创新,才能够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深入推进学习科学理论、贯彻党和国家政策、培育主流价值、丰富文化生活和实施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实效,进而焕发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贺雪峰.乡村建设的重点是文化建设[C]. 温铁军,张孝德主编.乡村振兴十人谈: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解读[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51-72.

[2] 冯俊峰.乡村振兴与中国乡村治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1.

[3] 陈晓建.焕发红色资源时代价值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N].南方日报,2019-08-12(08).

[4] 王宾.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C]. 魏后凯,闫坤主编.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318-338.

[5] 姜长云.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政策与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17.

[6] 张建芳.南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8):164-166.

(责任编辑:罗湘龙)

猜你喜欢

客家文化红色文化
唐开大庾岭路、赣水交通与石固神信仰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闽学四贤”理学思想与闽西北客家文化特质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谈客家擂茶文化及其传承
浅析赣南客家文化的开发策略
客家文化外宣材料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