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细分的广东贫困乡村发展路径研究
2020-09-27卢丹梅蔡雅颖麦梓莹赵建华
卢丹梅 蔡雅颖 麦梓莹 赵建华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贫困村基础差、底子薄,面临的困难更加严峻。如何寻求贫困村的自我造血路径,是当前农村振兴的重要命题。文章梳理广东贫困村农田利用效率低、农业产出效益低、缺乏市场销售渠道等发展问题及其成因,以农业细分为创新性视角,将农业细分基础理论应用到乡村种植体系规划与农产品线规划中,从时空序列、组合方式、软硬件结合等多层面,构建了包括细化种养体系、细化农业产品线、细化共享式农业市场途径等三个方面的贫困村发展与建设路径。最后选取广东省省定贫困村连州市龙咀村作为破解普通贫困发展路径的实验对象,结合龙咀村实践研究,进一步构建出适合新时期广东贫困乡村发展的方法体系,为广东省大部分以农业为主导的贫困乡村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贫困村;农业细分;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0)04-0036-06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中共十九大报告针对农村发展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对贫困乡村加大扶持力度[1]。
贫困村是农村工作难点中的难点。广东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发展极不平衡,“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广东的乡村扶贫工作重要与紧迫。由于贫困村普遍缺乏交通、区位、设施等发展旅游的基本条件,绝大多数还是要依靠農业去发展。因此,如何突破农业发展的难题?如何为这些贫困乡村找到一个发展路径?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国内外已有研究虽制定了通用的农产品分类标准,但农业细分的研究仍具有局限性,未能将农业细分的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生产中。目前农村产业规划研究又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经营和打造休闲农业[2],发展乡土旅游等方面,普遍的村庄产业规划思路其实并不适用于产业基础与技术力量薄弱的贫困村,其农业产业规划研究缺乏实操性。目前对于贫困村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事技术指导和贫困群众置业脱贫方面,但对其给农产品市场所带来的发展契机认识与研究不足[3]。因而对传统农业乡村的产业规划与布局进行科学深入的规划研究十分重要与迫切。
本文结合广东贫困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以农业细分为创新性视角,将农业产业基础研究理论应用到农业技术生产与规划中,从时空序列、组合方式、软硬件结合等多层面,构建了包括细化种植体系、细化农业产品线、细化共享式农业市场途径等三个方面的贫困村发展与建设路径。最后选取连州市龙咀村进行实践研究,进一步构建出适合新时期广东贫困乡村发展的方法体系,以期为以农业为主导的贫困乡村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借鉴。
一、广东省贫困村农业发展现状
广东省贫困村的产业仍以大田式的传统农业生产种植为主,其抗自然风险能力差、主体参与性不强、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农田利用效率低、小农生产、科技力量薄弱等状况导致农田产业效益低。同时,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粗放式的农业生产导致产品结构单一,产销脱节,堵塞市场销售渠道[4-5]。落后的农业生产制约着贫困村的发展。
(一)农田利用效率低
受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广东农田种植大部分集中在四月到十一月,十一月下旬到次年四月上旬为农业生产的空档期。调研发现,空档期内贫困村农田弃耕、撂耕现象普遍,即便在种植期内也存在弃耕、撂耕现象。同时,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导致了一部分土地闲置,农田荒芜。因此,导致一年内村内农田利用效率低,经济收益不佳。
(二)农业产出效益低
贫困村内农田种植大部分以粮果蔬为主,品种分散、单一,产量不高,农业种植仍以自给自足为主。目前贫困村仍大部分沿用传统小农生产技术,生产方式落后,缺乏规模化的集约式生产。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抑制农业生产发展。大部分贫困村缺乏农业加工业、农业旅游等产业发展,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三产缺少高效率、高效益地融合发展。
(三)缺乏市场销售渠道
由于需求端与村民方的供应端断层,农产品去向缺少适宜的销售渠道,导致村民进行农产品生产的动力不足、缺乏生产积极性,进而造成“生产-滞销-停产”的恶性循环,导致农业生产不成规模、产出量低等问题。大多数贫困村内村民耕种以小规模的自给自足为主,在少部分富余的情况才会进行小规模的销售。
二、基于农业细分的贫困村发展路径
调研显示,大多数的贫困村由于区位交通等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转型去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较为可行的还是立足农业去寻求突破口,创造增收点,增强“造血”能力,进而得到发展。针对上述贫困村农业发展问题,本文提出农业细分的发展思路,从“种养体系-产品线规划-市场途径”构建贫困村发展与建设路径,构建出适合贫困村发展的方法体系。
(一)细化种养体系
1. 时间序列细化
优化第一产业的种养配置,从时间序列来细化种养体系,实现农田每个时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充分考虑农田的时间利用,依据第一产业的生长周期,综合考虑作物的生长条件、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来对作物进行评估[6],选择适应当地特性的高附加值农业作物,形成适应当地条件以及整体农田利用的一年作物细分规划和多年作物细分规划(图1-图2)。
2. 从空间序列来细化
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从空间序列来优化调整农田布局,盘活农田资源。现代生活中,农田集生产、景观、休闲、体验、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因此,根据村庄需求、景观要求和不同产业需求,研究将农田细分为自留田、主题农业区、农业体验区三种类型,结合不同的空间进行布局(图3)。
自留田是农民满足自己生活需要,自给自足的农田,面积较小,主要集中在村庄建设区附近,以便于村民日常生产耕种;主题农业区是村庄最主要的农业生产集中耕作区,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的农田,同时兼具农业景观的作用;农业体验区是突出采摘、教育、科普等农业体验和农业旅游功能,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为辅的农田,沿主要乡道、村道沿线两侧分布便于客户体验。
(二)细化产品组合线
1. 产品组合
选择高附加值产品,进行多产品组合,延长农产品产业链。针对村内农田利用率低下,季节性撂耕废耕及单位产值不高的状况,立于产品组合策略,并结合当前参与式农业,藉着电商的迅猛发展,拟定系列化的农副产品组合[7]。
如以柿子为主打的水果产品线(图4)。以高附加值原则选定柿子为主打产品,可延长产业链为柿子饼、柿子酒、柿叶茶、柿子醋、柿子酱、柿漆,具有较大的产品组合广度。同理,与柿子错开的上市时间的梨、荔枝、菠萝、砂糖橘,可进行相对应的营销开发,满足不同偏好消费者的多方面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农田资源和剩余生产能力,减少客群需求变动性的影响,分散市场风险。
2. 空间组合
一是在生产空间上通过循环经济田、立体种植等方式,实现单一产品生产空间到多维立体生态空间组合发展。建设循环经济田,构建生态农业共生系统。基于立体农业综合利用的原则,结合农村农田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响应有机生态农业健康产品的市场需求,发展如藕鱼共生、桑基(果基、稻基)鱼塘等生态模式[8]。
二是立体种植,打造立体、多样化的的农业景观。基于合理组装、粗细配套的原则,更有效地综合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使单位面积的产出最大化及单位投入最小化,设计立体农业模式[9]。果树构成了立体空间的上层,其优先获得光照雨水资源以满足其本身的巨大需求,但每棵果树之间需预留一定的空间,为林下作物提供种植地并留出光照空隙,中部空间则可采取搭棚种豆的,棚架尽可能高搭且稀密间布以利于棚下低矮作物光合作用,下部种植蔬菜,尽可较密分布于阳面,与果树及豆根间隔,保证养分,此便构成了多层次配置的立体农业模式,集约打理,同生共收,配套销售。
(三)细化共享式农业市场途径
1. 软件
建立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共享的市场运营链条,打通乡村供应端和城市需求端,实现农田共享。通过农业文化节事活动、定制农田、农产品app等创新形式,实现城乡资料的共享与流通。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当地农业物产为载体,打造既推动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贸易,又满足城市居民采摘、体验、旅游休闲等为主题的各类特色节庆活动[10]。
以不同时间段的农事活动和不同生产周期的农产品为基础,衍生出与之相应的体验活动、农业加工、果林观光等项目。通过塑造完整的产业链、旅游路线达到资源高效化、多元化发展,打造特色季度节事体验线。同时结合共享田园的概念,形成定制农田的模式,游客可以租赁定制村民的土地进行农事体验,共享田园风情。
2. 硬件
设置乡土农业体验设施,保护乡村特有乡土风格特色,以最小化的人工介入,给予游客最本原的乡村风貌,体验原生的乡土野趣。乡土化的农业体验设施的融入,不仅能让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又促进农村旅游、观光等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农村+农业”的新型旅游模式。
以田间道路和种植区周边道路为基础,采用固土路的形式,打造田间慢行道,将沿线的农田景观串联起来,一边连接着自然,一头连接着农村人的生活。同时可结合自驾游热潮,依托现有村道打造自驾游田园观光廊,在沿线搭制露营农舍,供游客休息赏景之余又能置身田野海洋,亲身体验乡野乐趣。在村内可设置了犁、耙、梿枷、风扇车、簸箕、石磨等农具进行展示并供游客体验,并且利用宅前屋后的绿地进行微田园租赁,提供农田体验的生活场地。
三、“五谷乡野“——广东省连州市龙咀村案例分析
龙咀村位于广东省连州市区及连州镇西南部,距离连州市区约5.8千米,距离连南县政府约5.5千米。龙咀村现有耕地160公顷,2017年现状户籍人口4377人,人均耕地面积0.037公顷。
龙咀村产业单一,以第一产业的农林业、养殖业为主导,第二产业有采石场(现已停业),第三产业尚未开发。第一产业中农业以水稻为主,其他作物零散种植,布局散乱无序,未实现规模化种植。养殖业以养殖鱼,猪、鸡、鸭为主。同时,产业空间分散,无序和单调,缺少服务配套设施,导致龙咀村整体缺少人气。龙咀村现有作物种植时间集中于每年的四月到十月。每年的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农田缺乏有效利用(图5)。
(一)以水稻为主,打造“五谷农业链”
根据龙咀现有农业特征,规划以水稻为主打,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气、肥、空间和时间的综合措施,丰富水稻品种及其他作物间种,打造龙咀五谷农业链[11]。根据不同的时间及利用田野空间间隙,种植不同颜色的秧苗,以時间换取色差。在田野上绘出多姿多彩的“稻田画”,取得景观效益。提高水稻附加产值,完善稻米产品供应链,辐射和带动农民增收,形成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图6)。
(二)建设田村融合的四季五彩乡野
在农业细分下,以五谷作为龙咀村的主打农业,结合附加值高的适宜新品种,弥补农田在季节性、空间间隙上的利用短缺,进行最大间作套种。以“彩色稻田”为主打,建设一年四季五彩乡野(图7)。
四、结语
乡村作为复合的社会载体,现实问题非常复杂。乡村振兴,除了立足其自身特质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还需要利用多方合力、发挥多方资源来共同努力,需要多学科共同来研究,将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对乡村产业研究落实到乡村空间规划中,将发展问题通过建设手段得以实施,才能真正地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蓝图。本研究将农业细分基础理论应用到乡村种植体系规划与农产品线规划中,构建了一套从产业到空间、从种养体系-产品线规划-市场途径的贫困村发展与建设的方法,对农业产业理论的生产性应用价值进行了部分尝试,还需后续从理论及应用上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 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6):49-55.
[2] 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 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01):39-42.
[3] 邓淑红, 周方舟.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农业产业扶贫问题研究[ J ].陕西农业科学, 2017, 63 (11) :89-92.
[4] 廖纪坤.贫困问题与广东扶贫措施浅析[ J ].南方经济,2004(12):143-147.
[5] 张木明,魏剑波,郑庆顺.广东贫困村的现状与分析[ J ].南方论刊,2012(12):22-24
[6] 王志刚,申红芳,王磊.我国水稻生产的特点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J ].专论与研究, 2010,16(01):26-29
[7] 张利庠,张喜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整合研究[ J ].教学与研究,2007(10):14-19.
[8] 姚祥坦,沈亚强,张红梅,等.低洼田湿地“植-鱼”种养结合模式对莲藕、菱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12):1643-1649.
[9] 张伟东,王雪峰.几种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 (06):12-14.
[10] 王凯元.农事节庆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分析——基于仙居县“杨梅节”的个案分析[ J ].上海农村经济,2017 (05):36-37.
[11] 姚建平.农业产业调结构调出“五谷丰登”[ N ].黑龙江日报,2016-10-19(08).
(责任编辑:董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