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疗法对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影响

2020-09-27吕艳英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4期
关键词:肌张力生物反馈初产妇

吕艳英

(武城县广运街道办事处卫生院,山东武城 253300)

盆底肌功能出现障碍会引起子宫脱垂、阴道壁脱垂、阴道松弛及尿失禁等功能障碍,临床多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患者,将电极置于患者阴道内,对盆底肌肉群及神经细胞进行电刺激, 使其被动收缩,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1]。 但患者盆底肌群自主收缩能力较差,单一使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患者效果并不显著,且容易让患者产生依赖,故需联合其他方法进行治疗。 盆底肌训练疗法是通过患者自主训练刺激盆底组织器官, 提高肌肉群的收缩能力及神经细胞敏感性。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17 年3 月—2019 年2 月该院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82 例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疗法对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影响。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该院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82 例, 均经产后复查存在盆底肌功能障碍情况,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1 例。对照组年龄23~36 岁,平均年龄(26.74±6.21)岁;体重48~71 kg,平均体重(58.47±11.21)kg;体质量指数18~25 kg/m2,平均(21.18±1.32)kg/m2。 研究组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6.21±6.14)岁;体重49~70 kg,平均体重(57.12±11.03)kg;体质量指数17~26 kg/m2,平均(21.36±1.41)kg/m2。 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体重、体质量数、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妇产科学》[2]中相关标准,且经产后复查确诊有盆底肌功能障碍;②足月且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③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④既往没有做过盆腔手术; ⑤盆底肌力为0~2级。 (2)排除标准:①合并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疾病;②心、肾脏功能严重不全;③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④无阴道炎症;⑤合并生殖及泌尿系统疾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治疗前产妇排空膀胱取平卧位, 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仪[XFT-2003 型,粤食药监械(准)字2014 第22600224号]置入患者阴道内,电流强度从0 mA 开始逐步增加,于患者盆底肌收缩明显后连续刺激10 s 后停止从0 mA 重新开始电刺激;连续治疗30 min,2次/周,治疗12 周。

1.3.2 研究组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盆底肌训练疗法:产妇排空膀胱平卧后双髋屈曲,持续收缩肛门、尿道和会阴8 s 后放松,间隔8 s 后重复动作,首次治疗时间5 min,之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增加至15 min,2 次/d,治疗12 周。

1.4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 周后测定盆底肌张力及盆底组织功能障碍发生情况:(1)盆底肌张力:采用气囊压力检测法测定静息压(VRP)、收缩压(VSP)及持续收缩时间;(2)尿流动力学指标:于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2 周后,采用尿流动力仪[型号:Nidoc-970,川食药监械(准)字2013 第2400015 号]测定基础压、排尿压及收缩幅度;(3)盆底组织功能障碍:统计子宫脱垂、阴道壁脱垂及尿失禁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盆底肌张力

治疗前, 两组患者VRP、VSP 及持续收缩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RP、VSP及持续收缩时间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盆底肌张力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盆底肌张力对比(±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时间组别VRP(cmH2O)VSP(cmH2O) 持续收缩时间(s)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1)研究组(n=41)t 值P 值对照组(n=41)研究组(n=41)t 值P 值24.74±6.21 25.87±6.18 0.826 0.411(29.33±5.61)a(36.74±6.21)a 5.670 0.000 26.44±5.46 25.52±5.32 0.773 0.442(30.68±5.42)a(40.13±5.31)a 7.975 0.000 3.26±0.51 3.23±0.49 0.272 0.787(4.36±0.74)a(6.03±0.76)a 10.080 0.000

2.2 尿流动力学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础压、排尿压及收缩幅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基础压、排尿压及收缩幅度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盆底肌张力对比[(±s),cmH2O]

表2 两组患者盆底肌张力对比[(±s),cmH2O]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时间组别基础压排尿压 收缩幅度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1)研究组(n=41)t 值P 值对照组(n=41)研究组(n=41)t 值P 值7.36±1.74 7.33±1.56 0.082 0.935 8.21±1.13 9.87±1.25 6.308 0.000 34.52±4.71 34.61±4.65 0.087 0.931(45.62±5.13)a(52.63±5.24)a 6.121 0.000 1.56±0.09 1.55±0.10 0.476 0.635(2.31±0.14)a(3.01±0.26)a 15.179 0.000

2.3 盆底组织功能障碍

治疗前,两组子宫脱垂、阴道壁脱垂及尿失禁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子宫脱垂、 阴道壁脱垂及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上述盆底组织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盆底组织功能障碍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盆底肌功能障碍是初产妇产后常见病症之一,因怀孕和生产对盆底肌肉及神经细胞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且阴道分娩时盆底肌肉受到过度牵拉,肌肉高度扩张,使盆底发生去神经改变、结缔组织间连接分离等变化,从而导致盆底肌支持结构减弱。 而因盆底肌与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直肠等器官关系密切,若长期得不到治疗,会严重影响盆底组织器官功能[3-4]。 现代临床多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但对盆底肌的恢复影响并不显著,故临床需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VRP、VSP、持续收缩时间、基础压、排尿压及收缩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子宫脱垂、阴道壁脱垂、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疗法可有效促进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降低盆底组织功能障碍发生率。 分析原因为,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主要通过电流刺激阴道内部神经,提高盆底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使其被动收缩,从而唤醒受损神经细胞并促进其功能恢复,最终达到增强盆底肌肉收缩能力的作用,并通过神经回路进一步增强括约肌收缩为,加强控尿[5-6]。但患者盆底肌群自主收缩能力较差,且单一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会使患者产生依赖性,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盆底肌训练疗法为患者自主对肛门、尿道和会阴进行训练,加强肛门周围肌肉、子宫、阴道及尿道括约肌的收缩能力,可通过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起到增强膀胱储尿能力、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从而改善尿失禁症状的作用[7]。 该疗法与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治疗时,可通过肌电图把肌肉活动信息转化为视觉和听觉信息反馈给患者,患者在接受到电刺激使盆底肌收缩后,可进行正确、自主的盆底肌肉训练,掌握控制与调节方法可自行对盆底肌群进行训练,从而巩固盆底肌的收缩能力,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8-9]。 因此,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疗法可加强患者盆底肌群自主收缩能力,改善受损神经,降低盆底组织功能障碍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疗法可有效促进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降低盆底组织功能障碍发生率。

猜你喜欢

肌张力生物反馈初产妇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助产师对初产妇分娩疼痛的认识分析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无创分娩应用于初产妇的临床观察
60例阈下抑郁人群在脑电生物反馈干预后的转归及P3b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