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疗法对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疗效及SAA水平的影响*
2020-09-27何敏刘志强蒋玲霞屈新辉
何敏,刘志强,蒋玲霞,屈新辉
(江西省人民医院二部神经内科,南昌 330006)
脑中风又名脑卒中, 是我国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分缺血性中风及出血性中风。 而进展性缺血性脑中风(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是指发病后6h 至7d 内神经功能缺损呈阶梯式加重或逐渐进展的缺血性中风[1],多病情危重,治疗棘手,致死、致残率高[2],预后不佳。
据 《内经灵枢》、《针灸甲乙经》、《扁鹤针灸玉龙经》、《丹溪心法》等古文献记载,针灸治疗中风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且疗效确切[3]。 电针疗法是一种特殊的针灸治疗方法, 在针刺选穴得气后加用电针仪,给予电刺激加强针感,通过对局部穴位节律性地刺激发挥治疗作用, 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有效方法[4,5]。 研究证实,电针疗法可改善脑缺血,改善脑血流,促进神经元修复,保护血脑屏障,改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6]。 而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是由肝细胞响应细胞因子激活而合成的急性期蛋白质, 可反映脑中风病情严重程度,评估预后及病情的进展[7]。 本研究旨在探讨电针疗法对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疗效及SAA 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6 月-2019 年 12 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首次发生急性缺血性脑中风(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筛选进展性缺血性中风患者360 例,随机选取进展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80 例, 并选非进展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80 例,所有纳入患者均符合2014 中国缺血性脑中风诊治指南关于AIS、PIS 的诊断标准。上述两组患者分别给予电针治疗,1 次/d,40min/次,每周为 1 疗程,共治疗2 周。 而另180 例进展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再分为常规治疗组、电针治疗组各 90 例, 两组按治疗疗程分 1 周组、2 周组、3 周组,每组各 30 例。电针治疗组男 44 例,女 46 例;年龄 55-76 岁,平均年龄(63.84±2.13)岁;入院时NIHSS 评分 12-18 分,平均 NIHSS 评分(16.52±1.31)分。 常规治疗组男 45 例,女 45 例;年龄 56-77岁,平均年龄(62.92±1.81)岁;入院时 NIHSS 评分13-18 分,平均 NIHSS 评分(15.98±1.82)分。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NIHSS 评分等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衡可比。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⑴AIS 诊断标准: 符合 2014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中风诊治指南关于 AIS 的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②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③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 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④除外非血管性病因;⑤头CT/MRI 除外脑出血。 ⑵PIS 诊断标准:发病 6h 至 7 d 内,经常规的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活血化瘀等治疗,神经功能缺损呈阶梯式或进行性加重,NIHSS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梗死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NIHSS)评分增加 2 分或以上,且持续至少 24h 者。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⑴发病 24h内入院,首次发生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中风者;⑵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按上述指南治疗; ⑶年龄≥18 周岁; ⑷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脑中风或混合型脑中风;⑵颅内占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⑶入院时已昏迷者;⑷24h 内已接受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者,治疗前神经功能已改善者;⑸针刺穴位处近期有活动性出血、不易压迫止血者;⑹患恶性肿瘤或血液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⑺严重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1.4 治疗方法
1.4.1 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组中常规治疗组 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改善循环,改善脑代谢,清除氧自由基,营养神经,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治疗, 并积极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密切观察NIHSS 评分变化,必要时随时复查头颅CT 平扫或头颅MRI 检查。
1.4.2 进展性缺血性脑中风组中电针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入院后立即评估生命体征,若病情允许,尽早给予电针治疗。 针刺方法:采用头针、体针相结合方法;针刺取穴:头针取百会、人中穴,体针上肢取曲池、合谷、内关,下肢取阳陵泉、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太冲、太溪;针刺部分常规消毒, 采用长40-75 mm、 直径 0.28-0.32 mm 的一次性不锈钢毫针直刺1 至1.2 寸,刺入相应穴位,反复提插捻转获取针感,至得气后加电刺激,接通江苏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华佗牌SDZ-II 电子针疗仪加强针感,采用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度,通电时长为40min,1 次/d,并观察不同疗程(1-3 周)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
1.4.3 进展性缺血性脑中风组、非进展性缺血性脑中风组均给予上述常规药物治疗及电针治疗,其中电针治疗方法同前,1 次/d,40min/次, 共治疗 2周。
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组中所有患者入院当日均完善血常规,凝血全套,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全套、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头颅 CT 平扫,头颅MRI+MRA, 颈部血管彩超等检查, 并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高危因素。 两组患者在入院当日治疗前,治疗不同疗程(第 1、2、3 周)各抽血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检测,均抽取静脉血5ml,以 3000r/min 离心 10min,吸取上清液,采用透射比浊法, 使用西门子BN prospect 特定蛋白仪及德国西门子公司配套试剂定量测定血清SAA 水平,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5 疗效评价的指标 NIHSS 评分量表是全球公认的评估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及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指标, 治疗后运用NIHSS 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判断临床治疗的疗效。 NIHSS 评分最低为0 分,最高为42 分。⑴0-1 分为正常或者几乎正常;⑵1-4 分为轻度脑梗死或者非致残性脑梗死;⑶5-15 分为中度卒中;⑷15-20 分为中重度卒中;⑸21-42 分为重度卒中或者死亡。
其次, 依据患者NIHSS 评分的减少率判断临床疗效:⑴基本痊愈,NIHSS 评分减少率≥91%;⑵显效,NIHSS 评分减少率 46%-90%; ⑶有效,NIHSS 评分减少率 18%-45%;⑷无效,NIHSS 评分减少率≤17%; ⑸恶化,NIHSS 评分增加。 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
1.6 观察电针治疗过程中有无肌痉挛及针刺不良反应发生的指标,包括晕针、针刺穴位局部明显血肿、感染、不能耐受的疼痛。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时,两组间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者四格表资料的 Fisher 确切概率法,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电针治疗进展性、非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疗效比较 两组给予相同药物治疗及电针治疗,治疗2 周后非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组总有效率高于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组 (P<0.05), 说明电针治疗对于非进展性、进展性缺血性中风均有疗效,但对非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疗效更佳。 见表1。
表1 电针治疗进展性、非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疗效比较n(%)
2.2 常规治疗与电针治疗进展性缺血性疗效比较电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PIS 有一定的疗效,而电针治疗组对PIS 更有效。 见表2。
表2 常规治疗与电针治疗进展性缺血性疗效比较n(%)
2.3 常规治疗与电针治疗进展性缺血性中风治疗前、 治疗 1 周、2 周、3 周 NIHSS 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 NIHSS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电针治疗组治疗后 1 周、2 周、3 周 NIHSS 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3 周NIHSS 评分最低,说明电针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更好,疗效更佳,电针治疗疗程越长,疗效越佳。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 1 周、2 周、3 周 NIHSS 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 1 周、2 周、3 周 NIHSS 评分比较(分,±s)
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1 周电针组常规组P 90 90 16.52±1.31 15.98±1.82>0.05 11.23±0.28*14.03±0.65*<0.05治疗2 周7.67±1.54*12.42±2.13*<0.05治疗3 周5.03±1.57*9.87±0.24*<0.05
2.4 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组中常规治疗组、电针治疗组治疗前、治疗 1 周、2 周、3 周血清 SAA 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血清SAA 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治疗组治疗后 1 周、2 周、3 周血清 SAA 水平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组治疗3 周血清SAA 水平最低, 说明电针治疗组病情恢复更佳,疗效更优,且疗程越长,疗效越佳。 见表4。
2.5 电针治疗进展性及非进展性缺血性中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电针治疗过程中,疗程1 周、2 周及3 周,进展性及非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组均无肌痉挛及针刺不良反应发生。
表4 两组治疗前、治疗 1 周、2 周、3 周血清 SAA 水平(mg/L)(±s)
表4 两组治疗前、治疗 1 周、2 周、3 周血清 SAA 水平(mg/L)(±s)
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1 周电针组常规组P 90 90 17.25±3.43 16.98±3.15>0.05 10.30±2.38*14.33±2.27*<0.05治疗 2 周8.79±1.66*11.25±1.44*<0.05治疗3 周3.68±1.24*9.54±1.59*<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中风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60%-85%[8]。 而进展性缺血性中风是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常见亚型,约占AIS 的 30%[9],呈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为难治性中风。 起病急,病情重,治疗棘手,常规给予溶栓,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建立侧支循环,清除氧自由基,调脂稳定斑块,积极控制高危因素等对症治疗,但常疗效不佳,预后不良。
两千余年前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提出“惟风宜防耳,针耳前风府神氣”,即灸法治疗中风。 而《内经灵枢》、《肘后备急方》、《针灸资生经》等古文献均对针灸治疗中风备加推崇。 大量古文献证实,针灸治疗中风历史悠久,疗效确切。 电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和电刺激结合的产物,是特殊的针灸方法,作为新兴疗法可有效治疗中风。 众多中医临床研究证实[10-12]:电针疗法可通经活络,改善脑缺血,减轻脑水肿,建立侧支循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其次,电针疗法可刺激肌肉节律性收缩,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 较普通毫针刺法, 刺激手法更均衡,刺激时间更长,具有刺激神经中枢及神经生物电等作用。 因此电针疗法能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 但迄今为止,电针疗法对进展性缺血性中风如何干预,其作用机制并不明确。而SAA 是一种急性期蛋白质,和应激响应相关, 血清SAA 水平可反映脑中风病情的严重程度,评估预后。 研究表明[7,13],SAA 与卒中事件的风险、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等相关,SAA 浓度在大动脉型、心源性卒中时明显升高,与动脉病变型卒中的复发相关。 因此SAA 是评估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病情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 可对电针疗法治疗疗效进一步论证。
因此我们提出电针疗法治疗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的研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并研究电针疗法治疗后对血清SAA 水平的影响。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非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电针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组。 而进展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电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 电针治疗组治疗 1 周、2 周、3 周 NIHSS 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均下降,随疗程延长,NIHSS 评分更低,说明电针治疗组相较于常规药物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更好,疗效更佳,以3 周时疗效最佳。 另电针治疗组治疗 1 周、2 周、3 周后血清 SAA 水平较常规治疗组同疗程治疗后降低,且随疗程延长,血清SAA 水平更低, 说明电针治疗组病情恢复更佳,3 周时恢复最佳。 而不同疗程电针疗法均无针刺不良反应的发生,说明电针治疗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电针疗法对进展性、非进展性缺血性中风均有效, 但对非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疗效更佳。 对进展性缺血性中风而言,电针疗法能有效降低治疗后NIHSS 评分及血清SAA 水平,积极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