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基础与发展空间*

2020-09-27陈心雨

图书馆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购书粤港澳大湾

文 琴,陈心雨,曾 文,肖 鹏

0 引言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相继颁布施行,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恰值此时,粤港澳地区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要机遇,不仅助力区域图书馆发展,更有望为我国图书馆界改革创新贡献新经验。当前学界和业界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图书馆界的合作基础进行梳理。这里的“合作基础”,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

(1)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发展方向是“合作”而非“协作”。两者区别在于“合作是一种社会生活形态,而协作则从属于利益追求的目的。合作在结果上必然导致合作各方的互惠互利以及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但是合作却不将此作为目标。协作虽然在结果上并不必然能够确保协作各方获益,但开展协作的人,一般说来,应大致计算一下‘合作’是否有利,能否获益”[1]。简言之,“合作”是机构间互动与交往的常态化,并超越传统的机构利益或地方利益视角,以一种更宽宏、包容的视域作为起点。

(2)在考察“合作基础”时,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点”,即区域内各个城市图书馆的资源条件、服务能力和发展环境,它将帮助我们分析不同地区的需求;一个是“线”,指向区域内图书馆的合作传统与历史,它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粤港澳图书馆多年来逐步形成的交流网络和共识。总的来说,“硬件”为点、“软件”为线,只有实现点与线的结合,才有可能勾勒出大湾区图书馆未来合作的“面”貌。

基于上述理解,本文总结粤港澳地区图书馆的合作基础,从“硬件”“软件”两个层面探讨和归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与交流传统。

1 粤港澳地区图书馆合作研究述评

粤港澳图书馆合作研究肇始于1990年代。笔者所见最早的研究为吴卓娟1998年发表的《粤港澳图书情报交流刍议》,提出应当“建立粤、港、澳图书情报交流工作网”[2],明确了三地合作的必要性。总体而言,现有研究集中于3方面。

(1)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这类研究以调查与比较分析为主,调查主题包括社区图书馆[3]、高校图书馆展览工作[4]、公共图书馆续借制度[5]、公共图书馆网站[6]、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数字资源内容与服务建设[7]等。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梳理粤港澳地区图书馆建设情况,挖掘事业发展的缺口,展现了各类图书馆的发展空间。

(2)图书馆合作交流历史、现状、发展策略的研究。在合作交流历史层面,研究者分析了三地图书馆互相合作的促进因素在于历史、地缘、经济、文化乃至图书馆精神等[8],并回顾改革开放初期三地图书馆交流情况[9]。在具体合作层面,区域内图书馆的交流形式丰富,包括参观考察、学术会议、人才培训、展览举办等[10]。有学者指出,发挥体制机制的作用是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的关键[11]。在合作发展策略层面,图书馆联盟构建是一个重要议题。有学者提出构建“图书馆联盟联合体”是粤港澳经济文化发展交流的要求,应充分发挥联合体人才培养和参考咨询的作用[12]。也有学者提出构建大湾区图书馆联盟的要素,包括资金、体系、运作机制、核心竞争力[13]。

(3)探讨大湾区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如何开展。近年逐渐兴起对大湾区图书馆服务的研究探讨,内容涉及服务创新、业务合作等,如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路径[14],图书馆开展服务支持科技、产业发展[15],高校图书馆通过企校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服务[14],高校图书馆和科技图书馆的专利信息服务探索[16-17]。这些研究在以往研究成果上进行突破,是对大湾区背景下三地图书馆合作内容的重要补充。

粤港澳图书馆事业发展一直受到学界关注,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事业最为突出,无论是事业的发展现状,还是宏观体系的构建,乃至微观服务的优化均有涉及,而对于合作交流的研究仍略显不足。现有研究还有以下欠缺之处:其一,对历史把握较狭隘,仅罗列交流事件,未总结经验;其二,现状分析存在片面与笼统的情况,仅关注某地区或某方面,或仅介绍总体情况,未能细致揭示全貌;其三,对合作策略的研究流于形式,未能从不同城市的需求去深入挖掘合作基础。基于此,本文以更全面的视角回顾历史,以更清晰的数据阐述现状,阐明粤港澳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条件、服务能力、合作交流程度等,以期为大湾区公共图书馆日后建设路径和策略的构建提供支持。

2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基础

随着粤港澳三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推进,大湾区各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取得突出成果,形成了良好的建设基础:一是大湾区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和文献资源建设水平较高,给公众创造了良好的资源与服务利用的条件;二是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总体水平领先,可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三是各城市政府对公共图书馆事业较为重视,广、深、港、佛、莞等都在深入推进总分馆建设;四是公众对大湾区公共图书馆的需求程度和利用意愿普遍较高。

2.1 各城市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①

限于篇幅,笔者主要分析设施网络、文献资源、购书经费、从业人员和服务效能等5个关键数据。设施网络和文献资源确定可获得资源和服务的程度,购书经费和从业人员明确发展的可持续程度,服务效能确定公共图书馆的可利用程度。本研究主要使用统计年鉴和广东图书馆学会公共图书馆数据。由于最新数据截止到2018年,因此文章主要呈现2018年大湾区合作全面铺开之前公共图书馆整体情况,由此显现其事业蓬勃发展的态势、未来所能取得的巨大合作效益的端倪。尽管笔者只用了2018年的数据,但由于2019年是大湾区建设全面开展的第一年,恰恰可以在后续研究中将大湾区建设前后情况进行对比,以明确大湾区建设取得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粤港澳公共图书馆统计标准有所不同,港澳统计的是所有公共图书馆的数据,珠三角地区9市统计的则是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

大湾区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较为健全,基本上县县有图书馆。2018年香港共有公共图书馆82个(70个固定图书馆和12个流动图书馆),澳门共有公共图书馆及阅书报室78个,见表1)。珠三角地区共有57个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

大湾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较丰富,人均拥有水平较高。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主要包括图书报刊、数字资源、缩微制品、视听资料等,本研究以纸质文献馆藏量为衡量标准。2018年香港、澳门公共图书馆纸质文献馆藏量分别为1,309万册件、223.63万册件,人均藏量分别为1.75册件、3.35册件;珠三角县区级以上馆的纸质文献馆藏量共10,130.7万册件,人均藏量为1.61册件(见图1~2)。

表1 2018年大湾区公共图书馆数量[18-20](单位:个)

图1 2018年大湾区公共图书馆纸质文献馆藏量

图2 2018年大湾区公共图书馆人均纸质文献馆藏量

在购书经费方面,近年大湾区各城市公共图书馆投入有所增长,但不能充分满足服务人口的需求。2018年澳门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达9,540.27万元③,人均购书经费为142.95元;珠三角县区级以上馆的购书经费④共25,602.92万元,人均购书经费为4.06元(见图3~4)。

图3 2018年大湾区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

图4 2018年大湾区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经费

得益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数量较多,但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仍显不足。2018年澳门公共图书馆共有工作人员335人,珠三角县区级以上馆共有从业人员3,372人。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方面,比照《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要求的“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占工作人员的75%以上”[21],珠三角只有东莞、佛山达标,中山较为接近。各市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情况见表2。

大湾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水平参差不齐,港、澳、广、深较好。2018年香港公共图书馆的年书刊外借量为4,984万册次,登记读者数达454万人;澳门公共图书馆的年书刊外借量为83.68万册次,年读者到馆量达到了567.18万人次;珠三角县区级以上馆的年书刊外借量共6,365.9万册次,年读者到馆量7,600.74万人次,累计登记读者数853.41万人(见表3)。

表3 2018年大湾区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

2.2 各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的优劣势

如表4~5所示,大湾区公共图书馆指标排名层次较为分明,据此可将区域内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情况分为4类:(1)港澳地区——香港、澳门。若忽略统计标准的差异,香港公共图书馆的平均排名超过珠三角9个城市;澳门公共图书馆人均纸质文献馆藏量和人均购书经费指标超过其他10个城市。(2)发达地区——深圳、广州。它们各项指标基本都分列珠三角地区第一、第二位,在纸质文献馆藏量等指标上甚至超过港澳。(3)较发达地区——佛山、东莞。佛山平均排名在珠三角地区仅次于广州、深圳;东莞只计算了1个图书馆,平均排名仍较为靠前。(4)欠发达地区——珠海、惠州、中山、江门、肇庆。它们的大部分指标排名垫底。

首先,香港、澳门的优势在于先进的总分馆体系和健全的设施网络。目前香港12个流动图书馆服务范围基本覆盖18个区[20];澳门平均每平方公里有2个公共图书馆。然而,港澳公共图书馆事业也面临着各自的挑战。香港方面,近年传统图书馆馆藏使用量呈现下跌的趋势,年书刊外借量在过去10年间下跌11%;多媒体资料外借量同期下跌60%;参考及资讯查询同比下跌23%。澳门的突出问题是公共图书馆人才较为匮乏,“专业及半专业的人员与行业的比例,只占20%”[22]。这一方面归因于澳门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较薄弱,当地仅有两所业余进修中心提供专业学位课程[23];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专业人才大量流失,有将近一半的图书馆学毕业者未在本行业就职[22]。

表4 2018年珠三角地区县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指标排名

表5 2018年港澳地区公共图书馆指标排名

其次,广州、深圳共同的优势是公共图书馆体系较为完善,建立了市、区、镇(街道)、自助图书馆构成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设施覆盖率较高。广州另一优势是市级图书馆保持高水平发展,近5年主要服务效能指标处于全国领先[24]。尽管如此,广州部分区级图书馆仍有一些薄弱之处,如2018年广州从化区图书馆购书经费只有30万元[18]。深圳市目前已实现每2万人拥有1个公共图书馆,但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一是部分区级图书馆服务效能有待提高,如龙华新区图书馆年书刊外借量仅为7.5万册次;二是基层图书馆发展不均衡、经费不足、业务不规范等问题较为普遍[25];三是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46%。应该说,上述问题在全国范围都存在,但广深乃至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人们对其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抱有更大的期待。

再次,佛山、东莞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潜力较大。佛山市以联合图书馆建设模式著称,而广佛同城化建设也推进了佛山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佛山市图书馆体系的劣势表现为:其一,各区图书馆发展不平衡,如高明区、三水区的购书经费、从业人员数量都较少;其二,佛山市联合图书馆7成以上成员馆是智能图书馆,乡镇、社区等基层图书馆占比有提高空间[26]。东莞图书馆处于一流水平,各分馆也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27]。其图书馆体系的独特性在于,不同于其他城市由县区级图书馆来承担区域总馆角色,作为不设区的城市,东莞市级图书馆即为整个体系的总馆,这样的模式“在管理上更直接和有效”,但也使得“总馆承担的压力过大”[28]。此外,东莞基层图书馆建设不稳定,近10年图书馆数量缩减了近一半[29]。

最后,珠海、惠州、中山、江门、肇庆的公共图书馆综合表现相对较弱,主要问题是人员、经费、资源均有不同程度的缺乏。人员方面,珠海、惠州、中山、江门从业人员数量均未达到《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的标准。经费方面,惠州、肇庆人均购书经费都不足1元。资源方面,惠州、中山、江门人均纸质文献馆藏量都未达到1册。不仅如此,它们的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与广州、深圳差距明显。比如,肇庆公共图书馆年购书经费仅为深圳的3.33%;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服务效能水平较低,珠海、惠州和中山的年书刊外借量仅在100万册次左右,累计登记读者数都低于20万人。当然,这些问题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尽管如此,近年来这5座城市亦尝试推行各项措施和政策提高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例如,中山、江门和惠州不断加大公共图书馆经费投入,2013~2017年间文献购置费年均增长幅度分别为53%、28%、26%,位列珠三角地区前三[30]。

3 粤港澳地区图书馆的合作传统与历史

粤港澳地区图书馆是在一种复杂的机制之中进行合作。由于地缘关系,广东尤其是深圳、广州、东莞等地与香港的关系非常密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深圳“图书馆之城”就是在借鉴香港总分馆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参考和借鉴在某种意义上是比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更为密切和深刻的合作,它意味着双方在这种机制上形成了更为本质的联动发展基础与共识。换言之,粤港澳三地的图书馆存在一个共同的历史基因,这也恰恰是大湾区公共图书馆体系合作与对话的基础。下文将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回顾,追溯粤港澳地区图书馆合作传统与历史的根源和机制。

粤港澳图书馆合作历史主要分为两个时期:1981~1990年代末,以图书馆和行业协会自发开展合作的交流形式为主;2000年至今,合作进程加速,合作交往面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逐渐转化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合作格局。

3.1 兴起与缓慢发展时期

19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广东与港澳的交流机会日渐增加。一方面,广东图书馆开始引介香港、澳门图书馆的先进理念和发展经验,于1981年12月18日由广东图书馆学会牵头,举办“介绍香港大专院校图书馆概况”报告会,开启了粤港澳图书馆合作交流的历史[11]。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图书馆改革与合作的需求较为迫切,鉴于此,粤港澳图书馆开始双向参观访问,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开展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联合举办展览,开展书刊捐赠和交换[9]。

3.2 转型与全面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后,粤港澳三地政府逐渐介入图书馆合作。自2003年起,将粤港澳公共图书馆交流合作纳入三地政府建立的合作联席会议制度[10]。该时期粤港澳图书馆逐渐形成3种合作模式。

(1)政府层面的文化合作。粤港澳三地举行了各种文化合作会议,签订了各项合作协议,建立了合作平台,等等。下面略举几例:①会议。例如,从2002年开始举办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有学者认为其标志着政府层面实质性交流与合作的开端,其中就有“图书馆的交流合作”这一专题[11]。②协议。《粤港澳艺文合作协议书》确定了“在演艺、文化资讯、文博、图书馆和粤剧艺术5个项目上重点合作”[12]。③网站。例如,2004年开通了粤港澳文化资讯网[11]。

(2)区域图书馆联盟。粤港澳已建立了多个图书馆联盟,包括由广东省网络图书馆、广东省数字图书馆与香港JULAC(大学图书馆长联席会)和澳门图书馆暨资讯管理协会等合作组建的粤港澳图书馆联盟联合体[12],在业界共同努力下形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联盟,由“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理念催生而来的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31],等等。

(3)图书馆学术会议和论坛。聚焦于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交流合作的议题,粤港澳三地举办了各类学术会议与论坛,诸如粤港澳三地图书馆公共服务论坛、粤港澳公共图书馆高峰论坛、粤港澳地区图书馆建设与创新服务高峰论坛、粤港澳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联网专题会议、粤港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会议,等等。

总体看,粤港澳地区图书馆在资源共享、人才培养、联合服务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合作成绩斐然。常规合作项目包括:馆员互访交流,馆员网上培训课堂,举办展览、讲座、比赛,书目数据库查询,网上联合参考咨询,全球华文文献资源共享体系,等等[10-11]。正是因为有着互相借鉴和联动发展的基础,粤港澳三地才积累了一批丰硕的合作成果,并逐渐达成了合作共识。

4 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粤港澳现有合作已经能够满足一部分城市的需求,如粤港澳图书馆联机目录实现了三地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互联互通,拓展了单个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服务范围,但尚不能充分适应各城市公共图书馆新的发展需求。正因为如此,大湾区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下文分析大湾区公共图书馆的合作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进一步合作的路径。

4.1 大湾区公共图书馆的合作障碍

4.1.1 基层图书馆建设较为薄弱

粤港澳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严峻,尤其是基层图书馆建设较薄弱,即便是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亦是如此。例如,2018年广州仅有36.24%的镇(街道)建设了“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且阅览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32]的公共图书馆分馆,其中越秀区达标率为100%,而南沙区达标率仅为12.5%[24],这说明不仅全市的镇(街道)分馆建设达标率有待提升,各区之间差距也很明显。此外,当前粤港澳图书馆合作的参与城市多为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中小城市参与不足。比如,“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公共图书馆合作交流小组”的参与者仅为深圳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香港公共图书馆、澳门大学图书馆和澳门中央图书馆,这对基层图书馆的建设相对不利。如何将目前粤港澳大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合作扩展为县区及以下区域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实现合作下沉,以及资源、人力、物力向基层公共图书馆倾斜,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4.1.2 缺乏统一管理、长效合作的联动机制

粤港澳三地的行政制度、发展水平、法治建设等有着诸多差异,各地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建设差异较大,尤其是在总分馆体系建设的体制、模式、进度和认识上大不相同。当然,这种因地制宜的体系建设模式使得大湾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精彩纷呈、各有千秋,但也给建立更有效的公共图书馆长效合作模式带来一定难度。此外,广东与港澳公共图书馆统计制度差异明显,给大湾区公共图书馆合作项目的考核评估带来挑战。目前图书馆联盟成为粤港澳地区的主要联动机制,相关的联盟较多,但实质性联动项目和内容还未能跟上,其实际影响力还需进一步观察。大湾区应基于共同的历史基因,弱化差异,实现公共图书馆统一管理与深入合作,加强对合作项目的后续跟进与评估。

4.1.3 人才队伍建设尚待进一步提升

大湾区各城市图书馆的从业人员水平还有待提高。根据《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规定的“常住人口每一万人至一万五千人配备一名工作人员”[33]的标准,珠三角地区仅深圳达标。此外,澳门也面临着公共图书馆专业人才流失的局面。当前粤港澳图书馆的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主要为网上培训课程和馆员互访,具有范围小、不持续、时间短、不深入的特点。因此,将人才培养工作从短期合作发展为定期合作,尤其是加强专业教育合作,是未来大湾区公共图书馆的合作路径之一。相关部门可考虑以中山大学的图书馆学教育为中心,形成专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合作交流机制。

4.1.4 各级图书馆服务效能参差不齐

大湾区各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深圳、佛山部分区级图书馆利用率低;香港公共图书馆的传统馆藏利用率下跌;珠海、惠州、中山公共图书馆整体利用率低。即便粤港澳地区的图书馆已经就信息服务、书目检索、展览讲座、参考咨询等方面展开了合作,但服务特色不足、针对性不强,不利于整体提升各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种种现象表明,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若不能及时适应用户逐渐转变的需求,有可能导致图书馆利用率下跌,如何应对公众需求的变化是整个大湾区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的关键。

4.2 大湾区公共图书馆的合作路径

4.2.1 从业务建设入手巩固合作基础

由于粤港澳公共图书馆建设网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从整体的组织架构上构建协作密切的图书馆联合体难度较大,更具可能性和操作性的合作路径是从具体的业务建设入手,深入推进资源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在资源建设上,完善大湾区公共图书馆数据库检索系统,将更多图书馆纳入系统中,促进书目互查;建立大湾区公共图书馆联合参考咨询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在人员培训上,除了组织业务培训、考察、参观、学术交流等活动之外,还可根据不同的定位,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一方面,建立粤港澳图书馆学专业院校间的合作联盟,培养专业型人才,为图书馆行业造血;另一方面,以合作项目和计划为主导,以图书馆协会或联盟为主体,以各城市中心图书馆为基地,设立馆员进修与培训中心,提升专业水平。

4.2.2 面向不同群体细化服务、擦亮服务品牌

为了整体提升各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适应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大湾区公共图书馆应进一步细化服务,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展开合作,擦亮服务品牌。对此,大湾区公共图书馆可着力于3点:一是提升基本服务水平,提高大湾区公共图书馆拥有率、人均购书费、人均馆藏量、从业人员数量等基本指标,保证公共图书馆服务所需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为公众创造更好的信息获取和终身学习环境。二是面向特殊群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例如,大湾区分布着京、回、满、畲、瑶、壮等少数民族,可在其聚居区加强分馆和服务点建设,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和农作物科普服务,助力民族乡、村的经济发展。三是面向湾区建设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应为大湾区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34]提供支持,发展方向包括:建立由图书馆员、技术专家、政府人员组成的湾区建设决策委员会,提供智库服务;采用嵌入式服务,为产业人员提供信息资源和数据库检索等服务的特别访问权,在产业园区增设分馆;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公共图书馆的伙伴关系,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图书馆网络,开展跨国的馆际文献传递服务。

4.2.3 建立图书馆共同体以实现联动发展

针对大湾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当建立跨区域的公共图书馆扶持和合作机制,让粤港澳三地图书馆形成共同体,带动和扶持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实现公共图书馆事业联动发展。首先,应加快构建公共图书馆联席制度,定期组织各地县区级及以下图书馆馆长召开联席会议,就标准化建设、业务合作和考核评估等问题进行商榷。其次,由广、深、港、澳带动周边区域公共图书馆联合发展。一方面,4座中心城市应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对当前发展水平较低的其他图书馆进行扶持;另一方面,东莞和佛山在大湾区公共图书馆体系中可承担起协调者的中间作用,加强广、深、港与其他城市间的联系。再次,推广成功的图书馆建设模式。大湾区在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方面,已积累丰富的成功经验,包括“图书馆之城”“图书物流模式”“便利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伙伴计划”“广州阅读联盟”等。这些模式经过广州、深圳、东莞、香港等城市的实践,效果显著,应当在大湾区其他城市中更广泛地推行。

注释

①香港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从业人员、年读者到馆量数据暂缺,澳门公共图书馆的登记读者数暂缺。

②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数量不包含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省级图书馆。

③澳门元以2019年4月2日的人民币汇率折算:1澳门元=0.83元。

④珠三角地区的年购书经费采用新增藏量购置费数据。

猜你喜欢

购书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网上购书忘密码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谁是幸运星?
科学出版社物理类重点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