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愚园梦忆录:从历史文化街区到网红旅游产品的融合路径*

2020-09-27柳思如盛嘉祺许鑫

图书馆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园路高频词文旅

柳思如,盛嘉祺,许鑫

0 引言

文旅融合是国家发展战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推动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1]。《“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要完善保护性基础设施,整治核心区域环境,到2020年在公共文化服务、遗产保护利用、旅游设施等方面取得显著提升[2]。2018年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重组为文化和旅游部[3],将文旅融合的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

历史文化街区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4],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文化、人文情感、美学艺术和物质遗产等人文价值。对历史文化街区而言,防止衰败的途径便是进行旅游开发,静态消极的文化保护方式是不可取的[5]。旅游开发可以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实现街区的历史、教育、美学功能,并发挥其文化、经济、社会等多重价值[6]。

愚园路是上海12个历史文化风貌中心城区之一,是上海新式里弄文化的典型代表。愚园路于1918年修成[7],东起铜仁路,平行于南京西路向西延伸,经过静安寺、百乐门等历史建筑,最后到达中山公园[8]。愚园路在历史上既有红色革命又有民主运动的足迹,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居住环境更吸引了当时的社会名流和洋人[9]。在当下的城市更新规划中,愚园路将进行时尚化改造,使其成为生活美学区,成为上海一条有着历史人文价值的时尚旅游路线。

随着技术进步,互联网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且对现实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交空间;越来越多的游客以文本、图片等形式在微博、小红书等网络社交空间中发布网络游记。借助互联网的春风,愚园路也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圣地,互联网上的广泛传播带动了其旅游的发展。本文归纳梳理愚园路的历史文化,对比网络文本中呈现的感知形象,探究愚园路从历史文化街区到网红旅游产品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在原真性保护方面进行旅游商业化开发提供思路与借鉴。

1 文献回顾

1.1 文旅融合

国家政策对文旅融合的导向性使得近年来文旅融合研究的热度逐步攀升,目前文旅融合研究主要从3个角度出发。(1)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融入旅游要素。作为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图书馆、博物馆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得到学者的高度重视。金武刚等指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建设两大途径:一是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转型中融入旅游要素;二是在旅游文化服务中加强文化赋能[10]。金龙研究了图书馆研学旅游服务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发展路径[11]。钱兆悦认为博物馆要成为融合历史、人文等多种价值的文化景观,可以通过打造“博物馆+”的连接模式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12]。(2)某乡村、某城市传统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对策。各地均有独到的文化旅游资源,不少学者选取某一特定地域的文旅融合实践进行探讨。程善兰认为苏州的文旅融合可以通过“众筹众创”创新权属关系,“互联网+”深度融合并突出产业功能,“文化+”丰富街区内涵,“微社区”构建新型邻里关系,“乡土味道”强化风格特征[13]。桂拉旦等指出旅游目的地文化资源与旅游要素的深度融合有利于乡村旅游扶贫[14]。(3)文旅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的改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智慧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开始注重线上宣传,文化旅游资源传播得到学者们的关注。石孟旭对“传媒+文旅”的产业合作模式进行分析,发现文化为旅游提供内容资源,旅游为文化提供载体,传媒则为文旅融合提供平台[15]。田志奇认为旅游景区应当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提升旅游产品、实现营销创新,数字文旅将对文旅融合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16]。

1.2 历史文化街区

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杨俊宴等认为可以通过“微社区”划分社会空间单元来保护居民生活[17]。钟晓华等认为社区参与是街区保护的必然趋势[18]。随着文旅融合概念的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性开发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杨钊等以安徽屯溪老街为例,认为历史街区旅游产品必需具备3个条件:传统商业街景、购物行为、人气[4]。牛玉指出后现代游客对历史街区的休闲消费需求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多元化休闲需求、人性化休闲需求、体验化休闲需求[5]。

1.3 网红景点

“网红”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已经对旅游行业造成了深刻影响,但是相关研究还较为鲜见。杨迎春指出抖音短视频通过音舞元素、仪式场景以及消费标签等方式,呈现不同的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19]。宋朝丽认为新文创是年轻人喜爱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通过“文化+科技”实现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相互赋能,营造城市整体文化生态[20]。

2 愚园路历史文化要素

通过阅读《愚园路》[9]及有关书籍、史料,使用扎根理论对愚园路历史文化(因素)进行归纳。扎根理论于1967年由美国学者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提出[21],是一种质化研究方法[22],其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直接从调查资料中进行经验概括,提炼出反映社会现象的概念,最终提升为理论[23]。本文将愚园路的历史文化归纳提炼为3个方面:建筑、人物(见表1)、大事记(见表2),并将大事记划分为4个维度: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表1愚园路建筑及名人

表2愚园路大事记(部分)

3 网红旅游热点发现

3.1 数据来源

本文以当前较有代表性的网络平台小红书、微博、蚂蜂窝、携程为数据源,通过网络爬虫爬取,得到小红书笔记614篇,微博数据15,928条,蚂蜂窝点评55条,携程评价文本207条,据此分析愚园路上旅游热点的发展历程。

3.2 数据处理

词语出现频次越高说明游客对该词认知越大,是旅途中感兴趣的记忆点。使用Python进行文本挖掘,将上文中与愚园路历史文化有关的词语加入分词词表中,使用jieba进行分词,以年份为单位,统计各平台文本中的高频词,对获得的高频词进行过滤和归并。本文选取出现频次前20,且出现次数大于等于3的词语为高频词。

(1)建立过滤词表。本文将高频词中一些无意义的语气词、连词、数词等进行过滤;此外,一些高频词虽然有意义,但与本研究目标无关也进行了过滤处理。通过多次生成高频词,过滤当中的无关词,最终得到与本研究有关的高频词如下:

上海、愚园路、可以、推荐、真的、非常、很多、但是、喜欢、一个、一家、还有、打卡、就是、没有、这里、我们、适合、大家、下午、所以、这家、好看、这个、自己、时候、时间、周末、感觉、还是、朋友、不错、超级、特别、路上、颜色、地址、店里、价格、而且、如果、什么、有点、环境一些、生活、因为、今天、觉得、不会、人均、一杯、里面、位置、选择、指数、看到、发现、地方、一条、然后、马路、一点、白色、不同、比较、一样、不是、排队、只有、号线、江苏、一般、值得、进去、门口、整个、一下、起来、免费、小姐姐、记得、特色、不过、建议、20,等等

(2)建立归并词表。因分词局限,得到的高频词容易存在同义词。为保持词语一致性,将“里弄”“法国梧桐”“餐馆”“cafe”等词语替换成“弄堂”“梧桐树”“餐厅”“咖啡馆”等。

3.3 文本挖掘结果

小红书文本数据来自小红书“愚园路”专区的笔记,时间为2016年9月1日到2019年12月24日,共获取小红书笔记614篇,剔除时间乱码的笔记12篇,最终保留笔记602篇。其中,2016年笔记1篇,2017年笔记10篇,2018年笔记108篇,2019年笔记483篇。因2016年笔记仅1篇,不具有代表性,剔除掉。为此,仅对2017~2019年的笔记进行文本挖掘,获取高频词。微博数据提取时间为2012年1月13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共获得微博文本15,928条。其中,2012年数据1,421条,2013年数据1,965条,2014年数据468条,2015年数据515条,2016年数据327条,2017年数据638条,2018年数据6,477条,2019年数据4,117条,从中获取高频词。蚂蜂窝和携程网站上关于“愚园路”的评价偏少,且都具有旅游网站的性质,因此将二者的评论数据合并研究。其中,2014年点评16条,2015年点评19条,2016年点评14条,2017年点评80条,2018年点评47条,2019年点评86条,据此获取高频词。详细结果见表3。

表3各网站的高频特征词

3.4 分类编码

Tzu-Kuang Hsu等提出将高频词汇的影响因素分为有形因素和无形因素,其中有形因素为旅游途中可以切身感受的因素,经过划分得到以下几种:交通设施、食物、住宿环境、人身安全、购物市场、人际关系、价格高低、文化与历史、环境保障;无形因素可以划分为:目的地的形象和预期的效益[24]。本文根据统计情况,在有形因素中增加一个“活动”类别,主要包括愚园路上举办的展览或者演出的关键词。然后,将文本挖掘的词进行分类处理(见表4),在分类过程中将同义词进行合并和概括,如不同名字的咖啡店统称为“咖啡店”,所有热门小店统称为“网红店”。

表4高频词分类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为对比网红产品与历史文化要素的差异,从历史文化、旅游热点2个维度,将扎根理论得到的愚园路历史文化信息与愚园路网红旅游热点结合起来,构建四象限分布图(见图1)。其中,第一象限既是历史文化又是旅游热点、第二象限为非历史文化但为旅游热点、第三象限为既非历史文化又非旅游热点、第四象限为是历史文化但为非旅游热点。

图1四象限分布图

4.1 愚园路文旅融合发展的问题识别

(1)文化旅游资源尚待挖掘。通过文本挖掘发现,愚园路旅游的网红热点主要为“建筑”,其中提及较多的“静安寺”和“中山公园”分别为愚园路的起点和尽头,除此以外“洋房”和“弄堂”提及也较多。“名人”是另一个关注点,但文本中出现的具体名人较少,仅有汪精卫、张爱玲、赤木亲之和蒋安华4人。“历史”一词出现频率较高,但具体的历史事件提及较少,仅有“军统刺杀”。这说明多数旅游者对愚园路的历史文化仅存在表面的认知,旅游只是欣赏愚园路的风景和建筑,游览热门的名人故居,对愚园路背后的历史文化事件和人物了解不多。由此可见,愚园路的真正文化并没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

(2)网红旅游产品与愚园路文化有待进一步融合。文本挖掘发现,愚园路的网红旅游产品发展较好,尤其是一些网红咖啡店和路上举办的热门活动。其中,由于粉丝的追星活动,使得2018年和2019年愚园路的微博数据激增至6,477条和4,117条,而之前仅有几百条。

自2015年 起,上 海CREATER创邑对愚园路进行城市更新改造,举行艺术展览、建立社区美术馆等[25],使愚园路的文艺和艺术特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网红产品的迅速崛起,导致建筑场所利用较多,历史文化元素参与较少,反映了当前愚园路开发过于注重网红产品的发展,忽略了历史文化的融入。

4.2 愚园路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因素

(1)能够满足游客全方面的需求。除了满足“游”方面的需求,愚园路还能满足游客与当地居民对“购”与“吃”的需求。在物质文化遗产之外,生活在愚园路上的居民及其生活方式更是需要保护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市集的出现既方便了当地居民生活,又在一定程度上再现过去的生活方式,给游客带来新鲜的体验。各种网红店、咖啡馆、餐厅与小吃则是利用愚园路旅游热点的集聚效应,贯彻“全域旅游”的理念,进一步提升愚园路的商业化程度。而这些网红店在互联网上的广泛传播也带动了愚园路的旅游发展,对愚园路历史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意义。

(2)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新活力。历史中的愚园路名流荟萃,线下网红故事商店将愚园路的故事向游客们娓娓道来。弄堂里的公共市集功能简单,却意义重大:不仅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让游客走进了原汁原味的上海。愚园路在新时代通过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网红旅游产品,焕发出新的活力。

(3)改造后的形象助力文旅融合发展。通过小红书、微博和旅游网站的高频词汇挖掘可以看出,愚园路的特色十分鲜明。当前城市改造后的“文艺、艺术、小资、复古”形象感知与愚园路独特的百年历史以及洋房建筑相辅相成,作用于愚园路旅游发展,促进愚园路历史文化与旅游更紧密融合。

4.3 愚园路发展路径研究

(1)挖掘文化资源,优化文化旅游品质。愚园路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历史名人、建筑、历史事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此,可深入挖掘愚园路的文化旅游资源,将零碎的历史文化整合起来,打造愚园路的文化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上将文化串联起来。比如,在时间上可以通过打造百年历史长廊,让游客感受愚园路的历史变迁;在空间上将建筑、人物以及事件联系起来,避免割裂地、单方面地看待问题,通过三者的相互作用使愚园路历史更立体化、故事化,加深游客对愚园路历史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2)利用网红产品资源,提高旅游吸引力。“美食”和艺术活动是愚园路的两大网红热点,尤其是西式甜品和咖啡在愚园路网红小吃中占据重要一环;举办的美术展览和音乐演出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打卡,建设粉团场地则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愚园路拥有丰富的网红产品资源,有利于让更多游客知道、了解愚园路,扩大其潜在游客群体。因此,利用现有网红产品、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服务质量,是实现愚园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3)依托建筑改造,形成深层次的文化赋能。通过对愚园路的空间改造,如沿街道路体系整治、环境景观重塑、沿线建筑外立面的调整,在保存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又创新性地让其更适应当下的城市发展节奏。如,“愚园路百货公司”原本是邮局和施蛰存故居,后改造成拥有咖啡馆、国潮品牌和艺廊等的网红地标。愚园路朝着文创、设计与艺术方向改造,既顺应年轻人的需求,又符合历史文化街区特有的文艺特质。

(4)整合周边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升级。长宁区围绕“上海购物”品牌建设的主战略,推进愚园路西端中山公园市级商圈的转型升级,推动商、旅、文、体的融合发展,而愚园路东端连接着静安寺商圈,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愚园路周边商圈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流,游客也成为了商圈的消费者,带动了商圈的发展。愚园路整合东西端商圈,带动旅游消费升级,通过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与周边形成联动,构造新的旅游生态系统。

(5)结合科技创新,实现街区整体转型升级。长宁区“(AI)人工智能引擎”的建设辐射愚园路,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愚园路从历史文化街区向网红旅游产品转型的重要动力。愚园路融合智能科技,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5 总结与展望

历史人文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是“城市更新”的号召,也是文化老街在新时代中焕发活力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愚园路为例,在历史维度上,阅读相关资料,梳理归纳愚园路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当代维度上,采集小红书、微博和旅游网站共计16,792条文本数据,进行文本挖掘,发现愚园路的旅游热点。然后,通过古今对比分析,总结出5条愚园路从历史文化街区向网红旅游产品发展的文旅融合路径。

由于时间、信息和人力的限制,本研究对愚园路的历史文化资料收集不够完备,对网络文本的数据收集也不够全面。以后可以进一步整理出更为完整的愚园路历史文化信息,并从更多的数据源(如微信公众号、报刊等)收集更多反映愚园路网红旅游产品的各类型数据,如图片、视频和音频等,使研究更精准、更高效。

猜你喜欢

园路高频词文旅
基于VISSIM的光侨路与圳园路交叉口改善分析
30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28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
浅谈园路铺装的形式及其装饰作用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