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拾海派繁花:以张爱玲文学为例的主题性旅游线路设计*

2020-09-27杨珊王媛许鑫冯学钢

图书馆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旅游者张爱玲线路

杨珊,王媛,许鑫,冯学钢

0 引言

文化旅游被视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最突出模式[1],强调利用文化资源促进旅游发展,其中文学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果说城市孕育了文学,那么文学也在书写着城市。在文化消费浪潮、艺术与生活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以作家作品为核心衍生出的文学旅游逐渐得到旅游市场的青睐。张爱玲作为1940年代上海书写的主要作家,其笔下含有丰富的上海意象含很多的上海情结。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本文以张爱玲文学为例研究文学旅游。以往的学术研究将文学旅游地视为一类普通的遗产旅游产品,尽管具有不同于普通文化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质,但是开发形式仍然显得比较单一。旅游线路是旅游产品最常见的一种有形展示,因此为了寻求更合理的文学旅游开发方式,本研究选择从文学旅游线路这一特殊的文学旅游产品出发,设计主题性文学旅游线路,使虚构环境和实际位置结合,实现文学世界和旅游世界的融合,为文旅融合下主题性旅游线路的设计、文学旅游的开发提供一些决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旅游线路是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规划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旅游线路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为使游人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观赏效果,由交通线把旅游者与旅游对象合理地贯穿起来,具有一定特色的线路[2]。国外学者从1960年代开始关注旅游线路,侧重于资源类型[3]、空间模式[4]、游客选择旅游线路的影响因素[5]等研究。国内学者研究始于1990年代,集中于旅游线路的定义分析[6]、旅游线路空间格局[7-8]、旅游线路设计与优化研究、旅游线路专营研究[9-10]、旅游线路与旅游者行为研究[11-12]等方面。一个地区旅游线路的开发水平、完善程度以及销售成功与否,最终会影响到该地区旅游开发的成败[13]。

旅游线路设计是一个技术性、经验性强的课题[14],从最初被认为缺乏理论研究的价值,到如今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研究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可达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因子是必不可少的要素[13],也有学者认为需要包括旅游服务、旅游活动安排等因子。早期研究基于线路设计的原则[15-16],多关注旅游线路开发模式,如Campbell[17]、Lue等[18]、Oppermann[19]、Stewart等[20]、楚义芳[14]根据不同的案例地构建最佳线路模式。此类研究关注旅游线路的布局,但是旅游线路的设计还必须符合旅游者的意愿和行为,因此后期针对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对旅游者行为规律与线路组织模式进行研究[21]。旅游线路的优化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内外旅游者需求变化,学者关于特定区域或景区旅游线路提出优化设计[22],建立旅游线路优化设计模型[23]、旅游线路定制决策模型[24],并出现面向专项旅游市场的红色旅游等主题旅游线路设计[25]。此外,特色旅游方式的盛行和自由行游客的增多,促进了旅游线路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从旅行社线路、实地调查,到GIS[26]、网络分析[27-28]等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较少通过科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

学术界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研究,跨学科性质明显,研究角度涉及文化、地理、经济等诸多领域。文学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从1990年代起开始引起中西方学者关注。学术界通常将文学旅游置于遗产旅游的范畴内讨论,将其作为与作家作品相关的旅游吸引物进行研究。研究的立足点多在于目的地体验[29]、景点真实性[30]等理论的分析,后期开始注重整个城市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但是,关于旅游线路开发的方面相对较少,如高新宇从生命路径的角度探索李白文学旅游线路的开发[31]、淳子等从都市文学的角度研究张爱玲旅游线路的开发[32]。同时,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张爱玲文学旅游线路为例,虽然已经开发出1条主线及3条副线,但未将文学旅游地与城市风情、文化资源、游客体验结合,线路开发不尽合理。

随着文学旅游研究深化,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愈加成熟,针对文学旅游地的整体探讨更需要旅游线路开发的可操作模式。以往研究多从个案研究出发,以作家生平际遇为主线进行旅游线路开发,对文学旅游资源的认识比较单一,忽视了文学作品的旅游吸引物属性。本文以上海张爱玲文学为例,探索作者生平及文学作品中可供开发的旅游吸引物;并以此为依据,结合文学旅游者需求进行文学旅游线路开发,以期提出一个综合的、普适性的文学旅游线路设计模式,为文学旅游的保护性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典型案例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成为一个被众多作家一再书写到的城市。不同作家从不同角度切入、观察,展现了丰富多彩、面貌各异的上海。2002年刘俊提出“上海书写”的概念,即以上海为表现背景,展示20世纪中国人在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中的生活习俗、情感方式、价值判断和生存形象,以及书写者本身在这种书写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上海的认识、期待、回忆和想象[33]。随着旅行形态的多元化,围绕“上海书写”展开的文学旅游、影视旅游、遗产旅游等旅游类型,在众多的上海旅游中逐渐占据一席市场。

1920年张爱玲生于上海,并在此间断生活30多年。以张爱玲为代表的上海书写,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描绘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传奇”,再现繁荣与破败交织的时代氛围,使上海都市文化得以可视化地呈现。除了她本人对文学的影响外,她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涉入了许多艺术领域,影视、音乐等各门类艺术家对其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回顾海内外关于张爱玲生平及文学作品的研究,极少有将其运用于旅游开发的。现有以“张爱玲”为关键词规划上海行程的旅游,多以她的行迹为景点,串联旅游行程,如《上海私人地图——马路、弄堂、爱和命运》《张爱玲地图》《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因此,以上海张爱玲文学作案例,研究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开发,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和可行性。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一手资料主要来源于张爱玲生平研究、文学作品和网络点评、游记、新闻报道文本。生平研究文本选择淳子等著的《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作家淳子作为张爱玲研究专家,一直从“私家地图”角度诠释张爱玲,因此她的研究认可度高。而此书作为典型与张爱玲相关的旅游书写文本,与张爱玲的身世、上海城市环境紧密结合,以她在上海的生活轨迹为依据,收录30处与其有关的地点,并连构成城市空间漫步线路。此书不仅展现了张爱玲的创作人生,还包括其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生活空间。

以《张爱玲生平和创作活动简记》[34]及《张爱玲的文学年表》[35]为依据,搜集张爱玲的作品共计163部,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学术论著、翻译作品5类形式。1942年张爱玲由港返沪前后所生活的上海1940年代,是她创作的主要时期,也是小说风格形成的成熟期。因此,通过梳理前人研究,最终选取张爱玲的44篇文学作品以及7部文学衍生作品为研究对象(如表1)。这些作品均以上海为表现背景,包括建筑、环境、历史、故事、影视等诸多方面,从文本语言到视听语言对上海都市文化和空间场景进行了多样化呈现,能够直观建构上海的形象。由于衍生作品的文本研究较难实现,且列出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衍生作品在生平研究文本中均有体现,因此用生平研究文本来替代。

表1张爱玲以上海为表现背景的文学作品及衍生作品

网络文本检索自慧科新闻数据库以及携程、马蜂窝两个知名度高且交互性强的网站。以“张爱玲”“旅游”“张爱玲故居”3个最具特征的关键词,使用Python采集从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相关新闻数据2,112篇,以及网络游记、点评文本559篇。经人工识别剔除内容重复、转载、广告、内容空洞的文本,最终获得383篇有效文本。

2.3 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中文学旅游的概念,是指与作家、作家文学作品及衍生作品相关的旅游现象[36]。旅游地点包括作家故居、活动场所等与作家相关的地点,以及故事发生地或者模拟景观等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地点。文学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包括作家、作品情节、真实(或虚构)场所以及读者的认识等方面[37]。如上文所述,研究旅游线路设计,旅游者、交通线、旅游点、旅游服务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本文试图在整合文学旅游资源及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主题性文学旅游线路设计的模型。研究着重于利用质性以及数据挖掘技术开展探索性研究。

首先,基于扎根理论进行文学旅游吸引物提取。扎根理论是1967年由Glaser和Strauss提出的一种专门分析质性材料的有效方法。扎根理论是在系统收集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并分析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建构相关理论[38]。Strauss将资料的逐级编码视为扎根理论最重要的一环,包括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3个关键步骤,是搜集资料、形成概念、整合重组以及理论提取等步骤持续不断的循环[39]。扎根理论的案例方法在探索性研究中表现出更好的主题提炼效果[40],研究收集张爱玲生平研究及作品资料,并通过三级编码进行系统分析,对获得的主要资源以及对其关联关系进行梳理,汇聚得到可供于文学旅游线路设计的旅游吸引物资源。

其次,基于文本挖掘进行文学旅游需求分析。旅游线路的设计必须符合旅游者的意愿和行为法则[14]。互联网积累的海量游客评论是分析旅游需求的最佳原始素材。新闻中关于文学旅游地的开发及保护现状、交通可达性的报道,是旅游线路能否成功组合的基础。此外,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学旅游目的地的关注偏好也逐渐被网络文本所反映[41]。采用文本挖掘方法,根据文学旅游地新闻报道、文学旅游者在网络社交平台以图文形式发表的评论、游记,通过词频分析,将其映射到文学旅游线路的设计中。

最后,将扎根理论与文本挖掘的资料进行综合,提出文学旅游线路设计模型。基于现有文学旅游线路,结合模型进行主题性文学旅游线路设计及优化。

3 文学旅游吸引物的扎根理论分析

3.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需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摒弃个人偏见和既定理论,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命名类属并确定其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现象加以命名和类属化。开放式编码遵循“定义现象-发展概念-发掘范畴”的分析逻辑,对质性材料中出现的词语、片段进行概念化、抽象化的分析。本研究按照这一逻辑进行开放式编码:(1)定义现象,严格按照贴近材料的原则,利用贴标签的方式记录、标注原始文本中与上海文学旅游相关的词语、短语和句子,并提炼、整合、简化,实现初步概念化;(2)概念化,对定义现象过程中形成的初步概念进一步归并、修正,提取基本概念;(3)范畴化,对概念化得到的基本概念进行聚拢和分类,形成范畴[42]。

本研究选取《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以及44篇张爱玲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针对原始文学文本所包含的人文、历史、艺术、景观、建筑等现象,通过对比、分析异同,将资料按照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加以命名和归属,共建立668个标签,部分标签如表2所示。对668个初步概念进行规范化处理,归纳、提炼形成37个规范概念。根据姚昆遗对上海人文风景旅游资源分类的标准[43],对规范概念再次进行归纳、提炼,发现概念之间的类属关系,最终形成8个范畴,部分编码过程如表3所示。

表3开放式编码过程(节选)

3.2 主轴式编码

由于开放式编码得出的8个范畴相互之间仍旧相对独立,各范畴之间关系模糊不清,因此需要借助主轴式编码来确定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主范畴[44]。将上阶段的范畴带回文本进行持续性的分析和比较后,对它们进行归类,使得变量类属具体化。

本研究根据不同概念类属之间的联系进行关联性分析,将8个范畴进一步归纳为4个主要类属,主要类属及其对应的维度具体为:地名景点、活动场所两类作家活动过或文学作品中提及的地区、景点、场所,被归入“地名景点”的范畴;建筑景观、园林生物两类作家活动过或文学作品中提及的建筑文化资源及生物景观,被归入“园林建筑”的范畴;作家喜爱或文学作品中提及的文学艺术资源,被归入“文学艺术”的范畴;民情风俗、城市居民、意向物品3类作家参与或文学作品中提及的民情风俗资源、意向物件、身边真实存在或作品中创造的人物,被归入“市井生活”的范畴。所有的主从类属关系建立之后,通过对原始资料的重新组合,对4个构成维度进行阐释,进一步展现编码过程(如表4)。

3.3 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在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并将所有分析都集中到与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39]。选择式编码是整合性的,它给主轴式编码赋予了形式,使分析的故事具有连贯性。遵循“明确故事线-描述主次类属属性及故事线-检验初步假设-挑选核心概念类属-建立系统联系”的步骤[39],本研究将先确定核心范畴,再参照故事线串联概念、范畴,解释现象。

本研究以张爱玲生平研究和文学作品、衍生作品为基础,从中挖掘适合上海文学旅游线路设计的资源要素,并依据其逻辑次序及相互关系归为4个类属。以此为线索,4个主要类属间的关系结构为:可供文学旅游线路设计的旅游吸引物的4个主要类属:地名景点、园林建筑、文学艺术、市井生活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其中地名景点是其他三者的空间基础,其他三者均围绕它开展。文学及文学旅游发生的空间载体都是地理空间,即文学旅游地点。文学旅游者通过了解张爱玲生平、阅读张爱玲文学作品、观赏影视剧集,产生对人物、故事环境、小说情节的延伸,想要现场欣赏新式、洋式的建筑景观,感受怡人的自然环境,例如“爱文义路有两棵杨柳正抽着胶质的金丝叶。灰色粉墙湿着半截子”,因此欣赏灰色粉墙、抽着金丝叶的杨柳,便想要前往爱文义路。文学旅游者也会想要欣赏作家描绘过的文学艺术。例如,“上海的大世界已经是给乡下人观光的,杭州的大世界想必更像乡下赛会。他们的京戏班子算好的”,因此观看京戏,便想到要去上海大世界。文学旅游者也会想要感受作者及艺术人物所生活的城市氛围,了解那个时代特有的市井生活。例如,“那时候正在年下,法租界僻静的地段,因为冷,分外的显得洁净。霜浓月薄的银蓝的夜里,惟有一两家店铺点着强烈的电灯,晶亮的玻璃窗里品字式堆着一堆一堆黄肥皂,像童话里金砖砌成的堡垒”,因此体会僻静的街道,便想到要前往法租界。从而想要沿着文学游线继续前行,更多地了解作家,了解其作品,了解这座城市。

表4主轴式编码形成的主范畴及关键词统计

4 文学旅游需求的文本挖掘分析

以“张爱玲”为关键词的旅游类型,与一般的观光旅游存在差异,除了包括以张爱玲行迹为景点之外,旅游者的观光凝视带有强烈主观性[45]。本研究对慧科新闻数据库以及携程、马蜂窝采集的新闻报道、网络游记内容进行整理,首先进行样本与处理,即统一语言表达、剔除无关信息、建立过滤词表、建立自定义词表;之后,采用ROST CM 6对文本内容进行词频分析,获得的部分高频词如表5所示。

4.1 文学旅游需求偏好分析

在地名景点方面,名人故居以及故事发生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较大。但是,相比于小说及衍生影视所涉及的旅游地,旅游者对涉及张爱玲生平的场所,即常德路、静安寺、张爱玲故居(即常德公寓)的熟悉程度更高。位于故居楼下、以张爱玲为主题的千彩书坊也以文学旅游形式成为文学旅游者的打卡之地。

在园林建筑方面,与张爱玲相关的建筑现存为3种形态,即经过修缮的上海优秀保护建筑、拒绝参观的私人住宅以及复原后可供租赁的复刻住宅,旅游者对建筑的保存现状关注更多。梧桐作为旅游过程中感知到的自然旅游资源,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反而没有过多描述,而是旅游者感知到上海自然旅游资源。

表5上海张爱玲文学旅游感知高频词统计(部分)

在文学艺术方面,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文学旅游价值,在网络文本中,《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封锁》被提及的次数颇多。此外,李安、陈丹燕、淳子所创造的文学及张爱玲延伸研究,即电影《色戒》《上海的风花雪月》《张爱玲地图》,也成为旅游者前来的重要驱动因素。

在市井生活方面,很多以张迷、粉丝、膜拜者为主的文学旅游者,市井生活对他们的旅游吸引力较大,这和上海怀旧、海派的环境氛围有关。文学旅游具备凝视的特点,张迷凝视景物的同时,会幻想张爱玲的影子,包括感知她的父母亲友关系、再看她的生活环境、品尝她喜爱的美食。

文学旅游感知,是扎根理论分析中,没有涉及的方面。朝圣、怀旧是文学旅游者前来的主要动机,而旅游体验并不美好。如前文所述,旅游线路开发的其他3个必要因素,通过文学资源的分析并不能获得。而旅游体验中,文学旅游者感知到交通便利,依赖于地铁、地标等与旅游可达性相关的基础设施,以及住宿类专用设施的配置。“路线”也成为高频词出现在网络文本中,可见旅游者对于合理的文学旅游线路存在需求。

4.2 文学旅游线路设计因子完善

根据文学旅游体验分析结果,得知文学旅游者除了对作家、作家作品、衍生作品存在文学朝圣需求,对与旅游可达性的基础设施、专用设施及交通条件等也有需求。因此,对文学旅游线路设计的因子提出完善建议。

(1)新增3项可供文学旅游线路设计的因子:文学旅游动机,即文学旅游者前往文学旅游目的地、开展旅游活动的动机;旅游设施,即围绕文学旅游地建设的与旅游可达性相关的基础设施及专用设施;成本因子,即文学旅游景点所需花费的费用、时间或距离安排。

(2)完善两项原有因子:“延伸研究”纳入“文学艺术”范畴,即对作家、作家文学作品及衍生作品进行相关研究的艺术作品或人物;“建筑现状”纳入“园林建筑”范畴,即作家活动过或文学作品中提及的建筑文化资源保存现状。

5 主题性文学旅游线路设计模型开发

5.1 主题性文学旅游线路设计模型

主题对文学旅游产品的设计非常重要,它能使作者在时间范畴和空间范畴的描述都成为文学旅游地开发的必要因素。本研究以上海张爱玲文学为例,以文学旅游吸引物与文学旅游需求为主要抓手,分析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得知:地名景点、园林建筑、文学艺术、市井生活、文学旅游动机、旅游设施、成本7类因子可供文学旅游线路开发;其中,地名景点是其他6类因子的空间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主题性文学旅游线路设计模型如图1。

图1主题性文学旅游线路设计模型

5.2 模型应用

为了适应未来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满足专题旅游者的需求,以上述模型为依据,结合现有上海张爱玲文学旅游线路作出优化,设计出3条主题性文学旅游线路。

(1)张瑛求学记之旅。线路依据作家特定的人生阶段,由文学旅游场所串联起作家的人生故事线。以1931~1937年张瑛(即张爱玲)在上海的求学经历为线索,设计“圣玛利亚女校-兆丰公园-圣约翰大学-开纳公寓-伟达饭店”旅游线路,包括教学科研实验场所、园林游憩区域、名人故居及历史纪念建筑、特色街巷及店铺。项目类型包括以钟楼与礼拜堂、开纳公寓为代表的建筑文化资源;以兆丰公园为代表的园林生物景观;以伟达饭店为代表的饮食习俗。通过张爱玲曾经就读的学校、彼时居住的公寓以及备考的场所,再现她在上海时期的求学经历。此条线路满足旅游者了解张爱玲生平的需求,集中于越界筑路及霞飞路地区,部分景点步行可达。

(2)梦回半生缘之旅。线路依据作家的文学作品及相关衍生作品,由现实存在或影射的文学场所将虚拟的故事跳出纸张、成为现实。以《半生缘》作品为线索,设计“百乐门大饭店舞厅-白尔登公寓-李鸿章旧宅-卡尔登公寓”旅游线路,包括歌舞游乐场馆、名人故居及历史纪念建筑。项目类型包括以《半生缘》小说及电影为代表的文学资源;以百乐门为代表的文化艺术活动、饮食习俗;以公寓为代表的建筑文化资源。1950年张爱玲居住于卡尔登公寓,并开始在《亦报》上连载《十八春》,彼时百乐门舞女是创作顾曼璐这个角色的灵感来源,白尔登公寓为电影《半生缘》中祝公馆的取景地,而她在旧宅的禁闭经历更是小说的创作前身。此条线路满足《半生缘》书迷的需求,地铁、公交可达,交通便利。

(3)文艺大上海之旅。线路依据作家的文化艺术作品、关于她的衍生研究、喜好的文艺活动等,由实体的活动场所来传承虚拟的文化艺术资源。以文化艺术为线索,设计“常德公寓-千彩书坊-哈同花园-平安大戏院-国泰大戏院-兰心大戏院-康乐邨-大光明戏院-卡尔登大戏院”旅游线路,包括名人故居及历史纪念建筑、文化活动场所、展示演示场所。项目类型包括以书籍为代表的文化艺术作品;以千彩书坊内民国装饰为代表的环境氛围;以逛戏院、看表演为代表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哈同花园为代表的园林生物景观;以公寓为代表的建筑文化资源。张爱玲童年在康乐邨丰富的经历,是其阅读和创作的启蒙,哈同花园也是以其最爱的小说《红楼梦》大观园为原型布局。在常德公寓的短短5年,是她的创作巅峰,让她的名字在上海滩家喻户晓。此外,戏院与她的一生有着不解之缘,年少在戏院看戏,成名后在戏院排戏,这些场所见证了她的成年、成名、恋爱、转型。此条线路满足文艺“发烧友”的需求,也是张爱玲创作人生的真实反映,沿途可欣赏整个上海市的风光。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主题对于文学旅游产品的开发至关重要,通过赋予文本意义、作家情感,能够使得文学世界与旅游世界统一。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借助张爱玲生平研究、本人文学作品及衍生作品,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对文本资料分析,提炼范畴、归纳主范畴,探究相关关系,挖掘可供文学旅游线路开发的文学旅游吸引物;借助携程、马蜂窝和慧科新闻数据提取的网络文本,运用文本挖掘方法探究文学旅游需求。研究发现:主题性文学旅游线路设计需要考虑城市区域、教学科研实验场所、建筑类别、生物景观、文学旅游动机等40个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归类形成的地名景点、园林建筑、文学艺术、市井生活、文学旅游动机、旅游设施、成本7个因子,可用于主题性文学旅游线路设计。其中,地名景点是后六者的空间基础,各因子共同作用形成主题性文学旅游线路设计模型。借助主题性文学旅游线路设计模型,开发出“张瑛求学记”“梦回半生缘”“文艺大上海”3条以张爱玲为主题的文学旅游线路。

6.2 研究贡献

本研究利用扎根理论及文本挖掘方法,挖掘可供主题性文学旅游线路开发的因素,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贡献:一方面,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文学旅游的研究视角,突出数据挖掘对文学旅游研究的作用,从作家、文学作品等“母体”出发,结合既有的网络游记建构文学旅游者的体验,将文学附加值载入旅游,形成主题性文学旅游设计模型,为文学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模型参考。另一方面,本研究对于文旅融合模式提供了新型的应用方案,也为文学遗产地实现旅游“再生”提供了新的路径。研究不仅是对个案的研究,而是期冀于提供一个普适性的研究方法。

6.3 研究局限

本文存在一些研究不足。首先,本研究只探究了影响主题性文学旅游线路开发的7大主范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未充分探究所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次,在上海张爱玲文学旅游的旅游体验分析中,只是用了高频词统计分析,未对感知差异进一步细分探讨。未来会依据本研究的结论,从系统视角探讨主题性文学旅游线路的设计,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尝试提出文学旅游地的形象感知模型,对主题性文学旅游的开发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旅游者张爱玲线路
九月雨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输电线路工程造价控制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在安装中的应用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