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刮宫术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效果分析
2020-09-27姜淑丽
姜淑丽
河南鹤壁京立医院妇产科 鹤壁 458030
子宫内膜息肉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引起,以小腹疼痛、阴道不规则流血、不孕等为常见表现,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宫腔镜下电切术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常用术式,但遗留较小息肉风险高。基于此,我院开展了本项前瞻性研究,对2018-01—2019-07间收治的80例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分别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与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刮宫术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为小样本前瞻性预试验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 妇科检查、超声及宫腔镜检查结果符合《妇科内镜学》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标准[1]。(2)具备刮宫、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指征。排除标准:(1)子宫黏膜下肌瘤、其他宫腔疾病、急慢性感染、子宫内膜癌。(2)存在相关手术禁忌证。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各40例。宫腔镜组:年龄28~47岁,平均37.42岁。孕次1~6次,平均3.28次。息肉数量2~7个,平均4.32个。月经增多6例,经期延长13例,不规则阴道出血21例。联合组:年龄27~51岁,平均38.79岁。孕次1~5次,平均2.97次。息肉数量2~8个,平均4.69个。月经增多7例,经期延长12例,不规则阴道出血21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有可比性。
1.2方法(1)宫腔镜组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月经后3~7 d施术。术前晚肛门塞吲哚美辛栓0.1 g,0.5 h后放置宫颈扩张棒。术前禁饮食6 h,不可排尿。静脉全麻,取膀胱截石位,消毒、铺巾。暴露宫颈,扩张宫颈管。膨宫液为等渗盐水,膨宫压力90~100 mmHg(1 mmHg=0.133 kPa)。放置宫腔镜,探查息肉数目、大小、根蒂位置。宫腔镜下对息肉基底部采用环状电极电切至根蒂下浅肌层。负压吸引,电凝止血,清除宫腔内残留物。术后予以止血和抗生素预防感染,禁食8 h。(2)联合组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刮宫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同宫腔镜组。电切后用刮匙搔刮宫腔。术后完善止血、抗感染等干预治疗,禁行房事8周。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月经量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静脉栓塞、阴道不规则出血)发生率。同时观察随访期间(3个月)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等情况。
2 结果
2.1手术相关指标联合组手术时间长于宫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手术前后月经量术前2组月经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月经量较术前均明显减少,联合组月经量少于宫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前后月经量比较
2.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联合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为2.50%(1/40),低于宫腔镜组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了解,多考虑与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炎症刺激、分娩、流产、机械刺激等多种因素有关[2]。部分药物采用保守治疗但效果欠佳。随着内腔镜技术的发展,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因具有视野清晰、术者可明确息肉位置、大小、可自息肉根蒂彻底切除息肉,以及无须开腹、出血少、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和可保留其生育功能等优势,已广泛用于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3]。同时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息肉可确保组织间电流传导,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对于分散的单个、较小的息肉可能出现遗漏,易复发而影响治疗效果[4]。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与刮宫术联合,不仅可刮除大部分息肉,同时对于部分较大、根蒂较深的息肉也可彻底切除,有利于减少息肉复发风险。多项研究显示,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行宫腔镜下电切除术联合刮宫术治疗微创性好,疗效显著,可减少子宫异常出血的发生风险,安全性高[5-6]。
本研究结果显示: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刮宫术的手术时间长于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的患者,但其术后月经量、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等指标均优于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的患者;且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风险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效果更为满意。
综上所述,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刮宫术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率低,安全性高。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所得结论尚需加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等研究进一步证实,从而更好地完善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