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传递理性应对之声

2020-09-26张雪

新校园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学生

张雪

摘要:此次“信息疫情”的爆发,凸显了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本文从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疫情突发时学生群体特点的分析以及网络媒体素养教育的对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进而提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发挥教师指导、课程向导、环境育导和心理开导的作用,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技能性素养、思辨性素养、规范性素养和心理素养。

关键词:信息疫情;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针对新冠疫情专门召开了创新研究会议,在此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新词语——infodemic(information + epidemic),可以译为“信息疫情”,即互联网时代各种繁杂的信息传播速度远比病毒快得多,面对信息轰炸,人们真假难辨,由此产生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反应。《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一篇文章中称,此次新冠病毒疫情引发第一次真正的社交媒体信息疫情。当下,青少年不仅要学会如何科学防疫,更应学会如何理性面对“信息疫情”,即提升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这不仅是新时代每个青少年必备的基本能力,而且是21世纪生存的必备关键能力。

一、提升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中的“网络媒介素养”,指的是学生能够正确获取网络信息,能以批判的、道德的和有效的方式理解、创造和分享媒介内容的能力,它包含了技能性素养、思辨性素养、规范性素养、心理素养等内容。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应该贯穿于终身教育。

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既是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参与社会管理能力的需要,也是我国国家战略的发展需求。“媒介与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正式提出的。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媒介与信息素养周”主题为“媒介与信息素养公民:知情、参与、赋权”,意指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有利于赋权公民并保障其知情权和参与权,而具有良好媒介与信息素养的人善于利用多源信息丰富认知、促进对话、远离谣言。可见,培养公民的媒介与信息素养已成为全球共识。作为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我国已经出台了公众信息素养教育的政策。《“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了“提升国民信息素养”的目标,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分别提出“学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和“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为教育系统展开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指南。然而,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目前的网络信息教育更多地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忽视了网络信息辨识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因此,面对此次“信息疫情”,构建全新的网络媒介素养理论,着重于培养学生信息筛选能力、甄别能力和批判能力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变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二、疫情突发时学生群体行为的特点分析

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社会公众在面对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时普遍会产生明显的“羊群效应”行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并且明显模仿跟从他人行为,从而产生群体性的传播传染现象。国内学者在对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的研究中发现,在疫情发生时学生会表现出“羊群效应”行为,如传播疫情信息、推卸社会责任以及模仿他人行为等。如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袭,网络成为封闭在家的人们的主要信息来源。我们处于移动传播的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信息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交互化,加之学生本身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但由于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往往具有盲目跟从性,如果不能正确分辨,会出现认知偏差、情感消极、行为失范等问题。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的网络媒介素质,能让他们在纷繁的网络世界中练就一双慧眼,具有正确的认知力、判断力,从而提升自身不受不良信息侵蚀的强大免疫力。

三、提升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实施策略

学生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个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外在行为表征,个体媒介素养不高,容易成为不实信息的受害者。因此,提升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教师指导:发挥“主渠道”作用,提升学生技能性素养

所谓技能性素养,主要是指学生能通过正确的渠道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学校要建立一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就学生关心的当前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媒介信息和判断信息,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力和辨别能力。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主流媒体的声音,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主流媒体,他们在舆论场上扮演了过滤器的角色,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告知学生不传谣,不轻信未经核实的信息,要抵制谣言和错误信息的传播。目前,针对时下热传的谣言,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人民网“求真”栏目等网络平台纷纷盘点梳理典型谣言,拆解谣言套路伎俩,让辟谣更加及时有力、精准到位。微信团队上线“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阅读或分享过的文章一旦被鉴定为谣言,用户将会收到提醒。教师若将这些辨别谣言的方法告知学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技能性素养。

2. 课程向导:开发网络伦理课程,提升学生思辨性素养

所谓思辨性素养,指的是学生面对海量信息时的独立判断、批判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身处网络时代,拥有独立的思辨能力比拥有海量信息更为重要。网络空间存在大量错误信息、不良信息,尤其是一些事关性命的医药、卫生、健康方面的信息,一旦被误导,后果不堪设想。如“魏则西”事件,时刻警示我们:面对海量信息,一定要学会质疑和思辨。然而,培养学生的思辨性素养,需要课程来做向导,需要教师精心設计专门的网络伦理课程。比如,新加坡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确立了培养学生网络信息思辨能力的三层目标:一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网络信息的辨别,了解新加坡的立法精神、信念、成就,培养学生爱国、尽责、守法等观念,引导他们做个好公民;二是使学生通过对不同网络信息辨别,了解新加坡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优良传统与文化价值,引导他们做身心健康与品质优良的国民;三是使学生通过对不同网络信息的辨别,认识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引导他们致力于建立一个和谐合作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在中学设立网络伦理课程相对滞后,此次新冠疫情的爆发表明,学生“信息疫情”免疫力的提升工程迫在眉睫。

3. 环境育导:发挥校园文化作用,提升学生规范性素养

良好的学校氛围、积极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规范性素养起到推动作用,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导作用,提升学生的规范性素养。所谓规范性素养,即知晓和遵守新媒体信息制造与传播的道德、法律、行业及其他社会规范。首先,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开展网络信息辨别教育。比如可以利用班会课,开展以“辨别真假新闻”为主题的班会。其次,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展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理论宣传及法律宣传。再次,学校可以开展以网络法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网络法律真正走近校园、走近学生,学校起到宣传和引导作用。比如,针对此次疫情,司法部、全国普法办日前开展“防控疫情 法治同行”专项宣传活动,通过开设网络法律专栏,让群众足不出户,在家“动动手指”即可获得疫情防控法律咨询服务;各地的“12348”法律服务热线都会提供24小时疫情防控的相关法律咨询,如果学校能及时把这些正规途径告知学生,让学生遇到困难时学会寻求法律支援,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规范性素养。

4. 心理开导:对学生进行危机干预,提升学生心理素养

心理素养指的是人们遭受重大突发危机事件时的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及抗压能力。疫情的突发改变了学生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居家隔離的封闭环境以及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难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造成一定的焦虑或恐慌情绪,因此他们更希望得到情感的理解与支持。教师应了解学生焦虑的来源,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针对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有差别、有重点地开展工作,帮助他们在疫情期间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由危机引起的焦虑、不安和悲伤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

此外,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学校可以进行社会责任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现代公民之“公”,在于对国家事务的责任性、主体参与性以及面对社会灾难时的信念和意志。如同鲁迅先生在《热风》中写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对于学生来说,疫情当下,不能站在抗疫一线救死扶伤,学生能做的就是配合学校做好疫情防控措施,关注疫情进展,可以为善举点赞,也可以为正义摇旗呐喊。在纷繁的信息世界中,保持理智,传递理性应对之声,即是青少年当下所能发出的“光”。

(作者单位:宁波市同济中学)

猜你喜欢

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