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移动学习平台开展数学绘本教学
2020-09-26常乐
常乐
摘 要 移动学习和数学绘本拓展性课程都是近年来兴起的数学教学手段。借助移动学习平台,可以设置有梯度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高效阅读。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移动学习平台获取更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更为便捷。
关键词 移动学习 数学绘本 学习效率
近年来,移动信息技术逐渐走进课堂,教师合理地利用移动资源和移动学习平台,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学习参与度,又能够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建构创新课堂,优化学习环境。数学绘本以绘本故事为载体,以数学知识为本质,教师利用数学方法引领教学,借助绘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绘本教学吸引学生、贴近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寻找消失的宝石王冠——找规律”以大鼻子侦探发现国家博物馆的王冠已被调包、寻找真正的王冠为线索,设置了一系列寻宝任务,让学生在跟随大鼻子侦探破案的过程中,丰富其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本研究基于ipad“全景课堂”移动学习平台,结合数学绘本的教学,优化教与学,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一、 借用移动平台,设置梯度任务
基于移动平台的数学绘本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既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利用移动终端技术优化教学,设置有梯度的任务,将教师、学生、移动终端技术和教学任务组成了一个“教学金字塔”[1]。
1.活用涂鸦技术,丰富颜色规律的内涵
在找规律中,颜色排列规律培养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的颜色组合中发现颜色排列的规律,从而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全景课堂”涂鸦技术既能实现涂色功能,又能实现绘画功能。本环节借助“全景课堂”的涂鸦功能,学生既能还原绘本中的颜色排列规律,也能按照规律自己进行创作,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规律,运用规律。例如,教师请学生阅读博物馆的“向导手册”,引导学生发现王冠宝石排列规律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全景课堂”的涂鸦功能找一排钻石画一画,学生通过自己的作品和王冠的对比发现排列顺序是一颗红宝石和一颗蓝宝石间隔排列,从而判断王冠的真伪。
2.妙用拖动技术,突破图形规律的难点
学习找规律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规律意识,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图形知识,具有一定的空间概念,但是一组图形的变化规律较难发现。例如在展示台的图形中,学生一开始很难发现图形的规律。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全景课堂的拖动技术,再设置一个图形,让学生模仿展示台图形的转动规律不断转动,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这个展示台上的图形是按照顺时针排列的。
3.巧用闯关技术,拓宽方阵规律的视角
图形方阵的排列规律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复杂,学生既要观察图形方阵中各元素的特点,又要观察每行每列图形排列的规律,更要观察不同行、不同列图形排列的规律;既要观察颜色变化的规律,又要观察形状变化的规律。多种因素重叠在一起,很容易干扰学生的判断。例如破解宝箱密码的环节,学生很难一下子判断出缺失的纸牌的形状和颜色,教师可以利用“全景课堂”的闯关模式设置一道闯关题目,第一关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形状变化的规律,第二关引导学生观察图形颜色变化规律,第三关将形状变化规律和颜色变化规律整合在一起,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缺失纸牌的形状和图案。有了以上知识铺垫,学生很快发现两种破解图形方阵的方法,一种是将“梅花、方块、桃心”为一组,发现图形的形状是按着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再看图形的颜色是按照“蓝色、红色”的规律重复的,所以选出这里应该是红色的方块;另一种,通过“斜着看”的方法发现每一斜行的图形是一模一样的,所以空白处缺少红色的方块。
二、 善用移动设备,提高阅读效率
数学绘本有趣生动的情节、童真精美的画面,深受学生的喜爱。它能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通过阅读更利于儿童将已有的认知与数学知识结合。利用数学绘本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是绘本的阅读,但是第一学段的学生并不具备高效阅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合理利用移动设备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1.优选阅读内容,提高阅读兴趣
目前市场上的数学绘本良莠不齐,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数学绘本,精选适合某一学段阅读的绘本内容,让学生既学到正确的数学知识,又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绘本故事注重的是情节,而数学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逻辑体系,将二者结合势必要对绘本内容进行合理增减。在找规律教学的备课中,笔者将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位在“颜色的规律”“形状的规律”“数字的规律”“方向的规律”“颜色与大小综合规律”,让学生对“规律”产生丰富的感知,积累找规律的经验,最后,让学生学会“如何找规律”。因此,笔者按照自己的教学目标适当修改了绘本内容,删除不需要的内容,增加缺失的内容,让这本绘本既不失故事性,又具有逻辑性,与教学目标更吻合。“全景课堂”中的“阅读”这一功能可以将绘本故事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小故事,这既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也利于教师创编适合教学的绘本情节。在数学绘本结束后,可以让学生重新回到“公共图书”中阅读整本绘本,此时学生更有感受和体会,阅读的兴趣也高涨起来。
2.把控阅读节奏,提升阅读体验
小学生的专注力不强,容易受到绘本中精美图片的吸引,只关注图片,而忽略了思考,或者只关注情节,而忽视数学推理。移动终端辅助教学便于教师掌握学生阅读的节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高效地阅读。例如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限定阅读的范围,学生在某一范围内阅读,完成這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单后,再继续下一环节的阅读和学习。例如在进行图形变化规律这一环节时,有的学生并不理解顺时针和逆时针是怎么回事,教师可以出示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图片,让学生伸出手在空中画一画顺时针和逆时针,增加其感性认识,这也是对绘本知识的补充。
3.展示阅读成果,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碰到各种问题和感悟,在一年级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抑制不住表达的欲望,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不仅会打断别人阅读的思路,也不利于自己深层思维的形成,造成浅表化阅读和片断性阅读。这时,可以利用“全景课堂”中“阅读”工具自带的批注功能,让学生勾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旁边做批注,还可以利用语音功能进行语音批注,在集体阅读结束后分享阅读感受。这样图文结合、声情并茂的阅读感受,更能引起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共鸣。
三、 巧用移动技术,改善反馈效果
使用移动平台进行教学的优势是反馈的及时性,即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和策略。
1.及时反馈,效率高
平时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反馈不及时,经常会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太多”的情况。移动学习技术在反馈过程中最大的优势在于反馈及时。学生提交结果的同时,系统会自动批改,筛选出错误的答案,并将错误的情况发送到教师机,教师统筹把握全班完成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授。例如新授课第一环节让学生选出之后出现的一组图形的规律,并统计学生的选择结果,有97%的学生都选出正确答案,此时只需要让选错的同学回答选错的理由即可,这便于教师准確、及时地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
2.实时反馈,范围广
平时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主观题目的设置,一般教师都会展示一些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的作业供其他学生学习、借鉴和模仿。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不利于他们自信心的形成。但是“全景课堂”中,学生将自己创作的作品提交后,通过移动同屏技术全部都能呈现在大屏幕上,这样每位学生的作品都能得到展示,全班同学都能看到对方的作品,有助于同伴间的交流和学习。例如选上一行或下一行,自己创作一组规律,请你向大家介绍你创作的规律。学生涂色后大屏幕展示全班作品,学生使用投票功能选出最好的三个,并说出规律,这样的反馈就是丰富而多元的。
3.多样反馈,形式丰
移动学习使生生交流更便捷,以前数学课堂练习中,学生只了解自己和个别同学的练习情况,现在使用了平板电脑,他们既能够看到自己的练习情况,也能看到他人的练习情况,并能够对他人的练习进行评价,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全景课堂”的“学习圈”类似于“朋友圈”,学生将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到学习圈,他们可以收到同伴和教师的点赞和评价,这既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认可,也是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的过程,同时他们能从同伴和教师的点评中不断进步,获得成就感。
四、 妙用交互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
利用移动技术进行教学能够进一步打破时空的局限,让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变得更顺畅。
1.教师指导更聚焦
移动技术进入课堂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更聚焦。以前教学中由于反馈不及时导致教师不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现在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并且通过手中的平板电脑进行反馈,方便快捷。同时,不同学生遇到的困难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后台的反馈,提供不同的习题库和反馈单,指导学生突破难点。
2.线上交流更便捷
移动技术能够打破时间的局限,拓展课程的宽度。课前学生能够在资源夹中学习教师提前上传的学习准备资料,这使学生盲目预习,通过教师提前上传的微课和导学单对自己的预习水平进行评估,没有达到预习要求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预习达到预习目标,或者有准备地进入课堂,提高学习效率;课后学生也能够重新进入课程任务,思考当天课程的内容,进行复习,直到突破重难点。
3.分层教学易实现
移动技术还能够轻松实现分层学习,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在闯关后打开不同的文件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阅读拓展资料,进行知识的提升;而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则可以返回学习任务,反复练习,直到学会为止,最大程度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光生.基于技术的探究式数学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3).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