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微互动: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整体效能

2020-09-26颜春泥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师生互动小学数学

颜春泥

摘  要:师生互动是实现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的重要途径。研究师生课堂互动,必须造访课堂、深入课堂,进行一种“田野式的微观研究”。“情境问题”能扩大师生互动的有效空间,“视觉听觉”能扩大师生互动的通道,“协商合作”是扩大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通过师生微互动,能够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效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师生互动;微观研究

所谓“互动”,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借助口头语言、文字、表情、动作等的交互影响过程”。基于“互动”的视角来研究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效能。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互动主要有三类:一是师生互动,二是生生互动,三是群体互动。其中,师生互动是实现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的重要途径。研究师生课堂互动,必须造访课堂、深入课堂,进行一种“田野式的微观研究”,进行一种在场的“现场研究”。只有这样,师生互动才会成为一种实质性的提升教学的主导性策略,成为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重要手段、方法。

一、情境—问题:扩大师生互动的有效空间

从最为一般的视角看,师生互动必须具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只有较大的自主性、自由性的空间,才能引发学生的互动需求,激发学生的互动欲望,让学生“想互动”。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是师生互动的前提条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主宰课堂,或者根据教学预设去“引诱”“拉拢”学生,与学生“套近乎”,那么本真意义上的互动就不会发生。互动就会失真,成为“虚假互动”“形式互动”。

毫无疑问,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既有学生的暗自忖度,也有互动地位的博弈,还有诸多额外内容的绑缚。为了促进师生互动的自然生成,促进师生互动的公平,让互动成为一种指引,教师有必要创设情境,研发、设计互动的轴问题,催动、拉动、带动师生的教与学互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情境是师生互动的土壤,问题是师生互动的起搏器,也是师生互动的动力引擎。只有浸淫于自由、平等、和谐的情境氛围之中,师生的真实互动才能成为一种可能。比如教学《年、月、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这部分内容,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性的情境:小明今年已经十二岁了,却只过了四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情境,一方面铆住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闰年”,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师生的多元互动。据此,有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及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来说明“闰年的来历”;有学生根据从网络上下载的资料,滔滔不绝地给其他同学讲述“恺撒大帝与闰年”的故事等。对于学生的讲解,笔者相机做出适当的补充,从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新的源泉不断涌现。当学生表达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的“讲”兴就更加浓厚了,所有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

“情境—问题”,让师生互动变得无拘无束。师生不仅进行着认知性互动,更进行着情意性互动。浸润于“情境—问题”场中,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启发者,更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学伴、助手。教师在互动中,不是去控制,而是去激活;不是去告诉,而是去引领。这样的过程,自然能彰显师生互动的乐趣,彰显师生互动的智慧。

二、视觉—听觉:扩大师生互动的有效通道

毋庸讳言,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是师生的感官充分舒展的过程。在师生互动中,学生不仅仅用耳朵听,更用眼睛看,用嘴巴表达,用手脑进行操作。因此,对师生互动的微观研究,也就离不开对师生互动感官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生互动学”就是师生的“感官心理学”“感官社会学”“感官现象学”。充分发掘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有效地扩大师生互动的绿色通道。

在诸多感官感知觉中,视觉与听觉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感知觉形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看”,更要引导学生张开耳朵,学会倾听。过去,许多教师关注学生外在的视听形式,比如双手放后面的正襟危坐,比如小脑瓜一动不动的呆木偶状等。所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学生形式上参与课堂学习,而事实上心早已游离于学习之外。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笔者提倡让师生互看,也就是说,在学生看的过程中,教师务必用眼神去回看学生,一方面是对学生看的反馈,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的看进行友情提醒。如此,学生就不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更用心看、用心听,用脑看、用脑听。具身认知,是学生感官学习的重要特质。比如教学《十几减9》(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这部分内容,师生互动就不仅仅是某一个感官感知觉的互动,而是必须充分发掘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如此,学生对“十几减9”的算理才能心领神会。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操作,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观看、观察操作过程。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将操作过程进行表达,引导学生倾听表达,这些都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内容。比如有学生从13根小棒中拿出一捆小棒(10根),从10根小棒中拿走9根,再将剩下的1根与3根合并起来,进而构建一种“破十法”的计算模型;有学生先从13根小棒中拿走3根,再从一捆小棒中拿走6根,从而建构了“平十法”的计算模型;还有学生用语言表达他是先想多少加9得13,然后直接报出答案的,由此建构了“算减想加法”的计算模型等。不同的方法,经由学生的操作、表达,呈现于师生互动的空间中,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绽放魅力。

师生互动是富有魅力的,这种魅力体现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认知上。只有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对之做出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擦出师生智慧的火花,也才能真正提升师生互动的效能。尤其是当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不应急于公布、告诉学生答案,而应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对学生旁敲侧击,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深度探究。

三、协商—合作:扩大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師生互动,有时会产生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是指“认知上的冲突”。一方面,这是由于师生存在的认知势能差所导致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师生的生命不同背景、不同认知习惯、不同认知风格等所导致的。对于师生互动中的冲突,教师无须回避,更不能打压学生、责罚学生,而应当将这种冲突看成是进一步深化师生互动的一种资源、一种契机、一种可能。有的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满堂灌,这是一种单向盲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满堂问,这是一种表面互动;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厢情愿地“拉郎配”,这是一种虚假互动……“协商—合作”,能有效地扩大师生互动的效能,通过“协商—合作”,能让学生消除冲突,达成共识。

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在师生互动中,有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可以推拉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斜边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因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可以用底乘斜边来表示。显然,这与教师的教学预设是相悖的,师生之间产生了认知冲突。面对这一基于认知差异的认知冲突,教师不可以将学生强行拉入预设轨道,而应当运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自悟自得,让学生自识其陋、自识其错。笔者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方格图”化解师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将师生互动引向深入。在协商和合作探究中,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推拉成长方形的过程中,面积在不断增大,而长方形推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面积在不断减小,因而不能用来类比推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据此,学生运用剪拼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比较中建构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数学教学中,当师生之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就应当及时抓住矛盾、抓住冲突,让学生在协商互动、合作互动中发现问题,发现转化的路径。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冲突,必要时对师生之间的认知冲突进行支援,助力学生的思考、探究。

师生互动是课堂师生对话、交往的积极形式。这种互动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点对点互动,也包括师生之间的点对面的互动。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研究互动策略,提升学生的互动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师生的不同前见呈现于同一个空间,通过彼此的研讨、协商,师生之间能够从视界分离走向视界融合,进而能够建构出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积极的互动,师生、生生之间能够形成意义分享、共享。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互动不仅仅是一种微观的交往策略,更是一种微观的交往品质,是师生的品德、修养的体现。

猜你喜欢

师生互动小学数学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