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血酮体监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临床应用
2020-09-26周贵林
周贵林
(云南省腾冲市人民医院,云南 腾冲)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经济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致使目前的生活以及饮食习惯出现巨变,据有关报告显示,糖尿病患者的患病几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表现,并且高居不下,是现在较为常见的内分泌功能失调疾病,此类疾病是表现为血糖超高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代谢疾病,并且此类疾病还容易诱发多种并发症状需要终身用药治疗,对于患者而言身心负荷都较为沉重。其中,酮症酸中毒作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在正常状态下人体所需的能量是经由血糖有效提供的,由于糖尿病的特殊性影响了脂肪功能加速,促使酮体大量生成,是健康状态下数十倍,并且由于酮体实质是酸性物质,因此可能诱发多种临床表现,例如多饮多尿、乏力、头痛以及嗜睡等,严重甚至可能诱发晕厥或是死亡等危急事态,是目前诱发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探寻有效、准确并且快速的检测方式是很必要的[1]。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30 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进行检测治疗研究,得到了较为科学有效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择选自2018 年1 月至2019年6 月于我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30 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严格遵循随机、双盲原则将 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15 例,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下发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并且符合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治疗前对于患者各项指标进行评测,P>0.05,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比较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具体参数详见表1 所示。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单独尿酮体检测:(1)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及配套试纸深入关注患者血糖、电解质以及各脏器功能指标;(2)检验方式采用亚硝基铁氰化钠试管或粉剂检查法,并且均使用(-)(+)(++)以及(+++)等半定量进行细化表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疗:①使用胰岛素融入生理盐水之中进行静脉滴注,当患者血糖控制在13.9 mmol/L左右时,应当立即暂停用药;②改用胰岛素静点融入5%葡萄糖之中进行静脉滴注,实时观察患者临床表现,进行滴注速度的调整;③直至患者进行检查后尿酮体(-)及观察到各项指标趋于正常后才能够停止消酮治疗;④滴注过程之中必须由护理人员在一旁陪同,如若患者出现任何表现必须立即停止用药,告知主治医师进行紧急处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进行快速血酮体监测:仪器选用常规血酮检测仪器,主要针对患者毛细管进行检测,并且保持2 h 检测1 次,并且检查出患者酮症酸中毒得到纠正后还应该继续检测3 d 左右,频率减少到12 h 检测1 次。然后在此基础上予以高效治疗:(1)本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之中应当定时进行快速血酮体监测,所得数据作为治疗过程的指导标准,根据具体结果进行用药的调整;(2)当患者血糖降低到13.9 mmol/L 左右时,胰岛素静点融入5% 葡萄糖之中进行静脉滴注;(3)当患者毛细血管β-OHB 降低到0.6 mmol/L 左右时,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可停止消酮治疗,可继续其他治疗。
1.3 效果判定
将所有患者检测数据进行归纳,然后在根据检测所得结果进行治疗的药物剂量需进行详细记录;其中快速血酮体监测的定性使用亚硝酸基铁氰化钠方式进行判定;而尿酮体检测使用电化学发光酶法进行有效测定;并且低血糖的判定标准为<2.8 mmonl/L;酮症酸中毒治愈标准为临床表现得到有效控制,动脉血气中pH 值≥7.35[2]。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n,±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n,±s)
组别 例数 男女比 年龄(岁) 病程(年) 糖化血红蛋白(%) 随机血糖(mmol/L) 动脉血气pH 值 尿酮对照组 15 7/8 35.45±3.51 6.54±1.56 11.18±0.82 25.65±1.23 7.23±0.15 +~+++观察组 15 8/7 36.02±3.42 6.39±1.63 11.03±0.91 25.39±1.32 7.12±0.13 ±~+++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建立相关数据库,计算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其中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其余比较使用Wilcoxon 符号进行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各项生化检验的纠正时长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指标的纠正时长[h, M(QR)]
起始时长确立为t0,对照组患者尿酮转阴时长QR 为33 h,而观察组患者尿酮转阴时长QR 为28 h,通过计算显示χ2=2.1212,P=0.00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进行治疗酮症酸中毒全过程之中对照组患者出现低血糖病症为6.67%(1/15),也少于观察组患者的出现率13.33%(2/15),并且最终所得χ2=10.5624,P=0.00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酸中毒纠正以及住院时长等方面也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控制、酸中毒纠正以及住院时长(±s)
表3 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控制、酸中毒纠正以及住院时长(±s)
组别 例数 血糖控制(h) 酸中毒纠正(h) 住院时长(d)对照组 25 8.32±2.49 7.69±2.68 7.93±2.31观察组 25 7.14±1.52 6.13±2.03 6.14±1.21 t 13.560 26.055 19.040 P 0.000 0.030 0.003
3 讨论
糖尿病出现后对于胰岛β 细胞是有明显的损伤的,最后会表现为此细胞功能完全丧失,糖尿病患者由于不能够有效将葡萄糖进行利用,因此脂肪的分解便会受到影响,量的增加在进入肝β 氧化后出现质变,导致酮体量增加,从而出现中毒表现。酮症酸中毒后会逐渐影响患者肾脏等内脏的功能衰竭,引起脑细胞死亡,严重直接诱发死亡。
通过大量数据显示毛细血管之中的β-OHB 值是直接影响患者病症的,也是治疗过程之中最为主要的治疗指标,传统尿酮的监测指标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最终结果的差异,例如:留尿因素和饮水量等。静脉血清β-OHB检测是目前最为准确的检测方式之一,但是由于操作复杂,对于仪器设备要求过高,相对普及程度略低,并且检测时间相对较长。尿酮体检测实质是利用碱性环境之中将尿液之中的乙酰、乙酸以及丙酮同亚硝基铁氰化钠之中进行反应,虽然同样能够快速得到检测结果,但此类检测方法并不能准确地诊断酮症酸中毒情况,并且难以根据酮症酸中毒表现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而快速血酮检测能够快速、准确地显示酮体的具体水平,并且此类检测方式对于床旁检测酮体水平具有现实意义,仅仅使用少量的样品便可以得到有效数据,直接省略了采样、送检以及待检等过程。在快速血酮检测的辅助之下及时同患者治疗进行纠正,使用更加科学的用药以及剂量[3]。
概而扩之,在临床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过程中使用快速血酮体检测是能够代替静脉血清β-OHB 检测的,两者检测之间的应用结果较为相似,但是快速血酮体检测能够更加快速、科学地得出结果,然后进行用药的调整,但是需要增加对于患者低血糖疾病的关注,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