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出者爱返

2020-09-25丘艳荣

师道(人文) 2020年9期
关键词:守时师范普通话

丘艳荣

毕业多年, 还是会常常想起读师范时的班主任钟老师。 前些日子, 我给钟老师发了几条信息, 感叹时光飞逝。 钟老师也颇多感慨,回复我说: “老师今年正式步入知命之年啦! 不再说什么 ‘且行且珍惜’, 而是 ‘且活且珍惜’ 了。 曾经豪迈地说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今日凌晨3 点突然醒来, 望着窗外凄淡的月亮, 心中浮现的诗句却是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转念一想,而今才是盛夏, 怎么有了秋愁的感觉呢? 或许这就是岁月吧……”

教数学的钟老师心里住着一个诗人, 这是我以前没有发现的。 他诗意的感叹也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时间都去哪了?

1995 年, 我们是一群十五六岁的少年, 我们的钟老师也刚刚大学毕业两年, 算来当年他也就二十四五岁。 我们是他带的第二届学生, 从一年级一直带到毕业。 三年时光, 师生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我们是上世纪90 年代的中师生。 虽然 “中师” 这个词现在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在当年,考上中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类学生上中师, 二类学生上高中。”我们中考那一年, 梅州师范公费生的录取分数线比我们县最好的高中足足高了四五十分, 全县中考生共一万人左右, 分配给我们县的公费生名额只有28 个。 可以说, 能考进梅州师范的基本上都是各个中学的尖子生。 学费低、 包分配、 国家补助伙食费, 读中师成为很多农村孩子跳出农门的一个重要途径。 考上师范是我们的骄傲, 也是我们的痛, 因为, 这意味着我们这辈子就几乎与大学无缘了。

当年, 钟老师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既得意又失意的群体。 我没有问过他当时能不能体察我们的这份心情, 但我深深记得, 当年, 他第一节课就给了我们一个 “下马威”。他很严肃地说: “不要以为你们考上梅师就端稳了一个铁饭碗, 如果是来梅师混日子的, 建议不要在我班上! 来我班上是要学真本事的。你们以后都是当老师的, 不学多点本事, 怎么当老师?” 麻辣、 果决、严厉, 这就是钟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 他振聋发聩的一番话, 其实也像一记警钟, 给过早直面命运的我们一次重击, 给有些迷茫的我们指明了方向。

开学第一课, 让我印象深刻。

中师学习强调的是 “一专多能”, 各个学科齐头并进, 无主副、大小之分, 读、 写、 听、 说、 算、书、 弹、 唱、 画、 舞十项基本功样样都学, 不能偏废。 每学期除了文化课考试, 还有各项基本功考核。运动会、 篮球联赛、 合唱比赛、 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应接不暇, 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 文学社、 吉他沙龙、 广播站、 书法、 绘画、 摄影、羽毛球、 排球篮球……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 也许是因为中师生活丰富多彩, 有些同学可能在发展兴趣爱好方面花的时间和心思比较多, 在功课上就有所松懈。 于是有个别同学就会在考试时动些小心思。

钟老师痛恨弄虚作假, 他说:“学习和做人一样, 来不得半点虚假。 如果谁敢弄虚作假, 我告诉你, 我的数学科你不用考, 我直接给你100 分。” 他正话反说, 掷地有声, 让个别心存侥幸的同学闻之色变, 让真心向学的同学拍手称快。

他在班会上用蒲松龄的自勉联激励我们: “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他潇洒地在黑板上 “刷刷刷” 地写下这副对联, 然后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 “在该努力的年龄你们不能选择安逸, 不能把眼光局限于跳出农门, 而应该有更大的志气、 更高的追求。 只有努力拼搏才能不负此生!”

他教导我们要守时, 他说守时是诚信的一个方面, 懂得守时才会惜时, 才能用时。 所以他对我们采取精细化管理, 并充分发挥班干部和宿舍舍长的作用, 培养我们的时间观念。 他在教导我们守时方面是非常严厉的, 同学们至今都还记得钟老师的 “金句”: “不要撞到我的枪口上。” ——很有 “大佬” 风格的一句话, 一想起来, 至今都还有一种汗涔涔的感觉。

正因为有这样一位 “铁腕” 班主任, 我们班的班风、 学风和考风都是特别好的。

别看钟老师严厉, 可处久了之后, 发现他很 “亲 民”。 他 说:“讲台上我是你们的老师, 讲台下我们就是朋友。” 老师是梅州兴宁人, 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 普通话里还有很浓的乡音, 我们称之为“兴普”, 也时常调侃他。 比如他把“国 旗” “国歌” 说成 “革 旗”“革歌”。 最经典的是这八个字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我们曾一遍遍学着说 “事不干己, 高高嘎起”,每次读到 “挂” 字的时候就伸长脖子, 提高声调 “嘎” 的一声, 学一次就嘻嘻哈哈笑一次。 钟老师并不介意, 他顺势要求我们: “老师的普通话确实说得不好, 所以你们一定要学好。 我规定, 不仅课堂上、课间要讲普通话, 晚修的每日演讲要用普通话, 回宿舍也要讲普通话。 这也是我们师范生需要练就的一项基本功。”

他跟我们班男生称兄道弟, 一起在球场上左突右防, 挥汗如雨。大家一起挤在他宿舍里看球赛, 为喜爱的球队呐喊助威。 那时, 电脑还是稀罕物, 我们学校没有电脑室, 电教老师主要教我们使用幻灯机和制作幻灯片。 钟老师很早就开始捣鼓电脑, 还带动了一批学生学起了打字和文字编辑, 课后常有学生围着他向他请教电脑问题。

他把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 自己的弟弟妹妹看待。 我与老师之间的二三事尤其令我难忘。

钟老师曾给我补过课。 那是师范第一年的寒假, 我腰椎动了一场大手术, 需要卧床休养, 医生说至少得请两个月的假。 钟老师问我需不需要办理休学, 下个学年再重念一年级。 我想了想, 不愿留级, 便答应老师在家认真自学。 可我有点偏科, 理科是我的弱项, 尽管没有偷懒, 数学还是学得糊里糊涂的。等到我可以下地行走回学校的时候, 离中段考试只有短短不到十天的时间了。 钟老师主动说: “我利用午休时间给你补课。” 于是, 每天午饭后, 我就到他那里补课。 我在二次函数、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幂函数等知识点织就的大网里绕来绕去, 迷迷糊糊, 似懂非懂。当钟老师关切地问我 “听懂了没有” 的时候, 我不知道自己是该点头还是摇头。 想到老师牺牲自己的午休时间来为我补课, 我却不够聪颖, 实在有点羞愧和焦急, 于是便在课后尽量多刷题。 多亏钟老师的耐心和细致, 我才不至于 “阵亡”,在中段考试中数学勉强考了个及格。 但因为文科科目成绩拔尖, 我总分竟考了全班第五。 这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钟老师没有特意表扬我, 但我看到了他赞许的目光。

钟老师也曾为我打抱不平。 师范二年级期末, 我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补考通知。 补考科目是历史, 这实在让我觉得意外。 那个学期的历史期末考试有点特别, 一张考卷就一道题——一道历史论述题。 虽然觉得老师出题有点随意,但因为我一向喜欢上历史课, 那道题也正好是我熟悉的范畴, 我感觉自己答得得心应手。 得知要补考实在是始料不及。 那位才华横溢的历史老师也是我喜欢的老师之一。 他博古通今, 只要一站上讲台, 就滔滔不绝, 引领我们乘风破浪。 他的每一节课都让我为之神往。 但他从来只管上课, 从不关注任何学生,课堂上不点名, 每次潇潇洒洒来上课, 下课后便扬长而去。 听说, 他还要马不停蹄地去别的学校 “走穴” 挣外快。 所以, 事后, 有知道内幕的同学说, 历史老师对于考核向来很随意, 考完后就按学校要求的比例随便抓几个来补考。 很不幸, 我就是他 “抓捕” 到的猎物。钟老师很为我鸣不平, 他说: “艳荣的历史科是绝对不应该上补考名单的。” 又安慰我说: “一位哲学家说过——历史不时表现为一团乌七八糟的偶然事件, 像急转的洪流一样。” 当时的我并不太懂老师的话。 十几岁的孩子, 还没有那么达观, 我那么崇拜的老师, 我那么用心去学习的科目, 却换来老师如此随意的对待。 我那颗好学而尊师的心灵在当时实在是受了一点伤。 然而许多年后, 我回忆起钟老师的话, 突然就笑了。

钟老师不止一次说过: “我是把艳荣当闺女的。” 事实上, 他把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当成孩子。 毕业后两年, 我的人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腰椎的第二次手术失败, 损伤了神经, 活蹦乱跳的我从此与拐杖相伴。 经历过迷茫和彷徨, 消极和脆弱, 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强面对。 我坚守讲台, 努力工作。 成家之后, 随着孩子的出生, 生命更加丰盈。 在教学和照顾家庭之余, 我选择用写作充实自己, 这几年也小有收获。 钟老师始终关注着我。 他看到我发表的文章, 会很亲切地给我发信息: “午觉醒来, 又看到艳荣的文章, 真的感到很自豪!” 儿子出生那年, 老师正好来我们蕉岭上课, 他特意抽了个空来看望我和孩子。 老师的厚爱让我极为感动。老师笑着说: “我是把你当闺女看的。” 这样的话从老师口中说出,那么自然, 那么亲切, 让我几欲落泪。 毕业这么多年, 我和钟老师见面的机会不多, 平时也只是偶尔联系。 但每个教师节, 我一定要给他打个电话或发个信息, 这于我, 近乎是一项神圣的仪式。

转眼间, 我做老师也已有二十几年。 这些年来, 我一直珍藏着学生时代每一位好老师留给我的无形财富, 也在努力效仿他们培育新苗。 钟老师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汉代贾谊的 《新书》 里说过“爱出者爱返”, 当老师, 便是能收获到这种幸福的人。 亲爱的钟老师, 现在的我正做着跟您一样的事情, 付出爱, 收获爱……

猜你喜欢

守时师范普通话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有一种尊重叫守时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守时的朱小美
“守时”既是公交之责更是治堵之痛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长沙第一师范附小学生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