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其解决

2020-09-24李志敏

文教资料 2020年10期
关键词:改进策略问题

李志敏

摘    要: 针对高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推进不力、方法不新、落得不实、效率不高、推进不畅、提升不快等问题,在新高考形势下,教师必须深研课标考纲,树立授课标尺,构建生态课堂,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生活、回归基础。从而推进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课堂教学    问题    改进策略

一、高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16年以来,笔者连续三年参加了全县高中学校课堂教学专项督导活动。通过观摩课堂教学、交流研讨、调查问卷,对全县高中课堂教学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分类梳理如下:

一是课改推动不力,认同不足。在学校管理层面,个别学校缺乏整体设计和长远规划,目标不明、方向不定、成效预期模糊的有之;被动应付、等待观望、浅尝辄止的有之。有的学校对确定的教学模式论证不足、推动不力、缺少坚持,还没有真正把教研课改作为发展学校、发展教师的有力抓手。学校优势学科普遍没有形成,学科成绩不稳定,且起伏较大,一些学科多年居同类校下游。学校教研教改氛围不浓,教育科研与教学脱节,引领性欠佳、指导性弱化。

二是教学目标虚化,落得不实。主要表现为:目标定位不明确、不准确、不全面;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两张皮”;教学重点形同虚设,缺乏突破重点的措施和手段;文科教学脱离文本,自由生发;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了单纯的基础知识训练课,整节课可以说是在引领学生做题、注音、写词、回答问题,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

三是学情定位失准,效率不高。对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矛盾处理不当;对学生定位不准确,起点偏高;教学内容太多,学生走马观花。平行班的授课差异较大,对后进生的关注引导不够。教学不能关注全体学生,没有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用同一评价定位全体学生,少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四是常规落实失范,推进不畅。课堂观察发现,一些高中学生的课前准备、桌面整理、握笔、书写、坐姿、动手动脑动口等基本行为习惯很不规范,各年级学生每日作息时间的规划和不同学科学习方法规律的总结提炼欠佳。课堂教学问题处理表面化,存在攻而不克的问题。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够,亲力亲为的少,朗诵教学模糊化、情势化、机械化。部分教师板书不规范,存在不板书解题过程或者步骤不全、过程不完整的现象;上课直奔主题,不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教学内容的推进缺乏顺畅的过渡;问题的设计生成不了新观点、新视角、新思维。不能做到精讲精练、归类讲评和变式训练。

五是教法使用不当,评价单一。传统教法和新课改结合不够,实验教学开展不力,重视结果轻视过程。英语课堂汉语化,缺少语言情境,在让学生在鲜活的语言情境中讨论、总结、归纳语法特点等方面做得不够。理科教师教学用语缺乏逻辑性、严密性、专业性。文科教师教学语言感染力与艺术张力不够,专业术语不够准确。学生评价上缺少指导性、鼓励性、艺术性,滥用表扬、评价單一、鼓励庸俗化、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现象较为普遍。多媒体应用、板书书写、课堂笔记、实验演示、练习册等互补的教学资源的统筹应用不当。教师对教材缺少智力性的整合处理,没有紧抓闪光性的课堂生成、没有紧抓精彩的个性化展示、没有深挖博大精深的拓展延伸、没有设置激昂热烈的思辨讨论,等等;教师对教材的加工整合不够,平铺直叙、按部就班地推进,使课堂失去了精彩纷呈的闪光和令人振奋的激动。一些学校的语文课学生课前展示有待规范,学生自主选取的展示内容与本节课关联不大,在选材范围、难度上存在“超纲”现象,展示耗时、低效,致使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很难当堂完成。

六是学法机械被动,提升不快。一校一策、一生一策、一科一策的教学策略有待真正落地。语文教学中双基教学不务实、不落实、不扎实;在数学方法归纳总结、数学思想的形成、数学思维培养上做得不够。习题课针对共性问题精讲、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开展变式训练落实不力,学生审题答题能力欠佳,规范答题能力训练有待加强。小组合作交流注重形式,缺乏本质。学生偏科现象严重,学校弱势学科明显,在一些乡村高中,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一直在30分到50分之间徘徊。高三物理平均成绩仅占该科满分值的40%—50%,给实施新高考带来了挑战。课堂上积极发言和主动展示的人数不多,被动接受和依赖思想严重,不点名不发言,不布置不学习。存在虚假学习、浅表学习的问题,一些学生虚假参与、虚假讨论、虚假思考、虚假实验,没有真正投入到有效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阅读和梳理总结的时间少,课堂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巩固练习、当堂检测虚化,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落实不力。

七是素质教育落得不实,衔接不畅。理化生实验方面,教师课件演示实验、说实验、画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比较常见。语文阅读方面,学生的阅读量小、阅读质量差、阅读品位低、阅读载体单一,导致作文水平差。英语教学没有突出语言学科这一特点,缺少具体的语言环境,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做得不够,各学段英语教学的过渡衔接不紧。在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中高中教学衔接方面比较被动,缺少对策。

八是作业管理缺乏创新,学生疲于应付。一些学校文科类的作业大多是识记性的,或者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回顾,对于拓展思维、能力训练的题目布置少,大搞低效耗时、机械重复性的训练、“题海战术”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教师对于后进生在课堂上的掌握接受情况、课后作业的独立完成情况、作业是否按时上交、批阅次数底数不清。部分学生对教学辅助资料中“基础梳理”、配套练习中“自主学习”等要求课前预习内容不愿做,课后习题也不想做,而教师也不闻不管。

九是教研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不足,教与学、教与研、教与培、教与考、学与用结合不紧,教研对教学质量的助推作用不够强劲,对课标和考纲的研究还需加强,部分新上岗教师对课标还是一知半解。有的教师由于对新课标内容不熟悉,又不善于整合教材,对教学重点的确定大多以教辅资料中的训练题为依据,这些做法势必会让教学变形走样。

十是特色创建乏力,成效不显。在大课间、学生社团、校本课程等特色创建方面乏力,不能充分彰显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成果不够丰富,展现形式不够多样,办学亮点不够鲜明,各类特色教育活动没有体现出持续性、长期性和弥漫性,学生在省、市、县各类活动中的获奖率还有待提高。

二、高中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一是加强课改领导,夯实质量基础。校长要加强课程改革的领导力,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教研管理、课改管理水平,健全评价体系,激发教师课改的内生动力。一要加强教学投入,强化信息设备更新维护,尤其是加强电子白板教室的维护,网络教室、网上阅卷系统、录课室的建设,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手工阅卷、分析中解放出来。二要加强校本教研、专业研修,全面落实“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课改思路,让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引导教师主动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实际中的问题,达到改进教学实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要真正树立起培育名师、打造名校,以名师造就名校、依靠教师发展学校的观念。三要严格落实课程方案,严格落实实验教学管理规程,切实加强理科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践创新及科学探究能力。思政课教学要发挥举旗定向作用,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职业教育要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赛教结合”理念,推进专业课教学、技能大赛协调发展。学校要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是深研课标考纲,树立授课标尺。要大力开展课标、考纲研修活动,要求全体教师尤其是新上岗教师潜心解读课程标准、考纲,树立起自我授课的“标尺”。只有心中有尺子,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才能把握住不同阶段课堂教学授课的尺度,才能深层次感悟文本、合理舍弃、突出重点、授出水平。要按照高考命题方向构建个人教学思路。教师要编写翔实的导学案,对照学习目标做好当堂检测,从每一份试卷、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做起,确保每一个学段学生学习不欠账。要注重各阶段融通与衔接,研究解决好接力棒交接问题,千方百计夯实“基础”,形成一体贯通性教学观,构建《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学科教材》一体贯通性备考复习格局,为各阶段教育健康发展,学生素质的可持续提高打牢基础。

三是构建课堂生态,回归教育本真。课改的主战场在课堂,保障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将课堂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把课堂教学改进作为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的核心任务。要更新课堂教学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学教融合、优化过程、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加快教与学的“双重革命”,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从而构建生态、优质、高效课堂。要改进课堂教学行为,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和教师的教为主导的转变。引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深度学习。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符合学科教学规律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方法,推广个性化教学方法。让教育回归人本,回归基础,回归生活。改变教育生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保护天性,张扬个性。

四是推进学科融合,培养创新意识。学校要通过提高教师素养的办法提高学科素养,用提高学科素养的办法内化学生素养。引导教师树立基于素养的管理观,从长期的外在管理走向内化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培养,通过管理观念的转变,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内驱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灵魂是创造力的发掘和培养,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转化为创造力。学校要开展课程创新实验,推进学科内、学科间的整合,关注跨学科综合学习,打破学科界限、融通各学科知识,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

五是提升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要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核心,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综合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核心素养。加强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夯实学生在各个学段的识记、阅读、计算、操作、表达等基础,引导学生走出“数学差—理科差”“阅读理解差—考不出高分”的怪圈。通过大量阅读,使学生感知丰厚的语言材料,增加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切实重视全学段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大力倡导分层分级组织全学段阅读等形式,让阅读成为共识、成为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综合學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2]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3/t20190318_373973.html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班化”教学中运用生本理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049。

猜你喜欢

改进策略问题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