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篇章语法看“说明语篇”复句运用的特点
2020-09-24李晋霞
刘 云 李晋霞
(1.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北京 100875)
“说明语篇”(Expository),是国外篇章语法研究所划分的一种语篇类型。与我国传统所说的“说明文”名称接近,但所指并不完全相同。
Longacre根据“事件时间序列(Contingent Temporal Succession)”、“施事导向(Agent Orientation)”这两个标准,将语篇分为四类:叙事语篇(Narrative)、操作语篇(Procedural)、行为语篇(Behavioral)、说明语篇(Expository)。说明语篇在上述指标上的赋值是:[-事件时间序列;-施事导向],即:说明语篇的主要特点是:语篇推进不具有时间性,也不需要叙事语篇那种“主角”①。
照上述定义,我国传统所说的说明文和议论文,均可归入“说明语篇”。同时,在上述Longacre的语篇分类方案中,“操作语篇”的赋值是:[+事件时间序列;-施事导向]。即:操作语篇的主要特点是:语篇推进具有时间性,但不需要叙事语篇那种“主角”。由陶红印的研究可知,操作语篇是诸如菜谱、美容产品说明书、电脑用户手册等指导用户完成某个具体任务的语篇类型②。不难看出,国外篇章语法研究中所说的“操作语篇”,在我国文章学、写作学等中,一般归入说明文,通常称为“实用性说明文”,具体而言则与以“产品使用说明书”为代表的实用性说明文在所指上比较一致。
国外的“说明语篇”与国内的“说明文”在所指范围上比较接近,但也不完全相同。二者的关系可大致图示为:
图1 国外“说明语篇”与国内“说明文”的所指关系
上图中,由“议论文”和“非实用性说明文”构成的椭圆,在所指范围上大致相当于国外的“说明语篇”,而由“实用性说明文”和“非实用性说明文”构成的椭圆,在所指范围上相当于国内的“说明文”,具体而言则与以“产品使用说明书”为代表的实用性说明文在所指上比较一致。
本文所考察的“说明语篇”,是国外“说明语篇”与国内“说明文”的交叉部分,即:非实用性说明文。非实用性说明文,具体包括“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前者以客观事物为说明对象,后者以抽象事理为说明对象③。
说明语篇的篇幅可长可短,内容的复杂度可高可低。从语法分析的可操作性出发,本文所考察的说明语篇,以初中水平为准,具体来自初中语文教材(少数来自小学高年级和高中语文教材)和相当于初中水平的说明文阅读书籍④。其中,事物说明文29篇,根据说明顺序的不同,又分为三类:
1)主要按空间顺序予以说明,有6篇⑤,以下称为“空间顺序事物说明文”;
2)主要按时间顺序予以说明,有4篇⑥,以下称为“时间顺序事物说明文”;
3)主要按客观事物自身的某种特定顺序予以说明,有19篇⑦,以下称为“特定顺序事物说明文”。如《娇嫩的金属——铯》以“铯的娇——铯的嫩——铯的神通”这种顺序予以说明,《五色煤》以“红煤——绿煤——蓝煤——白煤——金煤”这种顺序予以说明,等等。
事理说明文共25篇⑧。需略作说明的是,语篇的形式与功能可能发生错配。对于形式不是说明语篇,但功能确是“说明”的文章,本文暂不探讨。因此,语文教材中采用故事(如《琥珀》《绿色蝈蝈》)、对话(如《旅鼠之谜》)等形式写就的说明文,本文不予分析。
根据关系词语所出现的层次,形合复句可分两种:1)关系词语位于复句第一大层,可称为“首层形合复句”;2)关系词语不位于复句第一大层,可称为“非首层形合复句”。“首层形合复句”,关系词语决定着复句的逻辑类型;同时,与“非首层形合复句”相比,“首层形合复句”关系词语所表达的逻辑关系更受制于宏观语篇。因此,本文着重分析说明语篇的篇章结构、语篇类型对“首层形合复句”的影响,为便于称呼,“首层形合复句”简称“复句”。就研究路线而言,不事先划定复句关系词语的范围,而是以上述54篇说明文中所出现的复句为准,探讨说明语篇中复句运用的特点。复句关系词语连接句子成分、句子、句群、段落等情形,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复句与句群的区分,以标点为准。
一、说明语篇的篇章结构
说明语篇的结构可分为五部分:导引、点题、主体、总结、延伸。点题、主体、总结,是说明语篇的主干部分;导引、延伸,是说明语篇的枝叶部分。
“点题”是说明语篇明确指出说明对象的部分。“主体”继“点题”之后,是语篇按一定的说明顺序、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对说明对象予以说明的部分,在结构上不可或缺。“总结”位于“主体”之后,归纳全文,标志着主干部分的结束。
“导引”在“点题”之前,与“点题”不同的是:“点题”点明说明对象,而“导引”则不点明说明对象。“导引”仅是一个引子,为下文“点题”作铺垫。以《珊瑚岛》的前两段为例:
(1)我国古老的传说中,有许多关于海上仙岛的故事,据说那里到处是琼花玉树,瑶池璇宫,光彩夺目。
仙岛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波涛汹涌,茫无涯际的大海中,确实有些五彩缤纷,绚烂多彩的岛屿——珊瑚岛。(石工《珊瑚岛》)
例(1)中,第一段讲“仙岛”,第二段则由“仙岛”引出“珊瑚岛”,后者才是该文的说明对象。就篇章结构而言,第一段是“导引”,第二段是“点题”。也有的说明文,“导引”与“点题”呈现在一个自然段中。
“延伸”在“总结”之后,与“总结”不同的是:“总结”紧扣说明对象进行归纳,而“延伸”则往往在内容上脱离了说明对象。试比较:
(2)随着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珍奇的大熊猫常被国家作为礼物赠送给别的国家,表达我国人民的情谊。(艾湫《熊猫琐谈》)
(3)少年朋友们,你们想想,这么大的变化,多有意思啊!
我们不能光是伸长脖子,窥测自然界奇妙的变化,我们还要努力学习,掌握那些变化的规律,推动科学更快地前进,来创造幸福无穷的新世界。(李四光《看看我们的地球》)
《熊猫琐谈》一文的说明对象是“熊猫”,例(2)是该文最后一段,这一段在内容上虽不是对“熊猫”习性、特征等的阐释,但仍紧扣“熊猫”,是以“熊猫”作为国家友谊的象征结束语篇,因此是说明语篇的“总结”部分。再看例(3),《看看我们的地球》一文的说明对象是“地球”,例(3)是该文最后两段,这两段在内容上与说明对象“地球”无关,是对少年朋友的号召,因此是说明语篇的“延伸”部分。当然,“延伸”部分若篇幅短小,也常与“总结”呈现在一个自然段中。
说明语篇在篇章结构的组成方式上可有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点题+主体”和“点题+主体+总结”。就本调查而言,属于前者的说明文有18篇,约占样本总量的33.3%;属于后者的说明文有16篇,约占样本总量的29.6%。
“主体”是说明语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点题”和“总结”是说明语篇的常见组成部分,“导引”和“延伸”是说明语篇的可有组成部分。相较而言,“导引”在说明语篇中出现的可能性又大于“延伸”,就本调查而言,13篇说明文有“导引”,仅1篇说明文有“延伸”。
二、说明语篇的篇章结构与复句的使用
说明语篇的篇章结构对复句使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数量分布和类型分布两个方面。下面分别论述。
(一)篇章结构与复句的数量分布
篇章结构对复句的数量分布有明显影响。54篇说明文中复句共计467例,其中,“主体”中复句最多,有409例,约占87.6%;“导引与点题”、“总结与延伸”中复句明显较少:“导引与点题”中复句共43例,约占9.2%;“总结与延伸”中复句共15例,约占3.2%。
复句主要分布于说明语篇“主体”,既与篇幅有关,同时更是“主体”解说事物、剖析事理的需要,体现了篇章结构对复句数量分布的制约。
(二)篇章结构与复句的类型分布
本调查中,“总结与延伸”中复句共15例,分别是:递进4例、转折3例、假设3例、并列3例、目的1例、连贯1例。鉴于“总结与延伸”中复句总量过少、各类之间差距很小,这里暂不讨论。下面主要分析“导引与点题”、“主体”中的复句类型。
1.“导引与点题”中的复句类型
“导引与点题”中复句共43例,其中:转折13例、因果9例、并列7例、连贯4例、假设3例、递进3例、条件2例、解说1例、目的1例。可见,转折复句在“导引与点题”中相对最多,约占30.2%。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转折复句所包含的逆转关系有助于表现事物或事理的不寻常之处,从而为下文阐释事物或事理作准备。如:
(4)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朱泳燚《看云识天气》)
例(4)转折复句表现的不寻常之处是“云彩的骤然变化”,为下文阐释“云与天气的关系”作了铺垫。
2.“主体”中的复句类型
“主体”中复句共409例,其中:因果94例,转折86例,假设56例,并列54例,连贯39例,递进34例,条件24例,目的16例,解说5例,选择1例。可见,因果、转折在“主体”中更多见,二者比例非常接近:因果约占23%,转折约占21%。
因果复句可分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语篇“主体”中的因果复句主要是说明因果。本调查“主体”所出现的94例因果复句中,说明因果93例,推论因果仅1例,分别如:
(5)由于受到视野和视敏度的限制,在高空飞行的飞行员单凭肉眼很难发现和识别地面目标。(王谷岩《眼睛与仿生学》)
(6)既然早晚的太阳较远,照理应该小一点,至少也得要与中午的太阳差不多相等,为什么看起来反而会大了呢?(艾思奇《孔子也莫明其妙的事》)
说明因果陈述的是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推论因果陈述的是主观推断的因果关系。说明语篇具有明显的知识性,是客观性彰显的语篇类型。显然,说明因果更适合于说明语篇。
根据表达顺序的不同,说明因果又可分“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在“主体”的93例“说明因果”复句中,先果后因9例,其余均为先因后果。可见,先因后果的说明因果复句,是说明语篇“主体”中因果复句的优势表现形式。
转折复句分一般转折和让步转折。一般转折即主句出现转折关系词语,让步转折则要求偏句出现让步关系词语。根据偏句让步关系词语的不同,让步转折又分两类:1)实让转折,偏句关系词语以“虽然”为代表;2)虚让转折,偏句关系词语以“即使”为代表。本调查“主体”中的转折复句共86例,其中一般转折62例,约占72.1%;实让转折14例,约占16.3%;虚让转折10例,约占11.6%。可见,说明语篇“主体”中的转折复句多为“一般转折”。
说明语篇“主体”中,表示一般转折的转折复句相对较多,主要是因为“对比说明”这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就事论事往往不能说得透彻,加以对比则可收清楚明白之效。如:
(7)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8)这种连续流仍然十分粘稠,但呼啸吼震,来势更加迅猛,流速高达12到15米每秒,流量增至500到800立方米每秒。(李椷、张卫国《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9)金刚钻具有这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性能,但组成它的,却是地球上最普通的物质——碳。(吴麓《不可思议的金刚钻》)
(10)例如用手指按图钉,图钉面和图钉尖上所受的力是一样大的,但是,图钉尖刺入了木板,图钉帽却没有伤害你软软的大拇指!(郭治《救命的一句话》)
以上四例分别出自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特点顺序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例(7)通过对比“后三宫”与“前三殿”在“布局”和“气氛”、“彩画”上的异同,展现了“后三宫”的建筑特点。例(8)通过对比“连续流”的“十分粘稠”与“来势迅猛”,说明了“连续流”的特征。例(9)通过对比“金刚钻”的“不可思议的性能”与“组成成分的普通”,突出了“金刚钻”的奇异。例(10)则将“相同受力”与“不同效果”作对比,阐明了“压力因受力面积不同而效果不同”的道理。
三、说明语篇的语篇类型与复句的使用
上文将说明语篇分为四类:空间顺序事物说明文、时间顺序事物说明文、特定顺序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笔者分别统计了样本中上述四类说明文所含复句的类型与数量,并按数量由多到少得出如下四个排序⑨:
1)空间顺序事物说明文中,复句由多到少可排序为:
连贯(26.9%)>转折(23.1%)>并列(19.2%)>因果(11.5%)
2)时间顺序事物说明文中,复句由多到少可排序为:
因果(30.8%)>连贯(20.5%)>递进(17.9%)>转折(15.4%)>并列(12.8%)
3)特定顺序事物说明文中,复句由多到少可排序为:
转折(25.5%)>因果(20.3%)>假设(13.7%)>并列(11.1%)
4)事理说明文中,复句由多到少可排序为:
因果(22.9%)>转折(20.5%)>假设(16.5%)>并列(14.9%)
由上面四个排序,可看出说明语篇在复句运用上的三个特点:
第一,说明语篇的语篇类型对其优势复句类型有明显影响。
空间顺序事物说明文中,连贯复句数量最多;时间顺序事物说明文中,因果复句数量最多;特定顺序事物说明文中,转折复句数量最多;事理说明文中,也是因果复句数量最多。上述优势复句类型具有明显的语篇动因。
空间顺序事物说明文,样本中主要是对建筑物的说明,如《故宫博物院》《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作者要全面介绍建筑物的空间布局,需不断进行空间转换,而在表达空间转换时常常用到表示空间位移的连贯复句,从而使空间顺序事物说明文中连贯复句相对最多,如:
(11)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午门的前面。(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时间顺序事物说明文,时间的变化孕育着事物的改变,而这种改变通常有其内在原因。因此,作者在阐释这种改变时往往用到因果复句,从而使时间顺序事物说明文中因果复句相对最多。如:
(12)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崔金泰、宋广礼《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特定顺序事物说明文中转折复句最多,主要是因为其在说明事物时更多用到“对比说明”的说明方法,如:
(13)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14)大熊猫的视觉和听觉都比较差,但它们却是爬树能手。(艾湫《熊猫琐谈》)
(15)这些古老的花粉,虽然生命力没有了,但形状还没有变。(文侣《花粉》)
例(13)通过对比“缯的滑润”与“荔枝壳的粗糙”,突出了“荔枝”的外貌特征。例(14)通过对比大熊猫的视觉、听觉与爬树能力,更好说明了“大熊猫”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例(15)是一个让步转折,通过对比“生命力的丧失”与“形状的不变”,呈现了“古老花粉”的特点。
事理说明文,重在阐明抽象道理,解释内在因果关系,因果复句自然最多。如:
(16)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周而复《死海不死》)
第二,说明语篇的语篇类型对复句的差异化使用有明显影响。
说明语篇类型不同,其常见复句也存在一定差异。以假设复句为例,在特定顺序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中,假设复句数量较多,这一点由上述排序可以看出;但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物说明文中,假设复句数量较少,未见于上述排序。这一点不难解释。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通常已经存在,如《故宫博物院》《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在具体说明时,这些说明语篇以陈述客观事实为主,因此较少用到假设复句。而特定顺序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则有所不同,在这两类说明文中,借助假设情形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情况相对常见,如:
(17)如果想了解一下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情况,可以读一读《西方名著提要》。(陈宏天《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18)如果土壤中的氮元素不够,植物的茎秆就会变得矮小微弱。(高士其《庄稼的朋友和敌人》)
例(17)出自特定顺序事物说明文,例(18)出自事理说明文。前者通过假设阐明事物,后者通过假设剖析事理。
再看连贯复句。在空间顺序事物说明文中,连贯复句起到了“移步换景”、“转换空间”的作用,因此数量最多。但在其他几类说明文中,连贯复句只在时间顺序事物说明文中出现较多(位居第二),在特定顺序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中,连贯复句较少出现(上述排序中未见)。而这种不同,也主要受制于语篇类型。
在时间顺序事物说明文中,说明对象通常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在说明这种改变时会用到表示时间连贯的连贯复句,如:
(19)东汉有个叫蔡伦的,改进了西汉时候的造纸技术,于是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崔金泰、宋广礼《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0)巨大的猛烈多变的泥石流,一直持续了5个多小时,然后才减缓了势头,从粘稠的阵性流逐渐转为稀性的阵性流,又从稀性的阵性流转为稀性的连续流。(李椷、张卫国《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连贯复句有三类:空间连贯、时间连贯、事理连贯。空间连贯、时间连贯分别满足空间顺序事物说明文、时间顺序事物说明文的表达需要,因此在这两类说明文中,连贯复句相对较多。但在特定顺序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中,空间连贯和时间连贯较少派上用场,事理连贯表达事理上的先后顺序,按说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特定顺序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的表达需要,但实际上,事理连贯在这两类说明文中使用并不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表达事理连贯的关系词语相对较少。通常所举的连贯复句的关系词语如:就、便、再、又、于是、然后、随后、后来、接着、跟着、“首先(起先)……然后(后来)……”等,多用于空间连贯和时间连贯。在本调查中,用于事理连贯的关系词语主要是“从而”,如:
(2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其次,因果复句更符合特定顺序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表达需要。
事理连贯与因果复句在表达功能上有重合,不过,事理连贯侧重事理的“先后”关系,而因果复句突出事理的“因果”关系。说明语篇旨在解说事物、剖析事理,因此,明确表达事物或事理内在因果关系的需求更突出,从而压缩了事理连贯的使用空间。
简言之,关系词语的有限、受因果复句的压制,使得事理连贯在特定顺序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中的使用受到了限制。总之,无论事理连贯还是空间连贯、时间连贯,因为它们不能很好地满足特定顺序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表达需要,致使连贯复句在这两类说明语篇中数量较少。
第三,因果、转折、并列是事物说明文与事理说明文所共有的常见复句类型。
对比上面四个排序,可以看出,因果、转折、并列是其共有的复句类型。即:这三类复句在不同类型的说明语篇中均相对常见。
前文已述,因果复句常见于说明语篇,是由说明语篇“解说事物、剖析事理”的功能需求所决定。转折复句、并列复句也常见于说明语篇,主要是由说明语篇“作比较”的常见说明方法所决定的。只不过,转折复句是从“对立”、“相反”的角度作比较,并列复句是从“类比”、“趋同”的角度作比较。转折复句用例见前文例(7)-(10),下面是并列复句用例:
(22)它的面积有七千平方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设计的精巧也是罕见的。(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23)不过间隔长的阵流,流速快,流量大,龙头也比较高。(李椷、张卫国《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24)最小的花粉,直径只有四至五微米,最大的花粉也只不过一百五十至二百微米。(文侣《花粉》)
(25)有了铜,也可以使植物不会生病;铜元素又是细胞内氧化过程的催化剂。(高士其《庄稼的朋友和敌人》)
以上四例分别出自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特定顺序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例(22)将“人民大会堂”的“面积大”与“设计精巧”相并列,展现了“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风格。例(23)将“阵流”的“流速快、流量大”与“龙头高”相并列,说明了“阵流”的特征。例(24)将“最小的花粉”与“最大的花粉”相并列,突出了“花粉”的“形体微小”。例(25)将“铜元素”的“防病”与“催化作用”相并列,解释了“铜为什么是庄稼的朋友”。上述四例,均是运用并列复句,从“类比”、“趋同”的角度对事物或事理加以解说的。
结语
本文从篇章语法出发,考察说明语篇的篇章结构、语篇类型对复句使用的影响。
说明语篇就结构而言可分五部分:导引、点题、主体、总结、延伸。语篇结构对复句使用的影响表现在“数量分布”和“类型分布”两个方面。“数量分布”主要表现在:“主体”中的复句数量显著大于其他部分。“类型分布”主要表现在:“导引与点题”因介引说明对象的需要而转折复句相对最多;“主体”则因解说事物、剖析事理的需要而因果与转折复句相对最多。
语篇类型对复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语篇类型对其优势复句类型有明显影响。空间顺序事物说明文中,连贯复句最多;时间顺序事物说明文中,因果复句最多;特定顺序事物说明文中,转折复句最多;事理说明文中,也是因果复句最多。
第二,语篇类型对复句的差异化使用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假设和连贯复句上。假设复句在特定顺序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中,数量较多,而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物说明文中,数量较少。连贯复句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物说明文中,数量较多,而在特定顺序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中,数量较少。
第三,因果、转折、并列是事物说明文与事理说明文所共有的常见复句类型。
上述说明语篇中复句在使用上的差异与共性,均有明显的语篇动因。
注释
①Robert E. Longacre,TheGrammarofDiscourse, New York:Plenum,1996,pp.10-11.
②陶红印:《操作语体中动词论元结构的实现及语用原则》,《中国语文》2007年第1期。
③张寿康:《说明文略说》,《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1期;戴国祥:《说明文写作知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20页;徐秋英、霍焕民:《说明文写作技巧》,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第17-19页。
④这些书籍有肖海峰:《说明文选读》,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朱荫柱:《千字说明文选读》,郑州:海燕出版社,1986年;时雁行、赵育民:《怎样阅读说明文》,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6年;张寿康、田增科:《说明文选读》,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王序良:《说明文写法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任悟:《说明文精选精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⑤如:《民族文化宫》《凡尔赛宫》《故宫博物院》《巍巍中山陵》《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⑥如:《一次大型的泥石流》《说“笔”》《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邮票的起源》。
⑦如:《中国石拱桥》《说“屏”》《南州六月荔枝丹》《春蚕到死丝方尽》《蜘蛛》《珊瑚岛》《奇特的激光》等。
⑧如:《眼睛为什么会近视》《果树的“大年”和“小年”》《猫从高处掉下来为什么不会摔死》《水的浮力》等。
⑨用量低于10%的复句类型不进入排序。括号内数据表示某类复句在某类说明文所有复句中的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