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Meta分析
2020-09-23陈法江郑楚萍龚韩湘
陈法江,郑楚萍,龚韩湘
(1.广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广东 广州 511436;2.广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36;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 广州 51143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9年2月28日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大学生是最重要的网络使用者之一[1]。同时,我国也存在着数量惊人的网络成瘾大学生,这种病态的网络使用行为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人格等都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危害[2]。作为一种互联网心理疾病,“网络成瘾”是国内学者普遍使用的词条,国外则称为网络沉迷(Cyber Addition)[3]、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4]、网络成瘾失序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5]等。Jerald 和Block将网络成瘾定义为:因过度使用网络,而对其产生心理依赖的一种行动控制失序行为,并伴随和上网有关的耐受性、戒断性、强迫性行为以及与生活相关的负面影响[6]。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2009-2015年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特点,探讨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及改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指标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通过ScienceDirect、PubMed Central、Springer、EBSCO-ASC+BSC、WanFang Data、CNKI、VIP数据库,检索2009-2015年有关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大学生和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网络沉迷两大部分;相应的英文检索词为“China/Chinese”“Internet Addiction/ Cyber Addition/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College student/university student”[7]。
1.2 评价指标体系
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为大学生群体,研究类型为无对照的观察性研究;(2)抽样方式为随机抽样;(3)研究内容涉及有关网络成瘾的样本量,分组及基线情况。
排除标准:(1)非大学生群体的文献;(2)样本量过小的文献;(3)没有使用量表或者量表评定标准不准确的文献;(4)结果模糊、信息不完整、无法获取所需数据的文献。
1.3 研究方法
定性资料的分析采用描述法,根据要求对收录文献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定量资料采用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首先,采用χ2检验对纳入研究的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用I2评估异质性大小并赋予检验水准(α=0.05),如果纳入的研究数据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1,I2>50%),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并绘制漏斗图;若各研究间为统计学同质性(P≥0.1,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8-9]。其次,对可能导致异质性的因素进行亚组分析,本研究主要以区域、性别、户籍和年级进行亚组分析,检验水准为0.05。其中,区域划分是按照1997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设定的东、中、西部来划分。
2 分析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次筛查共获得3331篇2009-2015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文献;删除重复1 131篇,余下文献2 200篇;阅读文献题目及摘要后删除工作总结及建议、文摘、综述类文献750篇,余下1 450篇;阅读全文并删除数据不全、无可靠量表、非随机抽样类文献1 260篇,余下190篇;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最终纳入文献共21篇,总样本量为40 582名大学生。
2.2 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纳入研究的文献共21篇[10-30],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2.3 Meta分析结果
2.3.1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
对纳入研究的21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各研究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I2=95.0%,P<0.01),故本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11.76%[95%CI(10.32%,13.27%,P<0.01)],见图1。
2.3.2亚组分析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不同区域、性别、户籍、年级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异质性(I2值均>50%,P<0.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东部地区(12.14%)及西部地区(13.63%)高于中部地区(11.07%),男性(15.57%)高于女性(8.31%),城市(15.85%)高于农村(11.91%),大二(12.40%)、大三(12.21%)、大四(13.02%)高于大一(9.52%)。
表1 2009-2015年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入选文献基本情况
图1 2009-2015年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森林图
表2 2009-2015年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亚组分析
表3显示,经卡方检验,我国不同区域、性别、户籍及年级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率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东部地区及西部地区均显著高于中部地区(χ2=21.22,P<0.01),男生显著高于女生(χ2=423.51,P<0.01),城市户籍显著高于农村户籍(χ2=106.60,P<0.01),大二、大三、大四组均显著高于大一组(χ2=46.36,P<0.01)。
2.3.3分组比较
表3 2009-2015年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率分组比较
2.4 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
用纳入研究的21篇文献提取的资料绘制离散趋势图,显示各数据线性拟合较好,表明本研究发表偏倚较小;但离散趋势图亦显示有个别研究偏离了散点图可信区间,故本研究采用Begg’s test结果进行发表偏倚检验,研究结果(Z=1.21,P=0.23>0.05)表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见图2。
504030201002040600InverseofstandarderrorStandardisedtreatmenteffect(z-score)
3 讨论
本研究共纳入2009-2015年发表的21篇文献,包括40582名大学生。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1.76%,与国外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9.8%-13.0%基本一致[31-32]。
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大学生网络成瘾率高于中部地区,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人们生活水平高,生活条件优越,互联网发达;而相较于中部地区的稳步发展,自2000年国家出台大量扶持政策后,西部地区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增长,生产总值、收入水平也大幅提升,尤其是在201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地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大学生作为获取新事物的主要群体,他们使用网络的频率比其他群体高,故也最容易沉迷网络。
城市户籍大学生网络成瘾率高于农村户籍,其主要原因是:城市户籍大学生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优异,有条件购买电脑或到网吧上网,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生活费用相对比较紧张,没有多余的资金维持上网等费用。
男性大学生网络成瘾率高于女性大学生,这可能与两性心理差异有关。男性大学生对计算机兴趣较大,扮演的社会角色与计算机接触较多,而且自控能力较差,喜欢刺激和挑战性的运动,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的时候不愿对同伴、家长和老师倾诉,而会选择在网上寻求支持,从而导致网络成瘾。相对而言,女性大学生比较顺从,依赖性较强,善于与别人交流感情,自控能力强,更多地向现实中的朋友寻求帮助。
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网络成瘾率高于大一新生,可能是大一新生刚刚经历艰辛的高中学习生涯,学习兴趣还较为浓厚,而且电脑拥有率较低。相对而言,高年级学生已经度过了大学适应期,新鲜感渐失,他们开始适应大学的开放式生活,有更多独立自主权,能够自由支配课余时间;由于长时间远离家乡和亲人,他们会觉得孤独、空虚和压抑,需要寻求暂时的心理安慰;同时,与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相比,网络上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容易将他们包装成自己梦想的形象,所以也容易沉迷其中。
网络成瘾是一种消极的生活应对方式,是自身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会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应当坚持预防为主,及早干预,采取综合性措施引导大学生科学使用网络。(1)家庭成员要加强情感沟通与交流,生活上要相互支持、理解和帮助,以减轻大学生在外的孤独和空虚感;(2)学校在入校伊始应更多地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并让大学生能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并为之努力;根据大学生个性特征建立心理辅导长效机制,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3)政府应建立健全网络法规及监管制度,在21世纪“互联网+”时代,要加大力度整顿网络色情、暴力等行为,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4 展望
本研究对纳入的21篇文献资料的数据进行整理,并使用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最终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虽然纳入研究的样本数不是很大,但纳入文献中的个例均是经过量表筛查且保证数据资料均为调查取得。对纳入文献进行发表偏倚风险和敏感性分析,确保了文献的质量,因此本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本研究暂时无法获取未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只纳入了已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且文献检索过程中可能存在未能检索到的灰色文献,因此不能排除潜在的发表偏倚;(2)全国34个省份中,检索数据符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只有12个省份的数据,而且西部地区的研究数据较少,因此纳入时可能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偏倚;(3)纳入研究的文献对网络成瘾的评判标准不一,可能导致结果偏倚;(4)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调查范围大多限于市或县,未开展全省大范围的调查,有些调查结果可能受地区特征影响,较难代表全省或区域的整体患病水平。
未来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完善:(1)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重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情况,积极展开调查并进行干预研究,分析其网络成瘾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各地区政府和学校开展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2)扩大研究区域和数据样本量,提高样本代表性。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普遍存在,家庭、团体和学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重视,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积极开展各种宣教活动,培养学生健康上网的习惯,以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