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昌江县王下乡考古记

2020-09-23李超荣

化石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石器史前黎族

李超荣

走进神秘的王下乡

2006年5月22日我走进了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开始了我在海南史前考古的工作。为了配合昌化江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工程,根据文物的保护要求,由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组成考古队,对七叉镇信冲洞化石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材料。2007年12月13日考古团队走进了神秘的王下乡,从考察皇帝洞开始了我们的史前考古工作,首先在王下乡皇帝洞旁边发现了一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采集到零星破碎的动物化石。我们见证了王下乡十多年的变迁,看到了乡里建设的巨大变化和黎族人民的幸福感。十多年来考古团队在该乡考察、发掘和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

昌江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的西部。王下乡地处昌江黎族自治县南部,是一个纯黎族的少数民族乡。王下乡素有海南的香格里拉和海南小西藏之称。这里风景如画,文化厚重。美景有原始的热带雨林、秀丽的南绕河、诗画般的十里画廊、山间小盆地中的田园风光、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溶洞皇帝洞和地下宫,等等。资源丰富多样,有世界珍稀濒危保护动物黑冠长臂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和孔雀翎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黄花梨和见血封喉等,是闻名遐迩的“花梨木之乡”。丰富多彩的黎族文化,包括有船型屋、黎陶、黎锦、树皮衣、黎歌、黎舞,等等。远古人类文化有钱铁洞旧石器遗址、皇帝洞新石器遗址和石刀洞新石器遗址,等等。王下乡有许多故事:黎族人生产生活的故事、中外专家学者调查民族学的故事(德国史图博教授等)、考古学家调查和发掘的故事、教育移民故事、修路人的故事和黎族村民致富的故事,等等。我给大家讲考古工作者在王下乡史前考古调查研究和民族学的调查的故事。

山间小盆地中的王下乡洪水新村

考古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

至目前为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昌江县博物馆组成的史前考古队在王下乡发现1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1处钱铁洞旧石器时代遗址、1处石刀洞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1984年昌江县博物馆文物工作者发现的皇帝洞新石器时代遗址1处。

2009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博物馆组成野外考古队在王下乡进行了史前考古调查工作,对1998年12月昌江县的文物考古人员发现的钱铁洞进行考察。当时调查人员采集到一些螺壳和碎骨头等标本,确定钱铁洞为化石遗址,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笔者首先在洞内发现了石器,考古队采集了一些石制品、动物化石碎片和一些烧骨。洞穴内分上下洞,考古人员在下洞发现有石核和石片,还发现一件加工精致的砍砸器。根据洞穴内出土的动物化石碎片和石制品的特征,初步确定该洞穴遗址的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万多年,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

2012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博物馆组成的野外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2012年12月又在遗址采集石制品41件和一些其它文化遗物。2012年3月20日CCTV新闻直播间报道了《海南发现古人类洞穴遗址》。2019年3月考古队又在遗址进行了勘探和采样工作。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光释光测年,初步测定遗址绝对年代距今5.5-6.5万年前。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钱铁洞旧石器遗址是海南最古老的人类居住的洞穴遗址,对研究海南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为研究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材料。2009年5月8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钱铁洞旧石器时代遗址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下乡皇帝洞新石器时代遗址

为了深入研究昌化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助推昌江王下乡“两山”理论实践基地的建设,推动王下乡美丽乡村的旅游,2019年3月中科院考古队在王下乡进行了史前考古调查。我们在钱铁村的石刀洞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了一些文化遗物,其中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穿孔器和石砧等,根据文化遗物的特征,初步确定遗址的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距今6000多年。这说明在钱铁村从6万多年的钱铁洞遗址到6000多年前的石刀洞遗址古人类都在钱铁村生活。新的考古发现再次证明昌化江是海南的母亲河之一。石刀洞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海南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为昌江新的博物馆增加了一批新的展品。

皇帝洞是昌江黎族自治县旅游景点,位于王下乡牙泊村五勒岭下。洞外群山环绕,重峦叠嶂。洞厅内的石钟乳千奇百怪妙趣横生,犹如仙境。1984年海南的文物工作者在洞内发现了文化遗物,采集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磨制石斧和陶片等,经碳十四测定,其年代距今为6540年,属于新石器遗址。自从2009年以来,考古队在洞内考察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其中有石锤、砍砸器和刮削器,等等。1989年11月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皇帝洞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昌江黎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昌江王下乡钱铁村石刀洞新石器遗址石制品

收集民族考古学资料

民族考古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和研究方法。它主要通过现代民族志与考古学材料进行类比,再现古代人类社会文化面貌。

在研究海南的史前文化中,我们要通过与民族考古学的资料对比研究,复原海南岛古人类的生活,来宣传海南的本土文化——黎族文化。

为了深入研究昌江县的史前文化和黎族文化的渊源关系,考古队在昌江县七叉镇和王下乡进行史前考古的调查和考古发掘时,同时收集民族考古学的资料。作者也参加一些会议和实地考察收集资料。2019年作者专门到海南省博物馆参观展览来收集资料。

2007年12月17日昌江县博物馆的黄兆雪、方小玲和陈爱珠到七叉镇的机构村黎民符亚劳家,调查树皮衣和黎锦的制作,我也参与了调查工作,了解了树皮衣和黎锦的制作过程,试穿了树皮衣的衣裙,并拍了一些照片作为资料。

黎族树皮衣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由树皮制成的服饰,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被誉为“服装活化石”。在昌江县乌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有制作树皮衣的工具——石拍。石拍是制作树皮布的器具之一,也是树皮布文化的标志。树皮衣的制作有一套工序,包括扒树皮、修整、将树皮放在水中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成片状和缝制。然后人们利用加工好的树皮布剪裁缝制帽子、被子、枕头、上衣和裙子等生活用品。海南黎族树皮衣主要分布在琼中、保亭、陵水、乐东、昌江、白沙等地。

2014年2月重走史图博之路考察团部分成员在洪水村的合影

1931年和193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史图博(H.Stuebel)先后两次到海南岛作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作为两次实地考察的成果,他撰写了《海南岛民族志》。这部著作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研究海南岛黎族的经典之作。为了开发海南的本土文化,振兴海南中西部旅游,把国际旅游岛建设推向深入,2014年2月21日~2月23日,海南大学图书馆、海口南洋骑楼老街文化研究会、海南在线、中元设计机构、中德职业教育研究院和海口市中国旅行社主办了“重走史图博之路”活动。来自国内的学者和数十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共3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作者应主办方的邀请也参加了此次“重走史图博之路”的活动。考察团途径海南儋州、昌江、白沙和琼中等地,沿途探访当地黎族人曾经居住的船型茅草屋、使用的生活工具,曾经的生活方式、习俗以及改造后的黎族新村。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船型屋也被称为活化石。黎族是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过去,黎族群众家家户户都住茅草屋,因其外形像倒扣的船篷而又被称为船型屋。黎族船型屋是海南黎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船型屋是用藤条、树枝、木棍扎制屋架,茅草覆顶而成。它的建造没有用一钉一锤,完全利用大自然的草木和依靠人工的力量,这充分反映了黎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作者拍摄了许多反映黎族文化的照片作为资料保存。

2019年1月作者三次走进海南省博物馆,参观由海南省博物馆等单位举办的《灯下故人——一个德国人与海南岛的故事》展览,深入了解黎族文化。黎族的服饰和编织的竹藤制品,也具有特色,反映出黎族人技艺之精湛。

从展览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为昌江黎族自治县新博物馆和中国第一黎乡——王下乡博物馆的建设,复原昌江远古人类的生活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猜你喜欢

新石器史前黎族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鹰形陶鼎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新石器时代割体葬研究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史前人,都画啥?
最大的史前海蝎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