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公共考古及古生物科普活动的早期开拓者
——杨正纯(上)

2020-09-23陈宏光

化石 2020年3期
关键词:古生物昆明考古

陈宏光

我国虽然20世纪30年代,就有考古学家开始了公共考古意义上的启蒙探索实践,到50年代初,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考古学大众化”的主张,但未引起业内足够重视。而最近几年来,西方在20世纪60、70年代孕育而发展起来的公众考古学理念传入我国,才引起国人广泛重视。在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倡导下,公众考古日益受到学术界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2013年,创刊了我国第一本此学科的杂志《大众考古》;创立了在全国范围内召开的“公共考古论坛”;渐渐开始注重考古与其它多学科相结合;考古与社会、民众互动的考察、参观、培训和夏令营等公共考古实践活动应运而生,成果不断涌现,公共考古得于迅速发展。

在我国众多的公共考古及古生物学科普活动参与者中,杨正纯是时间较早、较长,掌握学科和艺术的门类最多,在传媒、教育、活动、展示方面,取得成果最丰富、最显著,也是获奖次数最多的一位。

杨正纯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会员、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高级地质工程师、著名珠宝专家、词曲作家、摄影师、工艺美术师、展览策划人、沙盘模型制作大师、电视台特约编导、优秀科技辅导员、云南省地质科普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兼主任工程师。他已经参与以前未曾命名的“公众考古及古生物学科普”活动50载,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和整个80年代、90年代直至如今,他是在原来丝毫不知西方公众考古理念的情况下,仅仅根据自已童年相关休验和感悟,50多年来,无偿做出了大量考古及古生物学与社会民众、特别是与青少年相结合以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

杨正纯从事的公共考古及古生物学科普活动,不仅运用了国内外已有的各种方式、手段和模式,还独创了在他的指导之下,让业外青少年民众,对自己新发现的遗址,进行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其成果经权威专家审核通过后,荣获多项全国比赛一等奖和金奖。

杨正纯主动取得社会相关各界、多学科单位和民众支持,以微薄的0.98万元经费,完成的云南省科委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昆明大板桥史前人类洞穴遗址”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1992年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张森水及丘中郎等先生评审,认为这类遗址采取多学科全面综合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由他编导的电视片《大板桥人》(被认为是中国首部人演的史前人类生态复原影视片)和《孩子们发现了旧石器遗址》,当时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领导推荐放映给全所专家观摩,作为考古科研工作面向群众、走群众路线、使其成果及时产生社会效益的典范,号召大家学习。

杨正纯不仅完成上述多学科综合研究,还凭他个人多才多艺,将童年时代起,就对绘画、雕塑、模型制作、音乐、地质、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珠宝、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考察产生的多种浓厚兴趣,发展为志向和事业心,后来又掌握了影视和新媒体的一些技术,在一生工作中,将这些专业技术修炼达到国内较高水平,将这些多学科知识和多项艺术及工艺技能作为联系社会和民众、联系青少年的纽带。而且他在以上领域所取得的重要突破和突出成果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多属于多学科碰撞而产生的火花。

杨正纯在公共考古及古生物学科普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曾荣获全国“十年地质科普先进工作者”和“科学园丁”、“优秀科技辅导员”等称号。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云南科普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童心感悟童心 引领童伴探古

兴趣是投身事业的基础,兴趣是支持研究的动力。而童年时代是培养兴趣的最佳时代。

20世纪50年代,杨正纯是一个兴趣广泛,但又调皮贪玩的孩子。在自然老师马光祖的启发和培养下,童年时代对地质科学、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产生的兴趣日益浓厚,渐渐转变成为从事地质、考古的志向,后来铸就成了坚定的事业心。父母遗传的美术、音乐天赋,经幼儿园、小学期间高如兰、中学万均、中专欧阳师表等老师的培养,终就成器。这些多种爱好虽然没成为他的主业,但成为了辅助主业和将主业与社会、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融合,产生社会效益的媒介和工具。

杨正纯1960年上初一时,一天,他一个人跑到筇竹寺去采三叶虫化石,在山上遇到了同样爱好去采化石的昆明侨光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沈达炜、严则立等四位同学,他们就结成了玩石头的亲密伙伴。

1961年2月18日,年仅13岁的杨正纯,向昆明市少年儿童科技指导站写了一个报告,主动提出了一项建议。经站长施传杰老师大力支持批准,创办了昆明少年地质研究组。杨正纯任组长兼辅导员。

少年地质研究组利用课余时间,在昆明郊外采集古生物化石。由杨正纯策划、设计,组织小朋友们,把各自收藏在家中的矿物岩石和古生物化石集中到站里。大家亲自动手,先后在昆明古幢公园(即后来的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市博物馆所在地)和少先宫(即昆明基督教青年会旧址)分别举办了两次实物标本和文图并茂的《昆明地质知识展览》。这种由少年儿童策划举办的地质古生物展览,在国内外还未曾有过。

杨正纯1961年做的展览陈列大纲和设计草稿小样

在这个展览中,除了展出他们采集的昆明地区各地质时代的古生物化石和杨正纯亲手绘制的地质年代表和生物进化图、古生态复原图,筇竹寺、西山和蛇山地质剖面图,展示了昆明地区沧海桑田变迁历史外,还展出了昆明地区的矿物岩石、矿产标本和相关地质科学知识。

展出接待对象原本是中、小学生,但很多成年人好奇,都纷纷前来参观,于是站里就对外挂牌,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的人,老中青幼皆有,门庭若市,源源不绝。意见本上写满了各种观后感和赞扬的语句。一些青少年看后写来热情洋溢的信,表示想加入这个少年地质研究组。

1962年,少年地质研究组的同学几经波折,结识了云南省地质厅研究所古生物权威江能人老师。江能人老师寒假里吸收少年地质研究组的小朋友们参加了他们《滇东区寒武纪地层的探讨》科研课题的野外化石采集工作,并在科研报告末尾的致谢文字中特别注明,使大家深受鼓舞!江能人老师这种吸纳少年爱好者参与科研课题的精神,被杨正纯牢牢传承,利用在他公共考古活动之中。

初中迷恋玩石头出名全校的杨正纯,1963年初三毕业,正逢因国家“调整”而三年未招生的昆明地质学校招生了!杨正纯根据他家庭等环境等条件,谢绝了北京地院冯景兰教授写给他信中“我们很期待你十年级毕业来报考我们学校”和江能人“你上中专太可惜,应当上大学”的建议和希望,决定先走进这个行道,学习上自己还可以不断深造。于是在志愿表上填了十个昆明地校志愿。学校派专人在成堆的报考志愿表中,专门先查找到他的表,选录了他。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就像更新了自己的人生。后来科科成绩优秀,被班上选为学习委员。毕业后从事了十年野外地质工作,每到一地发动群众报矿,与老乡打得火热。

《滇东区寒武纪地层的探讨》科研报告末尾致谢

杨正纯当时自己制作的地质野外工作记录簿

1979年,云南省地质博物馆成立。创馆馆长肖永福深知杨正纯的兴趣、志向和多种技能,指名从科研所将他调到博物馆,负责古生物、珠宝陈列展览设计制作和地质沙盘模型设计制作兼木工和油漆工。

正好这一年,昆明市科协开全国地学夏令营之先,创办了昆明首届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杨正纯受聘参加了辅导工作。十多年前与小伙伴们一同结下的考古情缘,又开始在他心中荡漾,使他激情万分。于是,活动中他即兴发挥,创作了儿童歌曲《三叶虫带我找磷矿》,并编成一个小歌舞剧,在闭营式上演出,获得席淑芳等省科协领导的赞扬。

夏令营结束,很多学生哭着请求老师,希望以后能经常带领大家搞这类有趣的活动。于是,董渭、程先泽、庸大基、董廉希等中、小学老师和杨正纯一道,组建了昆明市青少年地学组,定期开展野外活动。而古生物化石的考察、采集和研究,成了他们的主要活动内容。

这群同好的科技辅导员,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祖国科技事业及接班人培养的一片忠心,经常连车旅费都自己出的情况下,花去一个个星期天和假日,坚持无偿的默默为青少年地质、考古活动作了近三十年的奉献。

1985年4月,杨正纯辅导昆明市西山区团山小学开展全国少先队创造杯活动。为保护家乡地质古生物资源,给学校附近的笻竹寺剖面竖立了标志碑,在笻竹寺风景区建立了旅游地质导游设施,荣获全国少先队创造杯活动一等奖。

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个青少年民众保护家乡重要地质遗迹——标准地层剖面和古生物化石的创造性活动。

带领青少年取得被大专家忽略的新发现

只有敢于面对全新领域的挑战,你才能证明探索与发现的真正价值。

杨正纯在一系列实践中,不仅引导着更多人参与或体验公共考古及古生物学科普,还开创了业外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考古及古生物学研究而取得学术硕果的先河。

1981年11月15日,昆明市青少年地学组参观、考察昆明呈贡龙潭山昆明人遗址时,杨正纯指导学生在省、市考古专家联合发掘结束而废弃的土石中,竟然发现了8种大专家疏忽而未发现的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填补了云南小型哺乳动物化石的空白。

杨正纯给大家讲授了相关古脊椎动物学知识后,将标本分配给大家仔细观察、描述和定名、画素描图,引导大家查阅了很多相关文献资料,对这些小型哺乳动物所处的古生态环境和这些骨骼为何散乱聚集的原因,各人发表意见,进行讨论,最后得出可能性最大的推论,合成集体论文《昆明地区小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这一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经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我国小哺乳动物化石专家李传夔认可后,于1982年8月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和科学讨论会荣获一等奖金牌。这是在我国,青少年在专家指导下,古生物学发现及其科学研究成果参加全国比赛获得的首项金奖。

这一重要发现,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和很多报刊上也作了报道。

当月,这些青少年代表参加比赛、答辩获奖回来时,受到省地质局局长李凤竹、副局长和志强(后任云南省省长)等领导接见。和志强语重心长地夸奖这些获奖青少年:“你们小小年纪,就能为地质科学作出扎扎实实的贡献,我们祝贺你们!感谢你们!”。

昆明电影制片厂拍记录片

杨正纯带领中华小学地学组发现和考察螳螂江畔小黄塘旧石器制造场遗址

昆明青少年地学组这一重要新发现,国内各大谋体均作了报道。杨正纯指导昆明电影制片厂拍了专题记录片在各大电影院加映。

辅导青少年考古发现研究活动成果荣获云南在全国比赛第三块金牌

毫无疑问,找回民族的历史记忆,就是找回了民族的文化自信。有了这种自信,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的发展,更科学地探索未来的走向。

1987年8月,杨正纯带领昆明中华小学地学组在安宁螳螂江畔考察,新发现了一处洞外旧石器制造场遗址。

杨正纯组织、辅导大家进行野外考察后,室内给同学们系统讲授了旧石器知识,各种打片和修理方法,各种器形命名原则及其用途。然后将标本分发给每个同学独立进行观察、测量、描述和画素描图。同学们根据杨老师讲授的知识,对各种石制品和器形的定名,达到90%以上的准确率。对于各种问题,个人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再相互讨论,统一观点,归纳合成为集体撰写的科技小论文《安宁螳螂江畔发现的旧石器制造场遗址》。

这篇论文,经云南古人类权威专家张兴永先生和文物鉴定委员会李昆声先生审核认可出具鉴定证书后,1988年参加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和科学讨论会比赛,又荣获一等奖金牌一枚(第三块金牌)。

该论文和获奖消息被昆明《史与志》、《中国质》和《安宁文物古迹精粹》各谋体转载和报道。

由杨正纯编导的电视片《孩子们发现了旧石器遗址》在昆明教育电视二台和中央教育电视台播出。

1992年,该片和《大板桥人》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领导推荐放映给全所专家观摩,作为考古科研工作面向群众,走群众路线,使其成果及时产生社会效益的典范,号召大家学习。

1996年,这部片子连同杨正纯编导的《大板桥人》、《大板桥人生活复原篇》和《神秘的足迹》四部反映他公共考古成果的电视片,一起入选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展映。其中他作词作曲创造的此电视系列片主题歌《童心探沧桑》在全国校园歌曲创作选拔活动中荣获“优秀作品奖”。

这是我国公共考古成果首次在国际学术大会上的展现和交流。这种探索与发现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敬佩。

猜你喜欢

古生物昆明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三星堆考古解谜
“考古”测一测
古生物发现之旅——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原角龙
我有一个梦想
辽宁三市县被认定为国家级古生物化石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