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的传承及现代价值
2020-09-22任小娟
摘 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他为个体言行提供了伦理规范,在个人素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挖掘和弘扬传统孝文化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文化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了许多传统美德,其中占重要地位的就是孝文化。但“孝”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孝文化也随之发生改变并日渐丰富。
一、 孝文化的历史变迁
(一)“孝”观念的形成和确立
关于“孝”文化的起源,学者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是殷商时期。这一时期,人们非常重视祭祀的作用,崇拜的鬼神虽然有很多,但更多的是对祖先神的崇拜。他们认为“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希望通过祈福来表达对先祖的思念、获得先祖的庇佑,这时的“孝”主要指祭祀先祖。
(二)“孝”观念的兴盛和发展
到了西周时期,孝的含义发生了改变,既包含了祭祀祖宗以表达哀思、寻求庇佑之意,又新增了“善事父母”的含义。《尚书·酒诰》记载:“妹土嗣而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可见,当时人们的关注点已由过去的先祖变为现世的父母。又如,《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唐殷在《文字源流浅说》中解释:“像‘子用头承老人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示‘孝。”这是对“孝”最直接的阐述,孝的基本含义由此得来。
(三)“孝”文化的政治化
到了汉代,“孝”的含义进一步扩大,衍生出了“忠君爱国”之义。“孝”由个人、家庭上升到了国家政治层面。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纲五常”。此外,在政治制度上,“孝”成了选拔官员的一个基本标准,兴“举孝廉”,察举善事父母、做事廉正的人做官。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孝治天下”成了封建君王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四)忠孝极端化
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在“三纲”的基础上上升为“天理”,“君權”“父权”“夫权”更加的绝对化。“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母有不慈,儿不可不孝”成为这一时期普遍的价值观念。可见,为了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孝道逐渐走向极端化,向着畸形化的道路发展。
(五)“孝”的变革
近代,由于西方观念的影响,子女被抹杀的个性逐渐被唤醒,“个性”“自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流呼唤。“孝”因作为封建阶级的统治工具而受到批判,引发了人民对“孝”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为孝道的重构打下了基础。
二、 传统孝文化的伦理规范
从孝的变迁史上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内涵是在发展中日渐丰富的,其中也蕴含了许多中国古代的伦理规范,对孝的实践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一)“事生”“事死”
1. “事生”
“事生”即怎样对待活着的父母亲人。传统孝文化对此做了具体要求。《孝经·庶人章》就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可见,“事生”的前提就是赡养父母,那赡养父母是不是仅仅供父母吃喝,显然不是,我们还要有好的态度,就像儒家经典强调的那样“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 “事死”
“事死”指如何对待故去的人。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由此可知,“事死”不仅要把丧事办妥当,还要经常祭祀。古代,有一套严格的丧礼制度,不仅程序烦琐而严格,态度更要虔诚,要满怀敬意。此外,真正的孝子还要尽办法完成父亲的遗愿,“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篇》)
(二)睦族尊老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家族的作用,家族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传统孝文化就在对家族、对老人方面做了进一步规范。儒家就提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三)忠君爱国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把家庭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习惯,我们常说“修身、齐国、治国、平天下”,家庭与国家密不可分。“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孝经》)孝的伦理规范由个人家庭延伸到了国家的层面。
总之,传统孝文化博大精深,从中所蕴含的伦理规范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对传统孝的实践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三、 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即使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今天,“孝”在精神层面仍具有引导作用。因此挖掘和弘扬传统孝文化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培养个人爱己立身之道
“孝”不仅要“善事父母”“敬养父母”,还要敬重自己的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就有责任保护好它,爱自己是“孝”的前提,只有爱自己,才能不让父母有后顾之忧,从而更好地去爱别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
(二)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
传统“孝”在规范父子关系时提到“父慈子孝”“父慈”是“子孝”的前提,“父慈”“子孝”构成了双向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形成。另外,“孝”还在家族内部亲友关系的维系中起到重要作用,要尊敬老人、和睦兄弟、爱护幼小,这些都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
(三)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个人和家庭离不开社会,“泛孝论”要求我们要以一颗善心去关心爱护每一个人;要以一颗责任之心去忠于职守,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要以一颗爱国之心去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民族的团结,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我们说“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失衡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让传统孝文化蕴含的价值之光照进现实,并且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和光彩。
参考文献:
[1]杨建东.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及传承[J].现代交际,2016,423(1):23-25.
[2]赵文宦,陈喜云.传承孝道培育新人[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80.
作者简介:
任小娟,安徽省亳州市,中共蒙城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