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经》: 以“孝”为中心的儒家经典

2018-02-08钟岳文

月读 2018年2期
关键词:孝经曾子孔子

钟岳文

《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篇幅很短,全文不到两千字,却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孝道思想体系。《孝经》在中国古代不仅被统治者视为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著作,而且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直到今天仍有很大影响。

《孝经》的作者及书名问题

关于《孝经》的作者,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就目前的了解,大致有八种说法。

一是孔子所作。根据是《汉书·艺文志》:“《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又郑玄在《六艺论》中说:“孔子既叙‘六经,题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道离散,故作《孝经》以总会之。”

二是曾子所作。根据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三是曾子门人所作。依据是朱彝尊《经义考》引宋人胡寅说:“曾子问孝于仲尼,退而与门弟子言之,门弟子类而成书。”

四是子思所作。依据是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宋人冯椅说:“子思作《中庸》,追述其祖之语乃称字,是书(指《孝经》)当成于子思之手。”

五是孔子门人所作。依据是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序》说:“故孔子与曾参论孝,而门人书之,谓之《孝经》。”

六是齐鲁间儒者所作。依据是《经义考》引朱熹说:“《孝经》独篇首六、七章为本经,其后乃传文,然皆齐鲁间陋儒纂取《左氏》诸书之语为之,至有全然不成文理处。”

七是孟子门人所作。依据是近人王正己《孝经今考》说:“总之《孝经》的内容,很接近孟子的思想,所以《孝经》大概可以断定是孟子门弟子所著的。”

八是汉儒所作。依据是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说:“按,是书来历出于汉儒,不惟非孔子作,并非周秦之言也。”

当今学者们对上述八种观点都进行过辨析。有学者指出,《孝经》所记,确为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但编撰者未必就是孔子或曾子。原因是,《孝经》开头就说“仲尼曰”,仲尼是孔子的字,古人以称字为敬,所以只能用于对他人,孔子不应该称自己的字。《孝经》中又屡称“曾子”,子也是敬称,曾子不会这样自称。所以《孝经》不是孔子或曾子所著。清华大学彭林教授根据《孝经》的行文风格和内容特色,以及儒家學派的传承,认为《孝经》的编著者应该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成书年代当在孔、曾之后,《吕氏春秋》成书之前(因《吕氏春秋》中引用了《孝经》的文句)。本文依从这一观点。

还要解释的一个问题是《孝经》的名称。我们知道,《易经》《书经》《诗经》这些儒家著作的“经”字,是因汉代人将其奉为经典而后加上去的。而《孝经》在汉代以前并不称《孝》,直接就叫《孝经》,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已经引用了《孝经》这一名称,是为证据。那么,《孝经》的“经”字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认为是道理、原则、方法的意思。皇侃在为《孝经》作注释时就说:“经者,常也,法也。……事亲常行,存世不灭,是其常也;为百代规模,人生所资,是其法也;言孝之为教,使可常而法之。……孝为百行之本,故名曰《孝经》。”用今天的话说,《孝经》就是关于孝的道理和行孝的方法。

《孝经》的内容与思想

今本《孝经》是西汉时期刘向编定的,共十八章,按学者胡平生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孝”的基本理论。包括《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主要讲“孝”是“德之本”,“教所由生”,提出了“孝”由初级至高级的三个阶段,即“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分别规定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种不同的“孝”的内涵。

第二部分讲“孝道”与政治的关系。包括《三才章第七》《孝治章第八》《圣治章第九》《五刑章第十一》《广要道章第十二》《广至德章第十三》《广扬名章第十四》《感应章第十六》《事君章第十七》。主要讲述“以孝治天下”的道理和方法。

第三部分讲“孝道”的实行。包括《纪孝行章第十》《谏诤章第十五》《丧亲章第十八》以及散见于各章中的零星的句子。主要讲述实行“孝道”的一些原则和礼法,又说明了服亲丧时孝子应尽的

礼仪。

《孝经》的主要思想,首先是“孝为德本”。《开宗明义章第一》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是一切德行和道德规范的根本,对百姓的一切教化都从孝道中产生。“孝”又被看作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人的行为准则,“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是说,孝道法天地而生,是人的一切行为所要遵循的规律或法则。“孝”还被看作是“至德”。在《圣治章第九》中,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意思就是在万物中,人是最尊贵的,而在人的一切德行中,“孝”是最高的。

其次是“移孝于忠”。古代统治者倡导孝道,甚至为《孝经》作注,不仅仅是为了让百姓明白“为子之道”而更好地孝敬父母,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要让臣民顺从和忠诚于君主,它是通过把子女对父母的“孝”移植为臣下对君王的“忠”来实现的。《开宗明义章第一》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把行孝道分为三个阶段,最初是恭敬地侍奉父母,其次是忠诚地侍奉君主,最后是实现“立身行道”的志向。这也是《孝经》中所含的政治目的,是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分辨。

第三是“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就是阐述作为子女应如何行孝。《纪孝行章第十》指出了孝子事亲的“五要”。一是在日常家居生活中要以最大的敬意去侍奉父母。二是要以最愉悦的心态去赡养父母。三是在父母生病时要怀着忧虑焦急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四是父母逝世了要满怀哀痛悼念之心去办理丧事。五是在对亡故父母的祭祀中要表现出极大的崇敬和肃穆之情。只有做到这五点才算是真正尽了孝道, 才可称为孝子贤孙。

第四是“孝亲以礼”。《孝经》要求行孝道不仅要有恭敬顺从之心,更要合乎礼仪。“悖礼”“悖德”的孝,都是非孝或伪孝。为此,《孝经》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别, 把“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五个等级, 并对这“五等之孝”提出了不同的要求。endprint

最后是“父失则谏”。这可以说是《孝经》中的闪光点。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古代社会,特别强调君、父、夫的权威,以至于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所谓“三纲”。但《孝经》中则鼓励子女对于父母的不义行为要敢于直言相劝,而不是一味地服从。也就是说,当父母有不义的行为时,作子女的如果还盲从“父之令”,那么就是陷父母于不义之中,从而让父母受到耻辱,这就不是孝。

《孝经》在古代的传播及影响

《孝经》全文不足两千字,在“十三经”中篇幅最小,但在历史上却有许多帝王亲自为之作注,影响深远。

《孝经》成书后,就已受到普遍重视。蔡邕《明堂论》中曾经引用魏文侯《孝经传》的文句。据《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受经艺”,他也成为迄今所知最早说解《孝经》的诸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延揽宾客作《吕氏春秋》,分为八览,其中之一就叫《孝行览》。《孝行览》提出为天下、治国家者“务本莫贵于孝”的观点。

到了汉代,人们推尊孔子,尤其推崇《孝经》。当时学者认为在孔子的著述中,《诗》《书》《易》《礼》原本就已存在,孔子只是作了修订而已;而《春秋》《孝经》则不然,二者是孔子亲自所作,因此他们对《春秋》《孝经》尤其偏爱。郑玄在注《中庸》时说,孔子的所谓“大经大本”,“大经”指六艺,而主要指《春秋》;大本,则是指《孝经》。《孝经》在汉代人心目中的地位,于此可见一斑。

为了鼓励百姓实践孝道,汉惠帝元年(前194),政府设置“孝弟”的乡官,“以劝厉天下,令各敦行务本”。文帝开始设置《孝经》博士。昭帝始元五年(前82),下诏举贤良文学,治《孝经》。宣帝地节三年(前67),立学官,郡县设置学校,乡聚设庠序,庠序中置《孝经》师一人。由于《孝经》成了学生的课本,它的普及程度就更高了。东汉时,光武帝下令不仅儒生要读《孝经》,虎贲士(宫廷卫兵)也必须学习《孝经》。同时,《孝经》还成为选拔官员考试的科目。《续汉制》中就说:“汉制以《孝经》试士。”

特别要指出的是,除汉高祖刘邦以外,汉代皇帝谥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谥号前都加一“孝”字,如称惠帝为“孝惠帝”、文帝为“孝文帝”、景帝为“孝景帝”、武帝为“孝武帝”等。据《汉书·惠帝纪》颜师古的注,汉皇室这样做的寓意是“孝子善述父之志”,这一做法也为以后的某些朝代所仿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但却是《孝经》在全社会广为倡行的时代。帝王、皇太子亲自讲解《孝经》或为《孝经》作注的人数之多,超过任何时代。梁武帝亲撰《孝经义疏》,让师傅为年仅三岁的昭明太子(即《文选》的编者)讲授。北魏孝文帝更是让学者将《孝经》翻译成拓跋民族的语言,“教于国人,谓之《国语孝经》”。这一时期为《孝经》作注的学者名士更是众多,如何休、高诱、王肃、何晏、刘劭、韦昭、皇侃等,几近百家。

“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开始设立“孝友传”,将孝行卓著的人物载入史册。《晋书》中还记载了王祥卧冰求鲤,吴猛“手不驱蚊,惧其去己而噬亲”等故事,后来被收入《二十四孝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件引人注目的事,就是有些朝代根据《孝经》等文献,对于官民应该具备的孝行,提出了法律要求,违反者要受到法律制裁。如南朝宋的法律规定,凡殴打父母致伤者,枭首;辱骂父母者,弃市;儿子杀父母、弟弟杀哥哥者,一律处以极刑,即使适逢大赦,也不得宽恕;等等。我们先不论这些法律条文是否刑罚过重,它的确体现了当时统治者对“孝”的重视。

隋唐时期,《孝经》广行于天下。唐高宗李治做皇太子时,向父亲唐太宗谈读《孝经》的感受,太宗听后大加称赞,说:“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等到李治做了皇帝,下诏将《道德经》《孝经》列为上经,“贡举皆须兼通”。唐玄宗李隆基对《孝经》的重视,更是闻名于世的。他曾两次亲自为《孝经》作注,并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乡学之中,倍增教授。郡县官史,明申劝课。百姓间有孝行过人、乡闾钦伏者,所由长官,具以名荐”。天宝四载(745),玄宗又将《孝经》及注文刻石立于太学,供天下读书人摹写,这便是著名的《石台孝经》。《石台孝经》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由四块青石组成,置于三层石台之上,故名。此后,《孝经》的传播更加广泛。

隋唐时期,来华学习的外国学者、官员络绎不绝,《孝经》以及中华孝道随之传到日本、朝鲜等地。日本大保二年(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学令规定,凡治一经或二经者,必须兼通《孝经》《论语》。据《高丽史》记载,朝鲜光宗光德十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秋,遣使如周,进《别叙孝经》一卷、《越王孝经新义》八卷。所谓“别叙”,就是兼叙孔子言论及弟子從学之事。

金、元时期的统治者对《孝经》及孝治思想依然非常重视。金海陵王就曾下诏用唐玄宗御注《孝经》作为课本,在各级学校中教授。元武宗则命中书左丞孛罗铁木儿将《孝经》翻译成蒙古文,并下诏说:“此乃孔子之微言,自王公达于庶民,皆当由是而行。其命中书省刻版模印,诸王而下皆赐之。”

明清时期,《孝经》成为人们必读必尊的经典。明太祖说《孝经》是“孔子明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以垂万世”。清代顺治和雍正两位皇帝都亲自为《孝经》作注。乾隆时,宫廷画师金廷标绘《孝经图》,乾隆皇帝亲自作题记,并书《孝经》全文与图相配。

可以看到,与其他典籍相比,《孝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崇高的特殊地位,它既是儒家经典,又是最普及的读物;既被看作人伦百行的纲纪,又被当作科举仕宦的阶梯,影响深远。

《孝经》的现代价值

“孝乃百行之首。”《孝经》作为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作品,其中肯定含有时代色彩,但如果我们能够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此书还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首先,《孝经》肯定了“尊老”“敬老”“养老”“送老”的原则,这在中华孝文化中无疑是具有重要和积极意义的。所谓“养老”,就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子女有义务满足年迈的父母的物质需要, 即尽赡养的义务。父母到了晚年, 体弱多病,作为子女承担“养老”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仅仅在物质上满足了父母的需要, 让父母衣食无忧,还只是尽孝的低层次的要求。在“养老”的基础上还要尊敬父母,那些对父母缺少关爱的子女,是不能称为孝子的。“养老”和“敬老”不应有偏废,即尊敬和爱戴自己的父母,并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才是一个孝子应有的德行。对于如何“养老”“敬老”,《纪孝行章第十》中说:“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里还需指出的是,作为父母不仅要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孝道教育,还要为子女做出表率。如果身为父母都不孝敬老人,却要求子女孝敬自己,这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为人父母者要想自己的子女懂得做人的道理,尊重父母,爱戴老人,就不仅要重视对子女的孝道教育,更要做孝道的亲身实践者,只有树立自身的榜样去感化子女,孝道意识才会在子女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也正是构建和谐家庭的根基所在。

其次,《孝经》思想蕴含着有关德治的积极因素,为我们今天倡导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德与法相辅相成,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开宗明义章第一》就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是认为“孝”不仅至关重要,同时为德之本,是人伦之基,具有本体性。正如《周易·序卦传》所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孝经》中倡导的许多传统美德,如“爱敬尽于事亲”“在上不骄,高而不危”“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等都是由“孝”发展而来的,其核心是对人的心理、情感与精神世界的关怀。因此,只有抓住了“孝”这个德之本,对社会的管理才能正本溯源、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第三,《孝经》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价值。《开宗明义章第一》中,孔子对曾子说前代的圣贤,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品德,用它可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并问道:“你知道是什么吗?”曾子回答不知道。孔子告诉他,那就是“孝”。可见,“孝”不仅仅是道德,它还可以起到让社会和谐、消除恩怨、天下归心的目的。《孝经》论证实现和谐之道的主要途径,一是每个人都要重视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对自己的父母守孝道的基础上,广泛地实行仁爱,这样人际关系才能和谐,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二是倡导谏诤理念,忠孝并非盲从,要“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事君章第十七》),从而实现家庭稳定、社会稳定、国家稳定。三是推崇谦和的风尚,要虚心忍让、克己复礼、杜绝争斗,因为“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纪孝行章第十》)。

最后,对于《孝经》中慎终追远、追念先祖的思想,我们可以创新性转化为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了解和继承,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而孝道中要求的忠君爱国,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忠于国事,以国事为己任,从而增强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endprint

猜你喜欢

孝经曾子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哪吒失手
曾子杀猪
“蒙以养正”
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孝经》文化负载词英译
浅析《孝经》的伦理道德内蕴及现代价值
理雅各《孝经》翻译研究
曾子杀人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