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友爱同伴”乡贤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

2020-09-22许流青

读天下 2020年2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

摘 要:通过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使昆山优秀乡贤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寻找到一个稳定的、系统的传承和创新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阐述当前学生现状、“友爱同伴”品质缺失的原因、“友爱同伴”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以及实践方法力促小学生健康发展,在学习与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友爱同伴”;乡贤文化;校本课程

2001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团结友善”作为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列入其中;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因此,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而小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学校更应该注重和加强对学生“友爱同伴”价值观的培育,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友爱同伴”的观念,建设和谐校园。

我们昆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古至今,乡贤辈出。在古代,有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清代著名教育家朱柏庐等;在当今时代,有担任过联合国副秘书长的金永健,航天英雄费俊龙等。通过传承他们身上“友爱同伴”“友善待人”的传统美德、优秀品格,既有利于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学生品格的形成和提升。

一、 当前学生现状

近年来,小学生与同学交往冲突的事件频有发生,这些事件从侧面反映出教育对学生“友爱同伴”“友善待人”观念培育的缺失。笔者对本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你会主动帮助同学做值日吗?”“在班集体中,你会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任务吗?”“你与同桌的关系如何?”“和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你会怎么做?”“同学忘带文具,你是否会借给他?”“你找不到你的尺了,你会怎么做?”“你看到同学间的不友善行为,你会?”几个问题对小学生与同学相处、与同伴交往的现状进行调查。

數据表明,部分低年级学生(31.21%)与同桌偶尔交流,还有极少数的学生承认与同学的关系很糟糕,几乎不说话;在与朋友或同学发生矛盾时,只有28.93%的学生选择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沟通,剩下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或多或少的选择告老师、发脾气以及大打出手的方式去解决,以上数据从侧面反映出,低年级学生在对待同学朋友时不友善的行为不在少数,需要及时进行“友爱同伴”观念的培育。

并且在调查中发现,在与人交往中,遇到同学之间需要帮助的情况,大部分学生选择伸出援手,但仍有少部分学生熟视无睹,从不加以帮助;而在自身需要帮助时,大部分学生(78.43%)立刻向他人寻求帮助,但依旧有部分学生只会独自难过,不会与人沟通,只有10.23%的学生不依靠交流,直接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

由此可见,学生对“友爱同伴”的观念没有清楚的认识,且在生活和学习中对“友爱同伴”的践行情况是不容乐观的。

二、 “友爱同伴”品质缺失的原因

(一)自身层面

1. 从小被溺爱的生长环境

当今小学生被父母祖辈溺爱的比例较高,他们受从小生长环境的影响,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别人的想法,这就会使他们在与同学、朋友、老师的交往过程中缺乏宽容心,从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2. 缺少价值观导向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并没有一套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不必说成熟的友善观念,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他们的选择往往是带有自利性的,例如,没有带文具会直接拿别人的,会因为羡慕别人得到奖励而对他人心生怨怼。

在这样的身心特点引导下,每当涉及自身利益时,他们希望无论是父母、老师、朋友还是同学都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渴望别人的付出和友善,但是在涉及别人的利益时,他们却不能为别人考虑,对他人和自己采取双重标准。

3. 易受环境影响

学生由于发展水平不成熟,易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当学生经常看到身边的同学、父母甚至是陌生人做好事却没好报,他们就会产生好人做不得,助人为乐不可取的下意识印象。

(二)外部层面

首先,小学生认识发展水平不成熟,家长对他们人际交往的指导尤为重要。而当前有许多家长都抱有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没有足够的社会担当和合作意识,在教育孩子上难免会产生价值观的偏差。

其次,多元文化借助网络蓬勃发展,随之而起的各种不良价值取向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功利主义、自私主义、冷漠情感充斥了小学生的生活,扰乱他们正常的思考。学生从小见到的都是金钱社会,听到的都是个人英雄主义,导致友爱、合作意识缺失,甚至不知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方式。

三、 “友爱同伴”的内涵及价值

(一)“友爱同伴”的内涵

《说文解字》解释“友”说:“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所以“友”的基本含义就是彼此友好,共同帮助,互相鼓励。而爱是指“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友”与“爱”相融合,即可以理解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所表现出来的友好的言行,并对待他人像对待朋友一样关爱。

1. 人际交往的角度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看“友爱同伴”是指从自身出发,以宽容友爱的态度广交朋友;以友爱为原则调节自身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对他人关爱,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昆山乡贤顾炎武曾言“孝友笃厚”,指的就是人与亲友之间的谦敬礼让、帮扶互助,而徐乾学、徐秉义、徐文元三兄弟之间的“笃于友爱”则更进一步地指出了“友爱同伴”中与朋友志同道合、携手奋进的内涵。

2. 个人心理角度

从个人心理角度理解“友爱同伴”,友爱是基于自身理解和包容的心态与自己友爱、与他人友爱,与社会自然为爱。在心态上永怀爱人之心,是在自身心理和谐的状态下主动传递友善,是在与他人交往中,主动表达善意与宽容。

(二)“友爱同伴”的价值

1.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的讲话中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学习乡贤身上“友爱同伴”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小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有利于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和谐社会建设起着引领、推动的作用。学生在学校中接受“友爱同伴”的知识教育、乡贤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榜样的引领,其自身的价值观逐渐趋于完善。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友爱同伴”,一方面可以建设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另一方可以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3. 促进全面发展

怎样对待自己,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友爱同伴”在与人友爱的背后更是与己友爱,在自爱中达成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与己友爱,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其次,提升友爱认知,充分了解自身,直面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过分自卑,也绝不骄傲自满。使学生在学习“友爱同伴”知识的前提下,不断践行友爱,不断地反思升华,将乡贤中学到的“友爱同伴”内化为自身的和谐发展。

四、 开发课程的路径

(一)学校

1. 文化熏陶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友爱同伴”乡贤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环境景观布置。让每一面墙都说话,让每一处景观都说话,选取乡贤人物生平事迹中“友爱同伴”的有趣故事、哲理性名言和代表性作品作为主要的展示内容,使“友爱同伴”由简单的话语变为真人真事,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成为他们在课余时间议论着的话题。使得学生的情绪情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乡贤美德的熏陶,并积累升华。

2. 知行合一

朱子说:“知与行须是齐头做,方能互相发”,学校需积极开展各类“友爱同伴”的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践行“友爱同伴”的认知,提高自身修养,内化友爱认知。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组成友爱俱乐部,在課后或假期,可以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与老人谈心,为老人表演节目等;也可以去留守儿童的家里,与他们一起玩耍共同学习。

3. 榜样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践行“友爱同伴”观念的实际效果;通过榜样的引领,学生可以明确如何正确地友爱同伴。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教师学生的友爱事迹,可以在课堂上观看乡贤友爱亲友的视频故事,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学习小组,讨论友爱同伴的心得,并每月评选出一名友爱之星等。

(二)家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让孩子明白与己为友、与人为友,那么就需要家长的陪伴与示范。家长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例如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美食,与孩子一起合作拼拼图、搭乐高,让孩子在分享与合作中明白友好与尊重。家长用爱陪伴、以身作则,孩子会逐渐理解并习以为常,将家长的所作所为内化为自己的行事准则。

五、 结语

亚里士多德曾言:“友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高尚的。”让小学生在“听、说、看”中产生“友爱同伴”的观念,在活动中践行“友爱同伴”,从而培养小学生友爱宽容、达人达己的合作意识,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健康发展,也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学校乃至社会不可推卸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满晓宇.当代中国友善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吴斌,程宏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EB/OL].[2013-12-16].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216/c40531-23849634.html.

[4]朱熹.朱子全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亚里士多德[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作者简介:

许流青,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实验小学。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音乐校本课程研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