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职业院校理论课程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2020-09-22苏柯文

读天下 2020年22期
关键词:教学反馈

摘 要:在当今“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下,理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已作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课题,虽取得一定的收获,但仍面临着诸多难题,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可能性以更好地实现二者结合的深度。如借助专门的教材实现板块化教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纽带对课程进行整合,利用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优化学生的学习模式以及老师的教学模式,并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能否适应此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理论课程与专业结合渗透;板块化教学;云端课堂;教学反馈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促使着众多职业院校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但在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平衡性也日渐显现,如轻视理论课程的实践价值。在以“理论为精,实践为重,技能为先,以人为本,德技兼修,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下,理论教学与专业技术应形成合力,理论课程于专业课程意味着衔接,因此应实现其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结合,直接构建有益于学生的培养的模式。

一、 职业院校学科设置背景分析

秉持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理论基础课程势必要与专业课程进行完美衔接。理论基础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其价值应超越学科的范畴,无关乎应试,这种教、学应该是一个人打开他全部生命通道,获取完整人格的基础所在,是关乎学能、习惯和素质的培养。因此,理论基础课程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无可替代,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基础以帮助学生实现对专业、技术的完整吸收,如对概念更精准的理解,对专业术语更广泛的接收,对系统结构、操作原理、运行规律更深切的记忆,所以二者不应分割。

纵览我国高校专业学科目录不难发现,专业的学科目录呈现不断细化的趋势,专业性质的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较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全球化的过程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毋庸置疑,这对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全球化同时还把不同的文化和价值汇聚到一起,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价值、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不断变化的趋势以及快速发展的要求,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依托,教育必跟上这股改革的潮流以适应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术业有专攻”成了各大高校、职业院校必经之路。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对于大部分专业虽仍以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基础语文作为必修项目,但渐渐地,应用语言学开始细化为汉语言、汉语言文学、文字学、对外汉语、对外汉语教学等诸多分支学科,专业性质的英语也应运而生,酒店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等……从每年的专业目录上都可以看到变化,这些变化意味着专业需要适应多样性,资源需要整合,未来的变化虽然未知,但可以预测,从而优化。

然而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无论是从生源,还是专业的设置,教育教学的资源都有着很强的局限性,虽已有院校实现了这种结合,但如何将各因素完美地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似乎还存在着一些或零件或系统的问题。因此,在实现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统一的过程中,就可能存在的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路,从而实现二者的完美衔接,让“术业有专攻”者在专业领域能更精准、更专业,同时也具备将这一专业能力不断深化、发展的可持续空间。

二、 构建与专业相结合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思想、意识准备阶段

150年来,全球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革命性的变革,以前的课堂是老师位于三尺讲台传道授业,学生坐在教室里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回答问题时雀跃举手,然而150年后的今天,大多数的小学、中学的教育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明显的变化,一切的变化如滴水穿石般迁潜移默化地在改变,在深刻,是缓慢的,是隐形的,然而有一种显性变化却在职业院校的一体化教学、立体化教材等改革成果中显现,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显性变化势必伴随着一系列相关课程的改革,因此在此种模式下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给已成固定模式的理论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基础理论课程要服务于专业课程,这就要求改变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传统教育理念;要完成整合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使之达到时间、空间的统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复合性的教学目标;并能持续跟踪学生动向,完成教学反馈。这意味着老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研究不同的专业所适合的教学内容,需要更多的精力去适应紧张的教学任务,这种种的困难都让人望而却步。而职业院校就其生源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均衡性来说,对学生个体来说要完成这样的衔接、结合也是困难重重。基础知识薄弱,对距离实践较远的文化课、专业课本不感兴趣,消极地对待课堂教学,缺乏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厌學情绪较重。而缺乏自律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此种教学模式的实现可谓是最大的拦路虎。要完成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直接构建有益于学生的培养的模式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的问题,更是每一个学生的意识问题,思想意识是促进改革最大动力。因此笔者将对以上问题提出一定的教学辅助办法以实现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的结合。

三、 实践阶段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

正如上文所说,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渗透的课程模式对老师来说意味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与不同的专业去磨合,去探索,从而规整出一系列与该专业相适应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等教学相关点,但面对着有限的教学资源我们是否能将这些教学资源优化成了重中之重。因此在保证实现文化基础课价值(关乎学能、习惯和素质的培养)的要求下,我们可采用板块化教学体系,如高校一样将课程设置为必修、选修等形式。必修即基础课程,这一类的基础课程涵盖了基本的通识能力,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院校的语文教材即分为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和职业模块,基础模块可作为必修,拓展模块和职业模块可作为选修,而针对文字性更强的专业即可免修基础模块的课程从而选择更加适合自己本专业更有针对性的写作课程。而选修课程的设置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于学生来说,这是能够直接受益于自身进修、转岗、转专业等继续学习的契机,能更好地实现对自身的规划,因此板块教学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与学生就业的问题,也是理论课程教学与专业契合深度的直接体现。

但以此形式设置的课程,于任课老师来说,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可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纽带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学生的学习模式以及老师的教学模式,即开设云端课堂,云端课堂重视大数据应用和思维可视化,具有资源丰富、实时互动、教学灵活等主要特征。云端课堂的应用于老师是一劳永逸的,于学生是受益终生的。如可对部分课程设置成或直播或录播的形式,直播的形式能更好地实现互动,体现课堂的个性;而录播的形式可将特级优秀教师的课堂分享给更多的学生,一名老师需现场配合,以指导辅助学生完成学习,让年轻的老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并且云端课堂能够充分发挥不同性格、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于心理课堂、就业指导来说其作用显现也是不可估量的。

四、 从理想走向现实

为更好地实施此种教学模式,需结合学生持续性的反馈,老师也应随之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目的是为了将教学内容更完整地渗透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将教学效果的后续辐射影响作用最大化。

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单方面的,都是需要各因素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因此于学生来说,以上的教学形式要求其更高的自律性和主动性,需要学生有更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老師通过设置情境,在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探索,以自学的方式去解决疑惑,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今很多课程所采取的项目化教学即以此种方式去刺激学生、鼓励学生完成学习,因此笔者相信,职业院校的学生是有能力,有基础能将以上教学形式从理想变成可能,未来的课堂,会从云端走向课堂。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为更好地实现基础理论课程的价值(学生获取完整人格的基础所在,是关乎学生学能、习惯和素质的培养),并且在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下,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渗透已作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课题,虽取得一定的收获,但仍需更多的教学参与者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以完美实现二者的结合。

参考文献:

[1]侯俊安.理论与实训的“渗透式”结合[J].时代教育教学刊,2012(22).

[2]钟颖.中职院校数学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探索,2012(12):108.

[3]王文琳.浅谈云端教学平台下微课程的应用及意义[J].兰州教育学院报,2014(2).

作者简介:

苏柯文,四川省德阳市,德阳安装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教学反馈
大数据对高校教学反馈的影响
初中政治课程教学安排探讨
如何有效地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预检展评测”教学模式研究
如何打造初中生物优质课堂
浅谈高职教育中任务驱动式翻转课堂中教学反馈环节
中学历史教学的革新发展理念
基于教学反馈的非机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通过课堂教学反馈有效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