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构建的意义、原则与路径

2020-09-22徐宏伟郑君梅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资历立交桥技能

徐宏伟 郑君梅

[摘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构建顺应时代发展主题,能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奠定制度基础,彰显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色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的构建应该秉持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教育公平、贯彻终身学习、坚持制度框架构建与人才培养质量相统一的原则,强化1+X证书制度的“黏合剂”功能,发挥国家资历框架的“上层建筑”作用,完善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的学制路径,强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配套制度建设。

[关键词]技术技能人才;立交桥;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

[作者简介]徐宏伟(1985- ),男,河北承德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天津  300222)郑君梅(1986- ),女,河北保定人,天津市静海区成人职业教育中心,讲师,硕士。(天津  301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职教专项重点课题“国家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区)建设研究——以静海区为例”(课题编号:VESP1014)、 2017年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重点委托课题“技术技能人才纵向贯通‘立交桥制度研究”(课题编号:VEWT-003)和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研究”(项目编号:CJA1601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3-0033-07

何谓技术技能人才?与技术技能人才相关的表述有很多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技能技术型人才。这些表述的内涵既有交叉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在一般的表述中,技术型人才通常是指具有一定理论素养、设计能力,能够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的人才。技能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在一线处理实际问题的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技能技术型人才则是指技术与技能兼具的人才,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强调以技术为主体,以技能为辅助,后者强调以技能为主体,技术为辅助。本研究中的技术技能人才与其他几种表述具有相关性,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讲就是“家族相似”。具体而言,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概念更具有实践性意义,现实世界的变化催生了这一人才类型的出现。在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着深刻变革,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兴起,“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步伐不断加快。从工作世界的特点来看,技术、技能的边界逐渐模糊,一项工作的完成很难简单地说是需要技术还是技能,其中技术与技能所发挥的作用也很难简单地量化成比例。可见,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划分在当下显得过于简单,因为它们内涵的融合性远大于差异性。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使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更具包容性的概念来指涉这一组具有“家族相似”特征的概念。

技术技能人才遍布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他们凭借自身的技术技能素养,开展设计、生产、制造、服务等实际工作,切实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既往研究指出,技术技能人才与工程型人才、研究型人才类型不同,身上所凝聚的素养类型不同,从事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成果也有所差异,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所谓的高低之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现实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决定了国家必须构建起相对合理的、特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和渠道,以此保障相对稳定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当前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主要有学校内系统培养、学校外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行业企业内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方式。本研究将以学校内系统培养作为主要探讨方向,同时会兼顾学校外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职业教育在学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校外职业技能培训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就是要从制度层面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立交桥”式教育机制,以及学校内外、教育系统内外相互适应的资历框架,从而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提供保障。所谓“立交桥”是用一种形象化的方式来形容与描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理想状态。在以往的政策文件、学术研究中,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早已成为热点。本研究对此问题进行再次探讨,无意重复已有研究思路、方法与结论,而是要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一本原出发,结合最新的政策、规定以及教育发展趋势,探讨构建相对合理的、以人才培养规律为本的制度的可能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构建的意义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构建顺应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能够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奠定制度基础,彰显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色性。

1.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智能型转变,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发展取代传统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才队伍支撑,既需要高端的研发创新人才队伍,也离不开规模巨大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能够提供纵向贯通与横向融通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创造稳定的、高素质、层次多样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从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基础型、中端型、高端型不同层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2.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奠定重要制度基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制度基石。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构建需要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努力。纵向上,需要构建起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相互衔接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横向上,不仅要构建起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制度,还要建立起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互认制度,更要建立起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互认制度。纵向层面的制度构建是基础,横向层面的制度构建是发展趋势和方向。只有从纵横两个维度构建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制度,才能保证技术技能人才接受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培养可持续的发展潜能,最终实现“从新手到专家”的转变,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3.彰显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色性。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重要意义。职业教育首先具有教育的一般特点,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但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色性。这种特色性的彰显是由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针对性、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办学模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工学结合等特点来实现的。但是,从教育制度角度看,职业教育只有真正建立起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教育制度,形成職业教育系统化、开放性、可持续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类型教育,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政策宣传和文件规定中。

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构建应该兼顾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需要,平衡好制度框架构建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贯彻人人皆可接受高质量技术技能教育的教育公平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原则。

1.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构建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3D打印、生物工程等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存在形态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经历着转型,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需要规模庞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现代职业教育在此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发展的新动态,将相关要求贯彻到纵向“立交桥”制度构建中。比如,纵向衔接的学制体系构建,要更多考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素质的要求,开拓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的学制途径;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融入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促进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和产业发展、岗位需求以及生产过程的充分对接。

2.坚持教育公平原则。长期以来,由于招生考试制度以及学制设计等问题,职业教育成为一种“断头”教育,即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很难有机会升入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与比例分配给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对较少,本科教育招收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与比例也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成长空间和渠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构建就是要打破职业教育学生上升的“天花板”,通过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乃至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招生数量与比例的方式,增加职业院校学生接受高层次职业教育的机会。通过建立多种学制渠道为职业院校学生的技术技能成长提供保障,如中高职“3+2”、中本“3+4”、高本“3+2”、高硕“3+4”等。同时,通过建立技术技能教育领域的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以及资历框架等方式,建立起横向维度教育之间以及纵向维度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融通,为人人接受高层次、高层级技术技能教育提供机会。

3.贯彻终身学习原则。技术技能人才纵向贯通“立交桥”制度构建应该充分贯彻终身学习原则。终身学习是保障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纵向制度构建首先要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打破人才成长的“天花板”,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持续学习创造条件,其次要通过构建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资历框架等,创造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之间的互认机制,方便学校按照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学籍管理,让学生能够在不同学校之间转入或转出,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时间、方法和途径完成学业,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

4.制度框架构建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相统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构建,不仅要建立起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层次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学制体系,以及技术技能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渠道,同时要建立起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否则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制度基础不牢,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建立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实习基地建设制度等内容,以及深化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协同育人制度,保障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构建路径

制度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已有的制度基础,也要厘清制度构建的逻辑原点与实践起点,更要考虑最新政策的影响。对本研究来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构建要充分考虑已有的教育制度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与优势,也要看清其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同时,制度构建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即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充分贯彻在制度设计与运行过程中,避免“为了制度而制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最新政策与法规能够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构建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从而为改革与完善旧有制度、建立新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1.强化1+X证书制度的“黏合剂”功能。1+X证书制度的结构,从纵向层面看是纵向衔接的“初、中、高”职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层级序列架构,从横向层面看是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融通的机制。事物的结构决定其功能,1+X证书制度的结构决定着其特殊的功能,即在纵向层面能够将不同层级的职业技能等级联系起来,有助于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的衔接,在横向层面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通起来,有助于学历系统与职业技能等级资格系统统一起来。这也正是1+X证书制度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构建中的“黏合剂”功能所在。具体而言,1+X证书制度是变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度“引线”,以“X”证书为出发点,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借助学分银行实现“书证融通”,这就为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教育提供了能够相互衔接与融通的关键节点。通过1+X证书制度的黏合作用,“立交桥”制度构建就不再只是学制架构的硬性设计,而是能够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职业资格要求、经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的弹性系统。

尽管近年来我国已建立了中高职“3+2”、“五年一贯制”、中本“3+4”、高本“3+2”等制度,但在实际层面,职业教育领域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仍然存在“通而不畅”现象,主要包括招生比例问题、考试制度问题、课程教学标准衔接问题、人才评价问题、书证无法融通等问题,其中书证无法有效融通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以往职业学校学生毕业也需要取得“双证书”,即“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学历证书”是技术技能人才的身份标识,“职业资格证书”是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标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是相对独立的,彼此之间并未真正建立起联系,因此在实践中“双证书”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认可。1+X证书制度旨在建立起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融通的制度,从而改变职业教育领域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割裂的局面。通过书证融通制度的建立,倒逼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真正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其具体措施是通过学分银行建设为书证之间的学分等值转换创造条件,通过教材、教法、教师的“三教”改革,实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革命性变革,以职业技能等级资格为导向,改变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当然,1+X证书制度若想真正发挥其“黏合剂”功能,必须保证“X”证书本身的高质量、获取过程的严谨性、评价方式的合理性,这就要求严格遴选证书开发机构,即“培训评价组织”,确保开发证书的行业权威性、代表性。“X”证书的获取过程需与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紧密联动、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改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与质量。同时,从长远看,“X”证书评价需要改变通过一次考试的取证方式,将过程性与终结性的技术技能评价结合起来,按照技术技能人才的特点与成长规律进行全面评价。

2.发挥国家资历框架的“上层建筑”作用。国家资历框架作为“上层建筑”是指国家资历框架是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更为上位的制度。国家资历框架能够实现跨类型、跨层次教育资格之间的衔接与互认,能够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教育系统与人力资源系统有效整合起来。国家资历框架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创建了模板,搭建了平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虽然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但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系统就是封闭的,相反它是开放的,必须与普通教育、人力资源系统等有效对接起来,这是由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决定的。当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等于将学生塑造成单向度的工具人、操作者的训练活动,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解时代技术技能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具有过硬技术技能本领、具有伦理意识和绿色意识的职业人。这决定了必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系统与普通教育系统、人力资源系统之间的壁垒,构筑多元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机制。在一定意义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的构建顺应了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与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在制度层面的终极指向就是国家资历框架,只有建构起类似国家资历框架的架构,才能搭建起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平台,也才能将学历型技术技能人才与非学历型技术技能人才整合起来。

国家资历框架的实现有三个基础条件,即国家资历标准与等级、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国家资历的质量监管机制。国家资历标准与等级是资历证书颁发与获取的判断依据;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能够推动国家资历框架的有效运行;国家资历的质量监管机制能够有效保障国家资历标准的制定、资历证书的颁布和获取,以及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的高质量运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若想有效纳入国家资历框架系统,至少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建立技术技能资格标准与分级制度。将学历型技术技能人才(主要是通过学校职业教育培养),以及非学历技术技能人才(主要通过学校外的职业培训等方式培养)综合起来思考,根据两类人才的技术技能特点,结合1+X证书制度,科学制定技术技能資格标准与分级制度。二是建立起技术技能学习的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技术技能学分的获取需要学习特定的技术技能内容,传统的学历教育,主要是学校职业教育提供了技术技能学分获取的正规途径,但前文已提及,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整体视角看,这条途径并不能覆盖技术技能人才的整体,非学历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制度设计,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模块化技术技能学习单元的设计,为技术技能人才获取学分创造便利,从而在正规与非正规、学历与非学历技术技能教育之间架起桥梁。只要是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框架下,理论上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技术技能学分的学习、积累与转换,获取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教育。可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能够提供广谱性、终身性的技术技能学习机会与成长通道,贯彻着制度构建的人人平等、终身学习的原则。三是建立技术技能资历的质量监管机制。技术技能资历标准与等级的制定、资历证书的授予和获取、学分的积累与转换必须有严格的质量监管,这样才能保证资历标准制定的合理性与高质量,确保资历证书授予、获取以及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可信度。

3.完善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的学制路径。完善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的学制路径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构建的基础工作与重要环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构建的初衷就是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上升通道,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提供机会。从目前来看,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的学制路径已经有了架构上的设计,建立了如中高职“3+2”、“五年一贯制”、中本“3+4”、高本“3+2”、高本“4+0”、高硕“3+4”等学制路径。应该说,这些学制的建立,初步搭建起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纵向衔接的途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与完善。一是学制的招生比例与规模仍然有限,纵向衔接路径不宽。解决此问题,需要适当提升中高职“3+2”、五年一贯制的招生比例,提高高职、本科从中职招生的比例,提升高本“3+2”等高职本科衔接学制的招生比例。二是高职与本科、研究生的衔接路径相对中高职衔接路径较为薄弱。在中高职衔接方面,“3+2”、五年一贯制等学制途径在全国很多省份已实施多年,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技术技能提供了机会。在高职与本科、研究生之间的衔接学制尽管有了一定的探索,但相对于中高职衔接来讲,仍然较为薄弱。为此,应在高职教育中遴选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需要系统化培养的技术技能相关专业,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做好衔接,进一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同时谋划开展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三是不同层级职业教育之间的标准体系与课程教学体系未能有效整合与衔接。从实践反映看,尽管衔接学制的架构已经搭建,但衔接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互衔接的不同层级的教育资源未能有效整合与配置。因此,未来的衔接学制路径建设应该将中职、高职乃至职教本科、职教硕士相关衔接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与教学方式、教师团队、专业教学资源库等进行有效整合并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合理的衔接窗口与节点,形成有效衔接。

4.强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配套制度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制度架构的顺利运行,要有质量保障机制作为依托。如果仅仅有制度架构,而缺少每一阶段高质量的技术技能教育过程,“立交桥”就会虚而不实、立而不坚。配套制度主要包括校企合作机制与技术技能教师队伍建设等。

第一,校企合作机制。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校企合作机制符合学校与企业各自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其本体功能,而若想培养合格的、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离不开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从企业层面来看,与学校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也有着多方面的利益诉求,既可以为其培养潜在的员工,又可以提升现有员工的技术技能水平,还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既有制度、文化层面的原因,也有校企双方天然属性与利益诉求存在差异的原因。校企合作成功依赖于双方找准各自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利益共同点就是“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为纽带,一方面可以改变职业学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与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发展创造内生动力。校企双方以“技术创新”为中介,构建协同技术创新的平台与人才培养机制,将成为未来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校企协同技术创新,不仅仅是硬件层面平台与机构的搭建,更是软件层面理念与机制的创新。通过把握非正式组织的协同演化机理、遵循显隐性知识转化与分享规律、构建知识产权合理保护等基础机制,完善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等途径方式,将协同技术创新贯彻在直接的技术创新与研发活动以及课程、教学等微观人才培养活动的全过程,促进校企合作双赢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技术技能教师队伍建设。在技术技能教师培养方面,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未来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改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做强现有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机构;二是要推动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层次上移,延伸到硕士层次;三是借助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规范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教学,提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水平;四是在工科类院校开设专门机构,为社会领域有技术技能实践经验的人才提供教育类、师范类培训模块,提升此类教师的师范能力。在技术技能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被提及与讨论多年,在实践层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未来重点是要在团队建设方面,与职业院校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等最新政策结合起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组建更为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切实开展技术技能教学理念、模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将“双师型”教师团队从静态的组织构成转变为动态的实践共同体。与此同时,打造一支专业教学法研究团队以及一支具有专业教学法知识与能力的教师团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应有之义。专业教学法研究团队意在探索与总结专业课程与教学的特有规律,提供区别于普通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教学方式、方法,真正服务于学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具有专业教学法知识与能力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成员,在一定意义上与“双师型”教师具有同一性。因为“双师型”教师的师范能力主要是指将专业知识与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其课程与教学的展开方式迥异于普通课程与教学,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专业教学法而非普通课程与教学论。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着力打造具有专业教学法知识与能力的教师队伍,以保障技术技能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敬慧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构建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2):34-36.

[3]莫志明.我国职业教育立交桥发展模式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4(2):61-64.

[4]李可欣.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6(7):50-53.

[5]覃川.1+X证书制度:促进类型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J].中国高教研究,2020(1):104-108.

[6]李建忠.通向终身学习的桥梁——资格框架国际比较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7]徐宏伟,郑君梅.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创新实践:意义、问题与路向[J].教育与职业,2019(10):26-33.

猜你喜欢

资历立交桥技能
山地立交桥上的角逐
英国开放大学教育质量认证的背景、特色及启示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国家资历框架内涵研究
全民健身背景下健身教练行业的规范性研究
资历框架的现实意义、内涵与功能
最复杂的立交桥,路痴的噩梦?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