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性思维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建构

2020-09-22徐玉宇李锐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15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核心问题批判性思维

徐玉宇 李锐

摘要: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一定是有自主发展能力、有终身学习能力、有理想信念、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思辨性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建构批判性思维,可以采取提炼核心问题激发批判意识、围绕核心问题强化批判力度、升华核心问题丰富批判内容等策略。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思辨性阅读 核心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敢于创新的思维,敢于对合理存在的、公认正确的、引领潮流的现象或观点进行反思和进一步求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一定是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人,一定是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一定是具有理想信念的人,一定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批判性思维是语文学科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思辨性阅读教学是发展“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建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建立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打破对于教师、教材即权威的传统认知,体现阅读学习的个性化及创造力。在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中有效建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角度出发,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提炼核心问题,激发批判意识

思辨性阅读需要阅读主体熟读课文,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激发批判意识,围绕核心问题展开一系列的分析、思考、探究、辩论,在论辩批判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本文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通过分析探讨,核心问题应该紧扣“退”,围绕“退”字不断探究“为何退”“怎么退”“退如何”。抓住“退”这一核心问题不仅能使得整篇文章的教学有一根主线,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由“退”字串起来的问题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考。围绕“为何退”进行“秦、晋围郑”原因分析,围绕“怎么退”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围绕“退如何”对历史事件的影响进行深刻剖析与探讨。课文故事简短,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内政外交信息,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探究,批判性思维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在具體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质疑批判。比如分析“为何退”,其直接原因是兵临城下,郑国被困,危在旦夕,必须寻求退兵之策。这其中还蕴含一个问题:为何秦晋要出兵围郑国?文中给的理由是“无礼于晋”“贰于楚”。“无礼于晋”是指当年晋国公子重耳逃难途经郑国时,没有受到郑国应有的礼遇,这当然就是“无礼”。这里涉及国与国的外交礼仪,表明一时的疏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招来祸患。“贰于楚”,是说郑在依附于晋的同时又和楚交往密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面派”,晋当然怨恨。“秦、晋围郑”,那么秦又和郑之间有什么怨仇,要与晋联合围郑?这样不断质疑,不断探究,批判性思维自然能得到不断提升。

二、围绕核心问题,强化批判力度

思辨性阅读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思考问题,鼓励阅读主体提出具有多重逻辑、富有个性的见解和观点。对同一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论辩,让一种想法去启发另一种想法,让不同的观点在论辩中碰撞出批判性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祝福》的教学中,让学生熟读课文,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深入思考,紧扣祥林嫂死因这一问题展开论辩。论辩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灵感相互碰撞,于是“穷死的”“病死的”“饿死的”“自杀的”“他杀的”等观点纷纷被提了出来。

“穷死的”“病死的”“饿死的”:鲁家短工淡然地回答“我”对祥林嫂死因的疑问,眼珠间或一轮可以看出她还活着,竹篮中的破碗是空的。这些描写可以作为“穷死的”“病死的”“饿死的”之佐证,看起来祥林嫂是直接死于穷困,是因贫病饥寒交迫而死。

“穷死的”“病死的”“饿死的”这种说法很难说服所有的人。祥林嫂死的时候四十岁上下,正值壮年,手脚粗大,有劳动能力,生活节俭,在鲁家做工时应得的工钱几乎没有花。这样的人怎么会穷死、病死、饿死?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自杀的”:幼年就被卖为童养媳,年轻守寡,得知婆婆密谋“守节”不成,出逃鲁镇做工,被抓回并被卖到山里,再嫁丈夫病死,儿子阿毛被狼叼走,房屋被贺家大伯收回,被鲁家赶出流落街头乞讨……祥林嫂一生遭遇太多的坎坷,到底什么原因会让她自杀?

鲁四老爷是凶手,四叔四婶解雇了祥林嫂,剥夺了她做工的权力。鲁讨。祥林嫂一生遭遇太多的坎坷,到底什么原因会让她自杀而亡?

“他杀的”:凶手又是谁?

鲁四老爷是凶手。四叔四婶解雇了祥林嫂,剥夺了她做工的权利。鲁镇那么大,还有县城、省城,难道就没有祥林嫂可以做工的地方?

祥林嫂的婆婆是凶手。祥林嫂第一次逃到鲁镇已经过上了“幸福生活”,她的婆婆把她抓回并卖到山里,才会有后来的一切遭遇。

伤寒病是凶手,它害死了贺老六,“出嫁从夫”,她失去了丈夫;狼是凶手,它叼走了阿毛,“夫死从子”,她失去了儿子;贺家大伯是凶手,无夫无子的祥林嫂居住的房屋被夺走,她失去了遮蔽风雨的处所。

柳妈是凶手。祥林嫂精神崩溃的根源在于柳妈跟祥林嫂说的一切,柳妈以“死后要被分尸”让她恐惧失望,又建议她捐门槛让她有了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也破灭了,所以柳妈的责任不可推卸。又有同学指出“善女人”柳妈仅仅是依照自己的经验“好心”地提个建议,她不存在杀人主观故意。

“我”是凶手。祥林嫂那么信任“我”,在绝望时向我求救,“我”却不敢直面她的问题,匆匆逃离。

鲁四老爷是凶手,祥林嫂的婆婆是凶手,伤寒病是凶手,狼是凶手,贺家大伯是凶手,柳妈是凶手,“我”是凶手……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抛出了一个个观点,发展了思辨能力。

对传统观点进行反思有论辩、有批判,树立自己的观点有论辩、有批判,不同的观点之间有论辩、有批判,同一观点不同的论据取舍有论辩、有批判。不同观点论辩的过程是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也是一个批判他人观点的过程,在反复论辩批判中更深入地交流、更激烈地碰撞,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才会得以提升。

三、升华核心问题,丰富批判内容

紧扣课文提炼出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升华核心问题从课堂走向社会实践。我们要全方位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仅仅依靠手头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仅仅围绕课文中的核心问题展开课堂教学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既需要凭借教材,也需要无限地拓展教材。我们需要高效利用课堂,更需要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因此课堂核心问题必须升华。

教材的容量总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围绕课文核心问题搜集相关背景材料、相关评论、相关历史事件等。这些材料可以由教师提供,更多地需要学生进行搜集整理。搜集整理的过程就是分析批判的过程,就是批判能力提升的过程。

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学生依据搜集到的相关史料,就很清楚“无礼于晋”“贰于楚”不过是出兵侵略的借口,从而很好地把握文章核心问题。历史上各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谋略今天依然值得借鉴,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当今世界一些国与国之间纷争的真正原因,不被表象所迷惑。

与课文核心问题相关材料的提供使得学生的思辨有了基础,丰富了批判内容。而学生在分析批判他人观点、提出个人见解、论证自我观点的过程中,不迷信盲从、不走极端、冷静理性分析,有效地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提升了思维品质。基于课文核心问题补充思辨材料,进一步拓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课文核心问题得以升华,更加强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综上所述,提炼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升华核心问题,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可以有效建构批判性思维。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核心问题批判性思维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
浅谈高中数学核心问题的思考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应做到“五让”
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搞好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