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利用思维定式促进小学数学学习
2020-09-22王鑫
王鑫
摘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现在教育的重点之一。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比较匮乏,虽然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加强,但是缺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这一方面是源于他们所处年龄阶段的思维局限,另一方面可能是源于在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的同时,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式。本文将探讨思维定式是什么、如何对低年龄段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思维定式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 思维定式 创造性思维
引言
近些年来,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一线教育者会发现,孩子们更乐于完成书本上简单的、显而易见的问题,对数学的拓展学习没有多大兴趣。他们的学习模式类似于不断吸水的海绵,知识面很饱满,但是无法改变形状,缺乏变通。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低年龄段的学生是具体运算阶段的一大主体,他们需要依靠具体事物进行主观思考,同时逻辑推导能力也在逐渐发展。小学阶段是接受能力较强的时间段,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萌芽的阶段,但是不少孩子往往局限于某个思想,缺少接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根据自己的所教所思所想,这可能和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式有关。
一、思维定式的含义
思维定式是人们按习惯了的比较固定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形式。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思维定式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二、思维定式对低年龄段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小学阶段是基础知识的储备期,在此期间,教师的知识传输、学生的知识掌握是主要的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怎样做,对某个具体题型会讲解具体的解题思路,学生心理上以教师所说的话为宗旨,多数情况下学生会吸收知识,掌握程序性的解题思路。在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学生自动提取定式的思维储备,也就是思维定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规律尤其适用于低年龄段学生。例如:一年级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掌握数的分与合知识;二年级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利用思维定式,学生便会理解。但是思维定式具有两面性,它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一)思维定式的积极作用
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定式起着情境再认、提取信息的作用。面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知识,学生根据相似的情境想起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口算,比较两者的共同特征,建立已有的问题解决方案与新问题情境的联系,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的问题的模式,再进行口算。所以,思维定式对小学生形成解题思路、解题模式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低年龄段的学生基础知识几乎一片空白,进入小学后,学生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他们的思维方式各异。对具体问题思维方式的培养有利于对各个分类知识的系统掌握,所以思维定式对低年龄段学生知识的接纳有着积极作用。
再如数学课本中“表内乘法”的学习。“表内乘法”内容以2、3、4、5的乘法口诀编写引入,通过连续地抛出问题、有序的“几个几”是多少等程序的思考,再用汉字编写出对应的乘法口诀,找出口诀的特点。经过这种渐进式学习后,学生掌握了编写乘法口诀的思维模式,形成思维定式,后期7、8、9的乘法口诀编写依靠思维定式基本可以自学。
(二)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
思维定式有利于解决相似性的问题,对于有差异性的问题,它可能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同样以“表内乘法”为例,学生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后,前期的口诀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式,具有首因效应。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时,大部分学生依旧遵循思维定式,将9的乘法口诀编写正确。然而数学不是一成不变的,9的乘法口诀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如果教师不加引导,大部分学生可能不会发现9的乘法口诀个位与十位相加都得9,上下口诀得数个位与十位可以交换……如果思维定式影响深入,学生会安于前期学习的思维模式,拓展性的规律将很难发现。从这个角度考虑,思维定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限制了学生发现更多有利于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三、如何有效利用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是每个人每个阶段都会有的思维模式,无论简单的1+1等于几,还是求解二元一次方程,它们都需要思维定式的参与。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一定程度上也是形成思维模式,为高年级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如何让思维定式在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同时又不阻碍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呢?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考,对思维定式的有效应用提出以下见解:
(一)课前自学——“助”知识迁移
已形成的思维定式并不全是消极的,它有利于学生的迁移学习。三年级下学习了连乘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的乘除法知识是对立统一的,连乘问题思维模式形成后,对四年级上连除的实际问题,教师可采用“引导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式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思维定式可以是教师转变课堂形式的一个突破点,连乘和连除知识相通,一方面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另一方面课堂模式的多元化更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
(二)鼓励质疑——“创”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学习“多边形”课题时,教师对于多边形概念的叙述是“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这样的概念总结便于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利于对多边形的名称、边的数量进行理解和记忆。但是有学生提出疑问:三角形有三条边,为什么称作三角形呢?思维定式利于记忆系统的知识,但是对于一些非常规的知识,思维定式不能帮助理解。这时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可以很好地冲破思维定式的禁锢,为学生的多元思维提供契机,所以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引导点拨很有意义。
对于教师而言,课前需要仔细研读教材,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引导性的教学环节。对提出新颖、有创新性回答的学生及时正面鼓励;课堂中提供批判性问题的思考机会,创造思维自由、发言自由的课堂氛围,遇到有意义的问题时当场讨论,把握批判思维的时效性。
对于学生来说,学生自学中鼓励留下学习痕迹,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笔记并表扬;课堂中遇到自己的疑惑点时主动提问,对于其他同学的回答有思考、有想法时,及时发展自己的意见。这些都可以减少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
(三)课堂拓展——“引”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养成对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也有抑制作用。“选择适当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中,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多种,但是思维定式会限制学生提取解决策略的方法。为了减少思维定式对学生思维的限制,我们可以对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进行培养。如定期布置探究拓展小活动,创立学生间的数学课题组,选择一个小课题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资料查找、图书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推陈出新,进行课堂分享。课堂上小组上台展示,鼓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提問、补充,对个别有针对性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对出现延展性的知识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索。
四、总结与展望
思维定式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条件,知识基础扎实,才会有更广阔的思维平台。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发展的初期,他们易形成思维定式,但也容易在旧的思维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碰撞、分歧、思考等过程产生创新思维。有益的思维定式是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再形成问题迁移的过程,所以老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发挥思维定式的积极作用,不断学习、进步、创新,为学生由低年级段跨入中高年级段的思维发展打好基础,也为不远的将来更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石志烓.例谈数学学习中如何克服思维定式的负效应[J].中学数学,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