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2020-09-22傅厚春
摘 要:基于现有文献自编了《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问卷》,针对辽宁省辖区内14个地级市的农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情况以及认同差异的个体性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研究工作。研究结果显示,样本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政治面貌以及受教育程度个体认同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最后,从加强宣传教育效度、提升文化建设高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力度等方面提出增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9-0115-03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当下,我国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昂首迈进。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农村,如何引导农民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情感需要和行为习惯已然成为新时代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然而,受到农村人口流动性大、文化水平程度普遍不高、基层文化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制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重而道远。深入剖析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成为理论研究者和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一、文献回顾
国外方面,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理论的直接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国外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价值、价值观以及社会核心价值观等领域,且研究时间要早于国内。其研究成果数量之多、产生影响范围之广,借鉴意义重大。国外研究者的关注领域主要涵盖价值与价值观的概念与内涵界定、价值观测量的实证研究以及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研究等几个方面。尤其是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已成为众多国外学者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并且已在国家政策层面加以推广。
国内方面,借助CNKI数据库检索功能查询发现,篇名输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截至2019年12月3日,累计文献共计22 171篇。计量可视化分析检索结果显示,从文献发表时间来看,敖带芽(2006)在《作为软实力的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一文中探索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作用与地位,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升作为软实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环节[2]。自此以后,国内学术界开始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探索。从发表文献的年限来看,2006年至2012年发文量较少,共计1 315篇。2013年,即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献发表量数量猛增,2015年达到顶峰,发表文献高达4 613篇。从文献类型来看,其中期刊18 424篇,硕博士论文1 185篇(博士论文55篇),会议文献560篇,报纸类文献1 838篇,学术辑刊164篇。从研究性质来看,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文献大都集中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界定、内涵研究、历史演进以及现实发展等领域。从研究对象来看,以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居多。通过高级检索功能,篇名含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词段的文献1 087篇。而输入“农民”“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等词段进行搜索,相关文献数量所占比重不大。现有的这些研究成果既为本课题开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为创新开展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提供了学术空间。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编写
本研究在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自编了《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问卷》。问卷编制历时三个月,经过相关专业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两次集中研讨,并征集了业内专家意见进行修订。为了确保问卷有效性,选取大连市和沈阳市两所农村组织100名村民进行了预测,并征求村民意见进行再次修订,完成最终调查问卷。问卷包含农民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个体特征,设计了涵盖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维度共计30道题目(分别记录为A1、A2……A30)。本次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旨在为研究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情况、提升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提供翔实的第一手数据和有力的实证研究依据。
(二)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面向辽宁省所辖14个地级市的农民发放调查问卷1 600份。其中,沈阳市和大连市各200份,其他城市各100份。最终,回收问卷1 520份,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 492份。其中男性735人,占49.3%;女性757人,占50.7%。年龄在18—29岁之间的有286人,占19.2%;年龄在30—45岁之间的有353人,占23.7%;年龄在46—59岁之间的有491人,占32.9%;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有362人,占24.2%。政治面貌是中共党员的有342人,占22.9%;政治面貌是共青团员的有275人,占18.5%;政治面貌是群众的有875人,占58.6%。受教育程度方面,文盲28人,占1.9%;小学文化程度258人,占17.3%;初中文化程度489人,占32.8%;高中文化程度399人,占26.7%;专科及以上有318人,占21.3%。问卷有效率为93.25%。符合调查问卷回收率要保证调查结果具有效度的规定要求。运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问卷进行了描述分析、T检验与方差分析等数据分析。
三、调查结果
本次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调查,基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三个维度对样本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
(一)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情况
1.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况。认知认同这一维度旨在测量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历史底蕴、现实背景、基本内容以及重大意义等的认知度。调查结果显示,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被测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仅停留在知道层面,缺乏深度理解与全面把握。只有40.2%的农民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存在关联,绝大部分农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自己太遥远。作为社会组织构成的重要群体,如何引导农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农民认知度,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践行度。对于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如何消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民之间的距离感,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转化为个人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进而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是一项极其紧迫的重要任务。
2.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情况。情感认同这一维度旨在测量农民在认知维度基础上,能否在个人情感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热爱、满意以及肯定等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度总体上比较乐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69.5%的农民赞同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2.6%的农民认为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民族愿望。69.3%的农民认同“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观点,但仍有30.7%的被调查者表示“不认同”,说明农民对当前农村社会的“平等”现状仍存在不满意。在关于“爱国”问题的调查中,81.5%的农民表示赞同“任何时候国家利益都高于个人利益”这一观点,表达了当代农民对于祖国的深厚热爱之情。
3.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情况。行为认同这一维度,旨在测量农民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成认知和情感认同基础上,是否能够自觉接受并践行这一行为规范。调查结果显示,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上,农民表现出愿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但缺乏主人翁意识;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社会层面上,农民普遍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偏差,尤其是对于自由和平等的理解还存在差距;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民层面上,绝大多数农民乐于把这些标准作为约束自己行为的价值准则,但对于诚信的理解和实践还有待提升,常常出现不诚实、不守信现象。
综上所述,在本次调查研究中,被测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总体上呈现出较为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说明近年來我国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虽然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的认知还未达到深刻理解程度,但对其基本概念、时代特征以及行为准则能够基本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表示支持与肯定,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也能够把其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诚然,调查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具体问题,值得研究者和管理者深思和警惕,共同致力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巩固与改进,积极发挥农村的基层阵地作用,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出现知信而不达等现象。
(二)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差异的相关因素分析
本研究从农民的性别、年龄、政治面貌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差异进行了分析,具体结论如下。
1.性别差异。调查结果显示,从均值看,女性村民在三个维度的认同度均值上全部高于男性村民,表明女性村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度高于男性村民。从显著性差异来看,女性村民与男性村民在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与男女性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在农村劳动和生活中所处地位有明显关系。
2.年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从均值方面来看,不同年龄组的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从高到低分别是30—45岁年龄组、46—59岁年龄组、60岁及以上年龄组以及18—29岁年龄组。从显著性差异来看,18—29岁年龄组与30—45岁年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与46—59岁年龄组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这与当代社会各种文化思潮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冲击不无关系。
3.政治面貌差异。从均值方面来看,农民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最高。从显著性差异来看,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与群众的农民认同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中共党员与团员和群众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中共党员思想政治觉悟相对较高,这与其经常参加主题教育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能自觉践行党员的责任与义务有很大关系。
4.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差异。从均值方面来看,受教育程度影响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受教育程度越高,认同度就越高。从显著性差异来看,初中程度的农民群体与专科及以上程度的农民群体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就越多,越有利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效度,提升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水平
个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正确有效的宣传教育,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外在的规范准则到个体价值标准的内化,实现入脑、入耳、入心,达到知信行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具有抽象性,对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要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存在认知难度。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当成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重大工程坚持不懈地贯彻下去。不断加大理论宣传力度,定期开展理论教育,提升广大农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识,坚决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好务的思想。同时,要注重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尽量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实现教育形式生活化、日常化、隐性化,增强农民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提升文化建设高度,营造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氛围
文化对于个体的价值观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农村进行传播和推广,必须要提升农村文化环境建设的水平,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为农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文化基础。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氛围建设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诉求,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通过深入开展文化建设,旨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农民思想和行为的约束与引导,消除农村固有的封建迷信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和凝练扎根农村大地的特色本土文化,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水平,从而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氛围。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夯实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能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和开展实施具体工作的领导核心,肩负着组织宣传、教育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使命。农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监督。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要充分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各项职能,树立大局意识,责任到位,分工负责。确保培育目标落实到位,专人负责。真正实现培育全员化、全过程化、全方位化。并针对不同特征的农民群体开展特色化服务,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参与度。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干部要不断开展自我教育,提高党性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团结农民积极参加各项主题活动,在乡村大地掀起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敖带芽.作为软实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会议论文集,2006:79-83.
Research on the Identity of Farmers' Core Socialist Values
——Take Liaoni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FU Houchu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e author has compiled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status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farmers' socialism, and made data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farmers' socialism in 14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as well a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dentification differences. It is found that the recogni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farmers' socialism is generally good,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Different gender, different age, diffe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education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individual identity. Finally,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enhancing the heigh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recogni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farmers' socialism.
Key words: Farmer,Core Socialist Values,Identity
收稿日期:2020-04-20
基金項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2018年度课题:“以党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L18BSZ02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傅厚春(1979-),男,辽宁丹东人,博士,团委书记,讲师,从事中共党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