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色理论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研究

2020-09-22赖文丽

学理论·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角色定位乡村振兴

赖文丽

摘 要:乡村振兴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党的十九大专题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发展亟须解决的一大问题。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参与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角色,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赋予人类在劳动社会分工特定的标识,体现出个体对于其在社会中产生的劳动有不同的作用。社会工作者为促进乡村振兴,在工作中也扮演许多角色,但却受到自身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面临许多困境。因此,社工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角色定位;困境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3-0066-03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包含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具有重大划时代意义。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全球化飞速发展,乡村振兴被提上了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议程上,乡村振兴不等于扶贫救助。

因此,乡村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经济,还有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等。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在农业发展的影响下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费孝通先生口中的中国具有乡土味气息,中国人离不开土地,无法也不能洗去身上的泥土味。乡村的泥土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人,而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的发展高度重视。我国社会工作处于发展阶段,国家在加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投入巨大资金和力量,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一方面发挥了社会工作在国家建设方面的助力作用,另一方面也可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能实现有效助力,在发挥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的角色理论

社会学中经常提及“角色”一词,角色是连接个人与社会互动的桥梁,因此人类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必然要扮演一定的角色。然而,受血缘、职业、婚姻、场合和场所等的社会因素影响,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角色理论发挥着行为规范功能,具有规范性特质,表明人类是根据所扮演的角色产生特定的行动,人类的行为受角色的制约和要求,角色理论体现了其发挥的特殊作用。

如果人类在社会行动中违背了角色的规范性,可能会出现角色困境,甚至是产生行为偏差。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的角色反映了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换句话说,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是不可缺少的有力助手。

社会工作介入我国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扮演了许多角色,例如执行者、倡导者、咨询者、引导者、政策倡导者、问题解决者和服务提供者等。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的作用,例如社工作为执行者,有利于加强内部管理和社会的外部控制;作为监督者,有利于贫困救助制度的开展,监督相关扶贫制度的执行;作为协助者,协助政府机构强化定向控制,建立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合理制度,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其中,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五个角色,即乡村产业振兴的“脱贫军师”、乡村人才振兴的引进者、乡村文化振兴的传承者、乡村生态振兴的倡导者、乡村组织振兴的建设跟进者。

二、社会工作者在乡村振兴下的角色困境

(一)角色扮演的文化识盲

社工,尤其是外来的社工,他进入到乡村去,其实是一个叫作走进他者的世界。社工相对于本地乡民而言,是陌生人,而不是费孝通先生讲的差序格局中的自家人。社工在进入鄉村时不了解本地民俗文化,例如餐桌文化、酒文化等等。

民族地区是特殊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俗、历史和传统。在此,学者何乃柱指出社会工作者进行社会工作实务时面临着文化问题,即面临文化震撼、文化偏见、文化负载和文化识盲等挑战[1]。

其中,文化识盲是社工开展跨文化社会工作服务的一大痛点,体现了“无知”和“愚昧”。不管是社工还是其他扶贫工作人员,在乡村走访调研和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都容易面临文化识盲的困境,不清楚本地的习俗与禁忌。一方面,社工生怕说错话做错事,从而影响了工作的进行,增加了其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另一方面,可能会做错事,不能解决问题和造成资源的浪费,文化识盲也会使服务效果大大降低。缺少跨文化服务能力,是社工在乡村振兴服务活动和范围展开过程中的一大阻碍。面对跨文化地区,社工只能做个“小脚女人”,不仅无知,还不敢“迈开腿”。

(二)社工角色的迷茫

当社工在乡村开展的工作与传统的妇联、村委等的工作出现重叠时,社工的专业边界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也不能体现社工的不可替代性,易引起社工角色的迷茫,从而出现角色困境。角色困境包含了角色不清、角色差距、角色冲突、角色紧张、角色混乱和角色中断[2]。

角色不清,即政府岗位社工时常会出现角色不清的困境,介于政府工作者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中摇摆不定;角色差距,即社工在机构考核和完成政府指标的压力下,在实务中难以发挥专业角色的作用,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与专业认同感;角色冲突,即社工既是其家庭的一员,也是社会工作体制中的一部分,当两者同时需要社工时,社工面对家庭和职业二者角色矛盾时极易产生角色冲突;社工在角色理论的框架下扮演着多重角色,面对多重不同类型的问题,出现“自己不够用”的角色紧张的现象;角色混乱,即社工不能明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在许多角色的选择中摇摆不定后出现了“混乱”;角色中断,即受政府政策、专业能力和其他因素影响,无法继续提供服务时,社工出现角色中断。

在农村社会工作中,社工以其他不同的角色进行介入。行政途径介入,社工以指导者、组织者等身份进入农村社区,比如扶贫公务员和驻村工作人员;农村社区事件介入,社工以解决农村社区留守儿童、老人照顾、家庭暴力、农村青少年犯罪等问题为切入点,进入农村社区;农村服务项目介入,比如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空巢老人服务和农村妇女就业服务等。在外行人群看来,社工是正义的化身,是救世主。但实际上,社工面临的角色困境体现了其助人背后的辛酸,社工角色的迷茫也是服务提供的阻碍。

(三)社工角色扮演的伦理困境

乡村地区是比较注重人情往来这方面的问题,社工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在严格意义上来说,社工要遵循专业伦理,是不应该收礼物的,并且也需要考虑到非工作时间的接触问题。作为驻村社工,与乡民们朝夕相处,在开展服务时要不要参加红白喜事,也是其参与乡村服务的伦理困境。

在开展乡村实务的过程中,社工避免不了要面对伦理困境。按岗位性质来分,社工来源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机构社工,即政府通过在社工机构中购买服务,另一种是政府岗位社工,即在政府里担任社会工作岗位的工作者。由此可见,社工更多的是依靠国家和政府体系来开展工作,所开展的服务都与政府息息相关。因此,在面对乡村贫困人员和政府利益的矛盾时,社工会产生伦理困境,是站在政府这边还是站在百姓那边。

政府通过主管、主导等方式直接介入到社工服务当中,使社工变成政府组织的一般工作人员。伦理涉及道德层面,社工有自身的专业伦理。李建华指出,当农村自治组织和组织中的个人在角色扮演、利益获取、权力构成与道德选择等方面,与上级政府、村民的期待不同或冲突时,伦理困境就产生了[3]。政府以指标性的要求对社工机构进行评估,对社工服务的开展造成压力。基于此,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完成指标而忽视服务质量,另一种是保证服务质量而未完成指标。社工专业伦理要求社工具有敬业的精神,最大限度地促进高服务质量的实现,而政府提出指标性的要求影响社工专业伦理的保持,造成社工出现角色扮演的伦理困境。归根到底还是政府追求业绩的迹象与社工助人自助的这种“润物细无声”之间的一快一慢的冲突。

(四)外部环境障碍影响社工角色扮演

边远贫困地区是2013年推行的“三区计划”中一个服务板块,而“边远”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乡村条件的限制是乡村脱贫的一大阻力,包含了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经济基础、文化等多方面,但地理位置是明显突出的阻碍,这些外部环境障碍影响了社工角色扮演,阻碍了社工服务的开展。

在贵州省A市Z县的一些村落虽然已经修建了水泥路,可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扶贫中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因为地势问题,道路不仅长还崎岖,物质运输、人才引入、开展帮扶工作等都成了问题,贫困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受乡村条件限制的影响。但乡村由于偏远、经济基础差、社会支持力量薄弱等原因,在运输的路上消耗了许多资源,也无法获得足够、及时的扶助。在服务中因为乡村偏僻遥远,社工无法顺利链接物质资源,影响其资源链接者角色的扮演;在乡村调研和报告撰写后,社工无法及时向更高层反馈信息,影响其政策影响者角色扮演;在偏远乡村条件的限制下,社工缺乏志愿者等外部力量的支持,难以开展大型服务活动,影响其服务提供者角色的扮演。

三、建议和对策

(一)提高社工文化敏锐度

中国文化具有多样性,不仅包含了民族文化、宗祖文化,还有其他地方性文化等等。文化概念体系认为应当将文化和产品有机结合起来,制作出本地特色的产品,解决当地贫困乡民的经济问题[4]。基于此,社工不仅要寻找一条利用文化解决贫困问题的文化道路,也要提高文化敏锐度。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社工角色面临着巨大挑战,要求加强社工的文化敏锐度。

社工角色顺利扮演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当地的语言文化影响社工角色扮演的效率,语言文化的差异不利于双方的理解与沟通。在介入乡村提供服务前要注意了解和掌握本地的文化,明确地方礼仪、习俗、传统和禁忌,在深入调研和介入时避免出现没有必要的困难和尴尬。其次,当地的习俗文化影响社工的“田野”调查与介入,在其中,社工是研究者和服务提供者,尊重当地的习俗,必要时要参与各项活动,这样可以促进角色的顺利扮演。最后,当地的礼仪文化影响社工專业角色的扮演,社工要了解当地礼仪与禁忌,与服务对象要建立良好信任的专业关系,“专业”也是社工角色区别于其他角色的关键点。综上,社工角色扮演要求提高社工文化敏锐度。文化发展与传承是十分重要的,挖掘本土文化对当今中国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振兴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二)清晰角色定位和专业边界

人类在同时扮演多重角色的时候,不能清晰地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难免会遇到角色困境。社工具有专业的方法、技能和理论价值,这是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征。

例如在工作中,社工与志愿者同样是扮演助人者的角色,但其发挥的助人自助作用,是其他角色无法实现的作用,因此,社工要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定位与其他行业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是不可替代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处理角色困境,需要社工清晰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初定角色上进行有效创新,多深入乡村做调研,收集第一手数据和资料。结合政府任务指标,开展专业服务活动。

社工通过社会工作行政等方式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服务,将社会政策落实给受益者。在此之前,需要将政策普及给社会大众。协助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加大脱贫宣传力度,改变宣传方式。提高农民的农业农产品市场化意识,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全面、及时地传递给农民。要以国家大政方针为导向,把社会工作的角色落实到政府政策实施中,这是社会工作者作为角色定位的一大要求,时刻跟着国家走,以贫困群体的脱贫为目标,逐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三)加强专业能力学习,加强督导培训

社工应该加强专业能力学习,加强督导培训。专业的学习和巩固是社工角色成功扮演的基础,专业能力是社工面临角色困境而做出判断的第一步,要求加强社工专业能力学习,例如理论、伦理和价值观。解决社工的角色困境,机构的专业督导可以提供建议。其中,通过对乡民加强专业能力学习和督导培训,促使社工在地化人才培育的实现。因为培养本地人做社工具有明显优势,本地社工能了解本地的特点及民俗,能更好地为乡村本地服务。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农村社会工作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包括以人为本、团结合作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在扶贫振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农村社会工作有其特定的任务,即社会救助和缓解困难、服务农村特困人群、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生产和培育互助合作组织。社工要加强农村社会工作的学习,鼓励乡民参与,不断推进民主和社会正义。农村社会工作也有其特有的专业知识、价值理念和技术要求,需要社工学习和掌握。因此,在面对冲突和困难的时候,社工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在面对各种突发的角色困境时,要临危不惧,懂得灵活处理,这是做好服务的前提。

(四)促进扶贫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考察时指出:社区工作要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促进乡村扶贫脱贫的工作,需要实现“精准化”。

社工角色扮演中注重的个别化原则与实现“精准化”扶贫相契合,是社工角色介入脱贫的一大关键。促进扶贫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要求社工需要做到角色定位的精准与坚持社会工作个别化等原则。学者刘志明等指出要做到精准扶贫要做到产业认知精准、产业资源精准、区域区位精准、扶贫模式精准、产业定位精准、扶贫手段精准等六个方面[5],在许多方面都要求精准。扶贫在乡村振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扶贫不等于乡村振兴。实现“精准化”扶贫是脱贫的一大关键,“一刀切”和“一把抓”不适用于我国当前实现小康目标的要求,会出现国家扶贫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到位等问题。社会工作作为新兴职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扮演的角色体现了其发挥的作用。对于乡村不同的特点与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反映了服务精细化的特点。加强扶贫服务的精准化,是社工角色介入乡村振兴的一大重要举措,需要把服务精准落实到单元,甚至是个人。

四、结论

社会工作角色介入乡村振兴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社会工作作用。从社会工作的角色理论、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面临的角色困境以及对策和建议等三大板块进行探讨。与城市相比,农村组织体系等各方面条件相对滞后,当前我国主流的社会工作组织体系是以项目化方式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相对独立的体系,政府的干预影响社工服务的开展,能监督社工服务的落实,但也会影响社工服务的质量以及引发社工角色的困境。还需要健全使社會工作做好扎根农村发展准备的体系,构建以农民为本的乡村发展伦理,才能保证作为乡村主体的全体农民在乡村振兴中不断增强幸福感和满足感。

社工在介入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了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一方面,社工立足乡村,链接乡村所需的社会资源、政府提供的扶贫资源,引入外来地区和人员的投资,促进精准的物质脱贫和乡村建设发展;另一方面,社工建言献策影响政策变化。通过对乡村进行调研和评估,了解乡村本地的优势和劣势,寻找和发现一条适合乡村本地产业发展的道路,撰写调研报告向当地政府和国家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何乃柱.文化识盲与文化能力——民族地区灾害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文化问题[J].开发研究,2014(3).

[2]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杨伟荣.乡村振兴的伦理之维——“乡村振兴与乡村伦理”高层论坛综述[J].伦理学研究,2018(3).

[4]卢昌明.宗祖文化与精准扶贫[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5]中国旅游扶贫发展指数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角色定位乡村振兴
让学生动起来、笑出来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