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2020-09-21姜艳丽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

姜艳丽

摘 要:高校中的课程思政主要内容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思想政治课程,课程思政有助于发挥其他课程的优势,而在多种课程的融合过程中,大学英语是最能够体现课程思政内核的公共课程,由于英语本身植根于国际大环境下,且其中蕴含着历史、人文、意识形态之间的融合和冲突,因此能够辩证的促进课程思政教育。本文通过讨论现今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联系,讨论思想教育提升知识教育的改革过程。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2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主要是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渗透到各个科目、各个环节、各个专业的过程,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强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关性,在进行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将思政相关内容进行融合,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全面性教育。课程思政的模式是一种具备连贯性体系的课程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其他课程内容引出相关哲学规律以及发展进程的思考,从而引出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促使各门课程都与思政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同步前进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大学英语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

大学英语在大学教育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就在于作为语言类公共课程,它是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加之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对外学习与交流,因此更需要进行课程思政体系的优化。为了提升现今课堂中的课程思政体系的完善,就需要将大学英语这种独特性较强,且具有国际化属性的课程作为主要的发展阵地。课程思政在渗透的过程中会融入很多知识内容,包括哲学、文化、历史,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就需要相应的思想觉悟、政治水平以及道德较高的水准才能体会到课程思政的意义。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与教学目的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英语的教学仅仅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能力,而并未同时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这才需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全面发展[1]。

作为基础性的公共课程,英语也具有能够成为课程思政体系建立的必要条件。首先现今大学英语在各个专业中占用的时间都是最长的公共必修课,一周最起码会有三个课时的时间,同时授课时间横跨两年,能够有效保障课程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更有利于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其次,英语本身授课中的题材涉及面就比较广,其中包含历史、文化、经济、宗教、政治,加之它是一门国际化的沟通语言课程,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比较全面地认知到在国际上中国所处的位置,能够尽量客观地了解中国现今国际状况,从而更加清晰地看待外部世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入课程思政的内容。

三、大學英语课程实现课程思政的途径

(一)与时俱进,以大学生视角进行渗透教育

新课改的要求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这也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之一,学习是由教师进行引导,但是真正的学习过程还是需要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与学之间就需要进行有效置换,不断提升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方法的尝试,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规划,实现自身的学习任务的同时,能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中掌握时代精神、人文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现今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思想内容,将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支持,提升知识获取的动力[2]。

(二)制定教学计划,提升授课效率

由于大学英语课程覆盖每个专业以及所有学生,教师要注意对待不同学习进度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针,比如授课群体是视传专业的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会对历史艺术、艺术文化演变以及欧洲艺术发展史感兴趣,这也是英语知识会涉及的层面,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性地代入现今思政教育的普世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要素等,为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意识形态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也在不知不觉之间帮助学生自己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从侧面完善了高效的课程思政教育。

还需要注意的虽然全国高校都推行大学英语,但是各地的教材也是有所不同的,教材的内容需要满足学生对于国家化知识内容以及世界化视角的追求,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不大,单向的文化输出无助于学生自身跨文化的交互能力提升,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建设,因此就需要在原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中国文化的传导,找寻两者之间时间上、内容上的关联,优化教材结构,改革教学内容。

在融合大学英语教育与课程思政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输出本国优秀的文化内容是为了与大学英语教育的内容达成共鸣,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才的思想政治觉悟,语言的教学中会出现很多相关文化背景的知识补全,因此更需要教师在此进行引导,提升学生对文化接受的程度。其次,在大学英语课上进行的课程思政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们对本国文化的自信,更重要的是渗透社会主义哲学,促使学生们以此为指导,成长为内外兼修的人才。最后,在建立课堂思政体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确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3]。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政教育工作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是能够带动思政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因此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主学习相关的课程思政内容,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技能,在学习思政理论的过程中兼顾实践,将自身的价值观与思政教育融合,从而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三观;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接受学校安排的培训,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在思政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自身的不足,提升教育学生的职业以及社会责任感[4]。

四、结语

课程思政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课程思政设计,不仅学习了语言知识,提升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不论是在课程安排、内容充实、教材拓展还是在自身培训方面,都需要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将课程思政作为创新机制逐步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坚持创新与引导并重,实行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优化课程内容,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促使两者协同合作,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煜栋.“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9(24).

[2]王晓莹.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公共外语课程优化建设研究[J].校园英语,2018(38).

[3]胡伟芬.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问题浅析——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J].科技风,2019(34).

[4]黄煜栋.“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9(24).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