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与趋同:《青春有你2》中女性媒介形象的研究

2020-09-21杨晨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媒介形象刻板印象

杨晨

摘 要:随着女性消费能力的提升,一大批定位“女性视角”的“她综艺”蜂拥而至,偶像养成类节目《青春有你2》霸屏播出,引发热议。为迎合女性消费者庞大用户群,节目尝试女性主义与选秀文化相结合,构建女性多元媒介形象突破刻板标签,呼应女性价值认同与共鸣。本文对其构建的活力群像进行分析,探索其所构建的性别图景积极意义背后父权文化规训下自我协商的选择性呈现。

关键词:刻板印象;媒介形象;性别意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02

一、新媒体语境下性别角色呈现的契机与桎梏

(一)作为新媒体传播的主力军——“新形象”的建构

新媒体交互性以及低门槛消解了男性主导的话语权,为一直处在“静音”中的女性搭建了开麦的平台,性别意识的逐渐觉醒使女性发声的意愿空前强烈。新的表达契机不断出现,女性也随之展现出颠覆以往的形象表征。其中也不乏意见领袖的正向示范,如希拉里克林顿、华春莹等突破性别成见,作为传统视角下被定格在“家庭空间”中的女性参与到政治场中,建构女性主体新形象。依据福柯的“话语即是权力”的观点,女性主动发声为其赋权并实现身份的认同,鲜活的形象建构一一映现在大众视野。根据致趣百川《2019社交营销报告》显示,81% 的女性青年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而男性只有66% ,53%的女性每天都會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而男性中这一比例只有43%。传受结构解构的新格局下,女性自主表达意识空前提升,冲破以往限定的刻板形象。

(二)议题多元化——性别角色异彩纷呈

网络媒介为女性发声提供了多种形式和渠道,使其在新媒体语境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动力。传统媒体习惯将女性置于私人领域,使缺乏话语工具的女性的形象单一且固化,新兴媒介消解了传授固定结构,获得自主表达权的女性冲破被动的设定,积极构建更为真实、丰满的形象。传统议题内容中“总是围着围裙讨论家庭琐事”的女性被框定在消费、美容、情爱领域内,无疑是男性视角下的话语弱者。与以往不同的是,女性的议题逐渐多元化、个性化,从热点词云分布来看,女性的热点词主要为社会、工作、性别、独立、企业 、疫情、家庭等;男性的热点词大多集中在健康领域。通过热点词可以看出新媒体内容中两性关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虽解释力有限,却可以看出女性关注的议题并不仅止步于私人领域,而是广泛延伸至各个领域,视野的扩展利于多元形象展现,撕破狭隘的角色标签,展现新时代女性鲜明个性的群像图景。

(三)父权、消费合谋——“在场”的“缺席者”

性别角色是依照人的生物属性所给予的社会行为模式,其中蕴含着针对某一性别日益积淀的社会评价与社会期待。如一个小女孩从小被灌输“公主”形象的角色认同感,通过她模仿同一性别角色定型时,便会得到周围的肯定与鼓励,反之,则会受到周围的非议与社会规范违背的惩罚。因而作为社会文化产物的性别差异从孩童时代便已形成初步认识,加之后期媒介传播中暗含的对男权意识的强化以及我国几千年来固有的“男本位”思想,极大程度影响孩童对于性别模式的态度、反应和行为。女性在长期熏陶下将男性价值判断内化,无意识地迎合男性标准。即便新时代女性的思想较为开阔、批判,相比以往在话语表达层面更为主动和活跃,却依然没有完全摆脱潜在的男性坐标意识。此外大众传媒基于对商业利益地追逐与大众需求的迎合,热衷于展现女性身体魅力,通过树立靓丽、苗条等符号化形象为榜样,操纵女性沦为无止无休地美化身体的消费奴隶。“妇女的身体,出于‘艺术已经以相似的方式遭受剥削”。“美”作为一件有价的商品被无节制地追捧,追捧的价值也禁锢在“女性气质”范畴,进而强化刻板印象,实现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体价值物化。

二、“青春有你2”拒绝规训的新形象

(一)“不被定义”的女性自我表达

传统媒体总是选择性呈现、针对性塑造社会期待的女性形象,如“肤白貌美、气质佳”等男性审美标准下的优质女性,这种审美意识被女性内化为自我审视的标准,为满足社会角色期待,无意识地“角色扮演”。《青春有你2》输出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正向价值观,并且引入了“X”——不被定义的无限可能的概念,突破传统女团定义,打造一支不定义、去标准、反传统的无限可能女团形象。短发C位的刘雨昕突破以往女团中拨动长发、性感妩媚的女生,以清秀俊朗的短发形象、干净利落的帅气风格赢得了极大的肯定。主题曲彩排时,站在中心位的她,对是否穿上裙子迎合受众的审美情趣犹豫再三,最终决定撕掉标签,向广大女性群体呈现了——“就是做自己”拒绝概念化的决心。女性欲望表达似乎是一种被默认的抵制,处在话语权弱势一方自我规范。与传统女团形象冲突极大的寸头女孩上官喜爱,不吝啬表达好胜的欲望,不断用迥异的舞台风格突破冷酷中性的外在固化形象。这种视角的扭转刺激了女性集体无意识的混沌状态,建立真实自我,驳斥以镜像标准物化自身形象。新观感的冲击使女性对“标准”进行重新考量。

(二)多元婧妹鲜活形象突破刻板

109个极大差异类型和面孔的女生,实则是小型的社会图景,性别意识较以往逐渐觉醒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女性愿意做自己,打破对男性审美的迎合与社会期待的委曲求全。《青春有你2》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多元形象的构建,突破模糊群像的框定。近些年,“女团”作为一个标准去筛查训练生的完成度,使得该生产线下训练有素的女练习生公式化倾向严重。该节目中呈现的却是颠覆固化女团定义的新形象,搞怪逗趣的爆炸头女孩张钰,并不乖巧顺从的“臭脸女孩”赵晓棠,拒绝遮痣、热辣自信的安崎,特种兵归来的“铁女汉”喻言等众多具有充沛生命力的形象都强调了导师们寻觅的“独特感”。除形象上的开放性呈现,不安于舒适圈、持续突破弱项的徐佳琪,带脚伤坚持穿高跟鞋训练的刘令资等学员也呈现出女性强大性格魅力的新观感。极为生动的女性形象图景的建构,多元、开放的审美体系,拓宽了女性形象认同的新视野。

(三)“爱自己”的独立人格与身份认同

传统女性从被凝视中获得愉悦和满足,文化产业的强行规训下使其逐渐无意识地接受附属存在的设定。新时代下,独立自信的女性价值观进一步丰富性别的关照方式,女性缺失的主体意识在逐渐觉醒。《青春有你2》开播的短片中开宗明义地抛给训练生“你喜欢自己吗?”“喜欢自己,就是很好的开始”的价值导向,制作人张妙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爱自己”是节目组唯一一项统一衡量,并诠释出新女性敢于突破藩篱的强大内心力量,敢拼敢闯的学员每次公演舞台的准备期间,平均睡眠只有2—3个小时,训练高压下迸发强大的内驱力,在更为丰满的观照容量空间中使女性易于寻求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女性对自我的接纳与认可是是主体意识觉醒的必要条件,共情点的反复确认,形象参照下的自我价值的投射无形中影响性别意识。

三、活力群像下的隐蔽凝视

(一)“做自己”与“迎合观众”的博弈

该节目对传统女团定义的突破,對练习生命力、自驱力的形象建构,呈现了新时代中国女性独立、多元、自信、进取的风采,刻画了Z时代的女性充满张力群像图谱。虽有种种进步的迹象可循,女性形象却依然在社会期待的凝视下无意识地被规训。众多训练生在初舞台真实自我的呈现,到节目中期面对镜头一端受众审美偏好与期待标准出现的焦虑和自我质疑,在迎合受众口味的妥协中,收起自我锋芒的棱角,趋同一致地满足符合期待的新形象与真实本我之间映射出其自我认知的根本缺失。这种妥协恰恰是女性主体意识觉醒道路上的顿足不前。在粉丝的注视下,练习生不断强化粉丝给予的标签,自我规训迎合粉丝期待,原本棱角分明的个性化形象被流水线制造成大同小异的固化审美形象,多元观照最终走向多样又趋同的标签印象。

(二)“包容性观照方式”与“潜在性别意识”的协商

凡·祖伦在《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中提到:“媒介可以被视为一种建构社会性别的(社会)技术,它们调整、修正、再建构和生产各种具有规训作用的、相互矛盾的文化方式来表现社会。”不可否认,《青春有你2》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打破对训练生性格、人格魅力的挖掘以及多元形象的构建,均为女性个性化追求增添了样本与选择空间。值得思考的是节目极力抛售丰富的形象符号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虽通过不同风格的舞台形式表达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但整体鲜明的舞台色调对外形美进行放大,颜色跳脱鲜艳的打歌服仍展现着暴露与性感的身体暗示,训练生仅披着区别风格的外衣通过摇晃的身体等一系列趋同的符号评测自身价值,女性依然被简化成身体与外貌的表层吸引力。一直贯穿始终的“不定义女团”与观众的审美期待在成团夜最终协商失败,全网掀起了对一个团中出现两个“中性风”的强烈质疑。“中性风”作为突破女性刻板印象的挑战性存在,逐渐得到观照的包容,受众转向挖掘该形象下的内在性格魅力。却仍未突破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与对女性单一的审美期待的藩篱。趋向一致地抵触中性风在女团中的重复呈现的粗糙判定,依然吻合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固定审美,对中性风的接纳不过是新鲜观照下的快感满足,并未逃脱男性视角支配下所希翼“女性气质”的桎梏。

四、结语

《青春有你2》中多元、自信的群像构建蕴藏了女性角色的迭代,映射出新时代女性拒斥刻板形象对女性意识的遮蔽,受众在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中实现了正向价值传递。但父权文化对女性的强烈共识使其在男性审美标准中自我端详与社会示范参照自我模仿,潜在的社会性别意识仍持续规训女性的自我表达,看似多元的形象在资本的冲刷下变得多样却又趋同,这无疑是女性摆脱刻板、个性发展道路上的瓶颈。

参考文献:

[1]陈阳.性别与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1(1).

[2]王会颖.新媒体传播路径中女性话语权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11(25).

[3]宋素红,杨曦.新媒介环境中的女性话语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1(5).

[4]范芷欣.议程设置视角下的女性媒介形象[J].青年记者,2019,12(20).

[5]凡·祖伦.女性主义媒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媒介形象刻板印象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恢复高考至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变迁研究
污名视域下“屠呦呦获奖事件”解读
新时期境外媒体对中国运动员形象的建构研究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刻板印象对“反转新闻”的影响
政治传播语境下政治人物公众形象的建构
国内主流新闻网站如何应对受众流失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