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导游词中文化意象词的日译研究
2020-09-21靳艺涵
靳艺涵
摘 要:日语导游词的翻译中,译者能否有效地处理好文化意象词的翻译,不仅体现出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更关系着文化宣传的成功与否。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层面探讨《精编甘肃导游词(日汉对照)》的翻译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导游词;跨文化交际;文化意象词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02
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聚居着众多的民族。甘肃不仅是众多民族文化孕育的摇篮,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要塞。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世界知名文化古迹和自然景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因此,要想更好地宣传甘肃文化,如何更好地处理文化意象词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近年来中国涉外旅游的不断发展,如何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高质量的涉外导游词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甘肃省导游考试指定用书,2009年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编甘肃导游词(日汉对照)》填补了甘肃导游日语教材上的空白。作为教材,书中的内容、语言应该更加正确、规范。因此本文以《精编甘肃导游词(日汉对照)》(以下简称精编)为研究对象,对甘肃旅游文化中出现的文化意象词的日译以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跨文化交际在导游词中的实践
纵观对旅游翻译的研究,无论是从研究对象还是具体的翻译策略来看,大部分研究的视角只关注到旅游英语翻译的层面,对于旅游日语翻译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聚焦旅游日语中日文导游词的翻译,以文化意象词的翻译为中心,探讨日文导游词的翻译策略,以期为日语导游词的翻译有一定指导意义。
旅游资料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两个主要困难:第一类是由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带来的困难;另一类是中、英文行文和修辞差异。中日旅游资料的翻译也存在以上的问题,如何既能正确地翻译出中国文化,又能让日本游客读懂了解中国就显得尤为重要。译者能否有效地处理好文化意象词的翻译,不仅体现出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更关系着文化宣传的成功与否。
二、甘肃旅游文化词的翻译策略
(一)移植与移植+注释
移植,就是不改变原文而直接移入译文的方法。例如原文中出现的人名卫青、霍去病,地名狼居胥山等。很多情况下日语和汉语对于同一汉字的写法是不同的。因此,不改变汉字只改变汉字写法的译语也可以看做采取了移植的翻译方法。
例1:拱门之上,各有砖雕。东面:二龙戏珠,西面:丹凤朝阳,南面:河图洛书,北面:八仙庆寿。
例2:アーチの門のところにそれぞれレンガの彫刻があります。
東は二竜戯珠(二匹の竜は真珠で遊ぶ)
西は丹鳳朝陽(鳳凰は太陽に向き)
南は河図洛書(中国歴史文化の本)
北は八仙慶壽(八人の仙人は誕生日を祝う)
在描述酒泉钟鼓楼时,拱门上的砖雕图案东西南北各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河图洛书和八仙庆寿。其中“二龙戏珠”和“丹凤朝阳”为汉语成语,“河图洛书”是远古时代人民按照星象排布时间、方向和季节的图案,最后的“八仙庆寿”则是中国古代八仙会集,象征祝寿的场景。译者在翻译这段话时,只改变了汉字的写法,并在后面分别对四个四字词加以解释说明,则采用了移植加注釋的方法。
对文化意象词翻译时,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充分利用汉语和日语处于相同的汉字文化圈的优势,对文化意象词采用移植翻译的策略,尽可能地保留当地的特色,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也可以加以解释说明。
(二)直译与直译+注释
直译是指忠实地翻译原文的字句以及语法。在旅游类文本中,直译可以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同时也能照顾到读者的接受能力。例如书中在讲到张掖地区时,就用“金张掖”“戈壁水乡”“塞上江南”来描写张掖市。其对应的“金の張”“ゴビの水郷”“北方の江南”就是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此外还有“落马坑”“定城砖”“边境锁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等众多文化意象词,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三)增译
导游词中可以通过增添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方法来帮助目标游客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例3:西王母是道教里的神仙,掌管着长身不老药和3 000年结一次果的蟠桃。
例4:西王母は道教の神様で、長寿の不老の薬と3 000年に一度だけ実がなる蟠桃(神話の中の桃、その実を食べると不老長寿になれるという)を持っています。
神话中的蟠桃拥有着长生不老的作用,日语翻译时添加了副词“だけ”,强调了这种果实3 000年一结果的珍贵性。同时对蟠桃进行解释说明,有助于游客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此外,在翻译文化意象词时,译者还用到了音译以及解释的翻译策略。音译主要是指用发音相似的汉字翻译外来语。例如书中出现的地名“和田”“库车”,翻译时则采用了音译的方式译为“ホータン”“クチャ”。解释则是将原语文化中的词语说明释义的翻译策略。例如在描写嘉峪关荒凉似“鬼门关”,日语译为“地獄の入口”就是使用了解释的翻译方法。
三、甘肃旅游文化词日译策略的考察
(一)甘肃导游词日译中存在的问题
1.译语的不统一
例5:牛肉面城:在中国,每一座城市里都有兰州牛肉面馆。
例6:牛肉ラーメンの町:牛肉麵は蘭州の名物です。全国で蘭州の牛肉ラーメン屋のない都市は絶対ありません。
例句中出现的“牛肉ラーメン”“牛肉麵”都是对“兰州牛肉面”的日语翻译。同一个词语如果在一句话中出现两种不同的翻译,对于读者来说很难把握要讲述的内容,甚至会产生是不同料理的误解。在对“ラーメン”一词进行考察时我们发现,日语中的“ラーメン”,虽然是从中文的“拉面”一词音译过来,但由于日本人对拉面的不断改良,在制作材料、方法上已经区别于原有的“拉面”一词。日本的ラーメン和中国拉面的区别在于,制作时要加入碱水。区别于中国拉面要进行手工抻面,日本拉面已经完全由机器取代。因此,从词源的角度来分析,将“兰州牛肉面”翻译成“蘭州の牛肉ラーメン”并不对等。
2.照搬原文
例7:洮砚是中国三大名砚之一,它的原材料取自于洮河河底,学名叫辉绿石。
例8:洮硯は中国の三大名硯の一つです。その原料は洮河の川底から採取されます。学名は輝緑石です。
洮砚是中国三大名砚之一,其原材料使用为洮河产出的辉绿石。由于汉语和日语的相似性,作者在翻译的时候直接将洮砚以及辉绿石照搬汉字,采用了移植的策略。笔者在查阅相关日语文献后发现,日本国内对于洮砚的称呼为“洮河緑石硯(とうがりょくせきけん)”。对于已经固定的表达,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应采用现有表达,而不能生搬硬套或自行翻译。原材料“辉绿石”也应采取现有的固定表达“ダイアベイス”。
3.文化意象缺失
例9:伏羲庙坐北朝南,从南向北按顺序依次有牌坊、庙宇、称为月台的底座,碑亭、正殿、古柏等。
例10:伏羲廟は南向きで、南から北へ順番に鳥居、廟、月台という基盤、石碑のあずま屋、正殿、古いコノテガシワなどがありまあす。
上文的例句中,译者将“牌坊”一词翻译为“鳥居”。“牌坊”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了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本文中指宫观寺庙作为山门的牌坊。“鳥居”是指日本神社附属建筑,代表神域的入口。鸟居的基本形式包括两根支柱、柱上的笠木和岛木、插入两柱之间的贯三部分组成的。有学者认为鸟居是借鉴了中国的牌坊,但从两者的基本结构我们可以看出,牌坊和鸟居并不是同一种建筑,所以将“牌坊”一词翻译为“鳥居”是不能对应的,应该使用“華表”一词。
(二)跨文化交际下日语导游词翻译的技巧
1.正确掌握原文内容
翻译的第一要务是要正确理解原文,了解文化背景。因此译者应当反复阅读原文,查阅相关资料,避免由于主观想当然将带有文化特色的汉语词语生搬硬套到日语译文当中。同时对于翻译有困难的文化意象词,在尊重词语本身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可以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
2.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由于中日文化背景的不同,导游词的翻译决定了译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以及中日文化知识储备。由于文化意象词的翻译是导游词翻译中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既正确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又能使游客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就需要译者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例如译入语文化中有与源语文化相等的情況时,可以采用置换、增译、直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扩大语境效果,帮助游客更好了解中国文化。
3.符合目标游客的文化审美
由于中日两国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上的不同,中日导游词在文体、修辞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汉语导游词注重对景点汉语的客观描述,因此词辞藻华丽,多使用四字成语、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而反观日语导游词,由于更加侧重从游客角度出发,所以要更加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忠实原语文化的基础上,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通过适当的减译、增译、改译改变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语序,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游客的文化审美。此外,中文导游词通常会引经据典,以增加解说的趣味性。但从外国游客的理解层面来说往往没有帮助,这种情况就可以考虑删减一些内容,避免由于内容冗长而造成的误解。
四、结语
日语导游词的翻译过程要求译者应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处理日语导游词的翻译,并不仅仅是重视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更应该注重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这就要求译者在精通两种语言的同时,还应具备不同语言文化中历史、社会、宗教、审美等方面的知识。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正确地处理文本中的文化意象词,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刚.跨文化意识——导游词译者之必备——兼评《走遍中国》英译本[J].中国翻译,2002(2).
[2]黄飞飞.地方景点导游词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以二郎山导游词翻译为例[J].榆林学院学报,2019(5).
[3]吴敏.涉外导游词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与移情策略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5).
[4]朱益平,马彩梅.跨文化视角下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资料英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5]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