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学习方法,搭建经验交流平台
2020-09-21荣维新
荣维新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聚焦了单元组课文的学习方法,紧扣单元的训练要求,凸显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生学习、迁移运用中不可缺失的体例呈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它的应有地位,备好课,上好课,发挥其在单元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语文要素;培养训练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是人教版语文统编教材编排体系中的一大亮点所在,集中体现了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用。多数单元的“交流平台”,聚焦了语文学习方法,紧扣单元的训练要求,凸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提取可迁移运用的方法,梳理整合出最基础、最关键的学习经验,进一步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加深对单元既定的语文要素的认识,积累一些基本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尊重“交流平台”的课程化地位,备好课
“交流平台”课程化,让其成为教材编排的系统体例,寄托着编者的初衷,体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翻阅一线语文老师的备课笔记,对于“交流平台”的教学设计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机械复制教材配备的现成教案,其内容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教学设计流于形式;二是设计时,寥寥数语,诸如“引导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掌握……的方法”等,大而化之,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能充分用好教材,精心设计出个性化“交流平台”教案的,少之又少。出现这种近似常态化的现状,其症结在于:没把“交流平台”当回事。备课简单化,岂能上好课?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求我们一线语文老师充分尊重“交流平台”的“课程化”地位,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把它当“课”来备;二是开展好“交流平台”的集体备课,通过集体研讨、优秀教案展示等形式,集思广益,互相交流,共同提升;三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务部门在开展教学工作常规检查时,要加大教学设计的督查力度,让语文教师充分重视“交流平台”,精心备好课。
二、抓牢单元组课文的训练主线,上好课
笔者曾做过课堂调研,听过很多老师上“交流平台”课,也和不少同事交换过“交流平台”的教法。不少老师的教法表现为:老师读一读,学生画一画,或者索性让孩子读一读后,简单地强调一番,系统概括一下,便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跳到下一模块的学习。诸如此类的教法,显然是未能利用好教材,发挥“交流平台”的最大化功效。
成功的“交流平台”教学,首先要上好精彩的“开场白”。很多老师在上“交流平台”课时,都是按照教材的呈现,按部就班,平铺直叙,很少用心设计出像阅读课、口语交际等那样精彩的“开场白”,从而失去了“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学生学习起来,也是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相反,如果能在课堂教学导入时花一番心思,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其动起来,参与交流学习的激情被点燃,那么“交流平台”便成了孩子们名副其实的学习交流乐园。以人教版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教学为例。此单元是一组古典名著课例的学习,“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设计是:教给孩子们阅读名著的方法,帮助其化解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理解障碍。教材编排时,分两部分呈现:导语和四位学生的学法交流。如果按照常态化的教法,读一读,画一画,很难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笔者在实际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开场:“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认识了很多古人,分享了很多趣事,收获可谓是‘一动车啊!(生笑)古代的风俗习惯、待人接物方式及当时的社会现状等和我们现在大不一样。不少同学在读这些古典名著时,曾遇到过很多麻烦与苦恼。你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遇到过吗?”“你们遇到了什么麻烦?什么苦恼?大胆说出来,让在座的这些军师‘小诸葛和‘吴用一起来想办法解决!你们一个个可都是聪明绝顶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霎时被引燃,个个踊跃发言,争先恐后地交流了自己阅读时遇到的困惑与麻烦,甚至还有不少学生说出了自己在读诸如《儒林外史》《老人与海》等其他名著时遇到的难题。学生交流学习的兴趣被激活,为接下来的“化解名著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内容理解难题”这一环节的教学掀起了“澎湃”的浪头,营造了进一步学习的氛围。
上好“交流平台”课,要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交流平台”,顾名思义,就是为孩子们交流学习语文方法而搭建的平台。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全程开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让人人动起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面了解单元学习目标的教学效果和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情况,从而更好地加以“纾困补漏”,梳理、整合最全面、最基础、最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单元训练主线目标得以落实。教师在教学“交流平台”时,往往会出现因缺乏明确的目标而让学生进行的简单化低效交流。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的引领和指导尤为重要。教师适时、适当的引领与指导,可避免出现课堂交流失控、走过场的现象。在组织交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交流平台”的交流主旨,通过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和指名汇报展示的形式,既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交流,又能相互启发、借鉴、学习,共同提高。有小组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从“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句关于毛主席的动作描写中,想象出毛主席失去爱子毛岸英后,肝肠寸断、撕心裂肺的内心情感,伟大的父爱入骨入髓。有小组以《军神》为例,从刘伯承平静地回答沃克大夫的话语“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实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感受到刘伯承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有小组从沃克医生“冷冷地问”,到“目光柔和下来”,再到“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感受到沃克医生对刘伯承从冷漠到赞许、钦佩的内心变化。小组讨论后,推荐三个小组分别汇报各自交流讨论的结果,相互迁移影响、学习提高。
上好“交流平台”课,还得前后照应。在组织学习“交流平台”时,千万不能拘泥于教材,把“交流平台”的教学孤立化,一定要紧扣单元训练要素,密切联系单元组课文,前后呼应,相得益彰,让单元要素训练步步生根、条条落实,不跑偏,不架空,有理论支撑,可操作。例如,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四的“交流平台”是: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组织进行这一主题的教学时,笔者紧扣本单元组的3篇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的重点语段,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交流,既温故了已学的内容,又为“交流平台”的教学提供了材料,前后照应,效果很好。
三、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会“飞”、会“变”
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培养,既要依据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又要引导其跳出“小语文”,链接“大语文”,引导其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飞跃”;将无意识的行为变成有意识的行为,实现质的“转变”。这是“交流平台”教学目标的最高顶点。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时,学会根据具体的、个例化的教材内容,提取可迁移运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语文要素转换为实践能力。在进行“交流平台”教学时,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拓展到无限的课外学习中,将有限的单元课程资源链接到无限的课外资源中,通过课外作业和实践活动等形式,扩容课堂教学的不足,巩固教材的学习成果。如在教学“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展示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美丽画卷”(人教版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在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后,笔者设计了如下两题拓展延伸作业:(1)课下,从阅读过的课外读物中,分别摘录一段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练习写写校园或某处景物的片段,用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两题课外训练,既巩固、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促进了“恰当地运用静态和动态描写,呈现景物的独特魅力”这一语文要素的训练落实,实现了从“小语文”到“大語文”的有效转变,一举两得,教学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我们已充分认识到 “交流平台”在单元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我们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把“交流平台”教学等同于阅读、习作、识字等其他体例教学,备好课,上好课,扎实创新,让“交流平台”教学课堂有广度、有高度、有温度,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把单元既定的语文要素训练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