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研究
2020-09-21曾鹏
曾鹏
摘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作为子女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陪伴者,其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掌握科学方法,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教养方式;行为习惯
家庭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作为子女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陪伴者,其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成长阶段的儿童来说,心智与认知发展并不健全,父母的价值观、行为习惯等直接影响其发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在推动儿童发展、面向未来挑战的路途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让儿童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尤其重要。洛克曾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小学阶段养成良好习惯是奠定其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探索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升家校育人质量。
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一)父母教养方式分析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国内外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德以孩子和父母为两个观察维度,根据父母行为的要求和孩子的回应,将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我国学者关颖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溺爱型、简单粗暴型、因材施教型。根据调查研究,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及行为习惯的影响截然不同。笔者根据本校家长1122份调查问卷的真实数据,对家长文化水平、经济收入、户籍情况、家庭离异情况以及家庭中父母教养孩子的系列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印证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行为习惯之间存在直接关系。
我校地处深圳与惠州交界地带,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全校学生中,省内农村户籍人数占总人数的40.73%,省外农村户籍人数占总人数的39.93%,深圳户籍仅占8.82%。因此,全校大部分学生家庭为农村户籍,父母多为务工人员,家庭年收入大部分为5~10万元,在深圳的消费环境下,经济条件相对处于中下水平。其中,有15.06%的家庭没有给孩子提供专门的书桌进行学习。家长文化程度方面,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初中毕业的家长占46.08%,高中毕业的家长占30.93%,因此,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修养较低,在日常的管教中,对教育并不重视,经常将教育责任推给老师,寄希望于老师对孩子严加管教。在家长与孩子交流相处时间方面,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在3小时以下,家长由于工作原因,与孩子交流时间甚少,直接导致孩子缺乏关注与引导,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坚持。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通过全校数据以及家访案例研究发现,我校父母教养方式大部分以放任型为主,家庭教育意识不强,父母受自身文化水平及工作时间的限制,无法持续有效地关注孩子的学习和习惯的养成,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儿童的成就感与社会责任感都较低,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习惯都比较差。以五(3)班李同学为例,其作业非常马虎,而且经常拖欠,学习基础非常薄弱。在家访中了解到,其父亲在工厂上班,母亲为公交车售票员,父亲经常加班,母亲的工作需要早出晚归,因此孩子放学回家基本无人看管。母亲虽有心想辅导好孩子学习,但由于工作原因,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太少。在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没有家长的监管,孩子无法养成良好习惯。
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大部分并非单一的,有时是几种类型的集合。我们在家访案例中发现,有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好,但学习习惯却不太好,性格比较偏执,独立能力较差,究其原因,家长平时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教养方式比较独断专制,没有根据孩子自身特点进行引导。调查研究发现,启发引导型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就影响最大。通过调查访问五(3)班8位学习、生活等方面习惯良好的学生的家庭情况,我们发现这些家庭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家长教育意识较强,即便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但善于启发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庭教育策略
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认为德育以培养习惯为主,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每一种教育有各自的重要目标,如家庭教育的目标就是习惯影响、形成个性,即“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目前我校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不强,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工作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在调查中,64.8%的家长感觉对孩子引导的办法单一,希望可以丰富教育引导的技巧;14.17%的家长对管教孩子感觉束手无策,孩子的成长令人忧心,迫切需要家庭教育专业指导。因而,探索有助于小学生发展的最优化父母教养方式,给予家长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非常必要。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
墨子认为人性如染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陪伴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和谐融洽,将传递给孩子积极鼓励的正面心理引导和力量。家庭和美,父母平等,诚实互信,在这样良好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多的安全感,精神状态更加积极向上,学习兴趣更为强烈,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
(二)重视家庭教育,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1.榜样示范,言传身教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示范对小学生的心灵是一束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 模仿是儿童最初学习的主要方式。小学生喜欢模仿,他们会通过模仿父母亲的行为来获得学习技能。因此,身边的榜样的力量将是直接激励其前行的最佳动力。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哪些事情、达到何种要求,自己就应该先做到。先从自身做好,言必行,行必果,做人做事都能身体力行、担当表率,孩子则会将父母当作心目中的偶像,親子关系也将更为融洽。
2.规范要求,持之以恒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要有耐心、有毅力坚持下去。习惯好的孩子是管出来的,而不是惯出来的。在日常生活习惯中,家长要善于发现、积极引导,直到好习惯在孩子身上成为一种常态化行为。
3.家校共育,紧密配合
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培养是影响小学生成长的三大主要因素,其共同的目标和理念都是培育小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在学校监管下能自觉主动,如果在家缺乏监管引导,可能就会影响整体教育效果。因此,学校与家庭之间应当紧密联系。学校可通过多样化方式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家长也应当提升自我教育能力,与学校携手,多关注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使其受益终身。
三、结语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爱子,教之以义方。”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尽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重视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偏颇,不断改善家庭教育的教养方式,身体力行,做孩子的好榜样。家校携手,努力让每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关颖.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2]林格.怎样培养习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3]孙云晓.教育从尊重开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叶圣陶.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