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规范化护理管理对糖尿病患者的作用
2020-09-21朱玉
朱 玉
(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邳州 221300)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是内分泌科常见的疾病,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在不断上涨,且发病年龄正在不断降低。糖尿病具体的发病机制与人们的生活习惯、遗传基因等因素相关[1]。一旦患上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迅速消瘦、尿多、干渴等临床表现,最直接特征就是血糖过高,若是不能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与护理,患者后期可能会出现诸多严重的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因此,临床中针对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基础上应该给予有效的护理方法,从而改善血糖水平,降低疾病威胁。本文旨在探讨采用早期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现对其方法及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包括男22例,女23例,年龄28~82岁,平均(57.34±3.32)岁;对照组包括男23例,女22例,年龄29~80岁,平均(57.38±3.5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WHO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初诊糖尿病;治疗依从性高;能收集到完整的临床资料并知情同意本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重大疾病;合并恶性肿瘤;老年痴呆患者;意识不清或存在精神障碍;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方式,即门诊患者定期取药、做好血糖监测,住院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早期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早期规范化健康教育:入院以后,为患者安排知识讲座,普及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诊断标准、饮食要点、用药治疗方案等[2],面对面详细讲解。告知患者疾病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如何正确看待糖尿病,提升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健康教育需要参考患者的年龄、学历等情况安排糖尿病专科护士主讲,内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早期规范化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确定其是否有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一旦发现患者不良情绪较严重,立即进行心理干预,通过解答患者疑惑、缓解患者恐惧、倾听患者烦恼、讲解注意事项等方式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树立积极乐观的治疗态度。护理人员可以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帮助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3]。
(3)早期规范化生活护理:糖尿病患者治疗中最不可少的就是饮食控制,尽量食用含糖量较少的食物,多食用绿叶蔬菜,肉类摄入量需要加强控制,切忌暴饮暴食。指导患者出院后按时吃药,规范注射胰岛素。指导患者规律饮食,适当运动。
(4)规范化随访管理:将患者纳入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进行规范化随访管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并发症有无及严重程度,确定随访频率,包括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及年度随访。安排随访的检查项目,包括实验室检查、并发症筛查(神经传导,血管评估,眼底筛查)等。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血糖水平及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血糖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后,实验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血糖水平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血糖水平对比(±s)
组别 空腹血糖(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实验组(n=45) 6.4±0.6 6.0±0.5 6.1±0.2对照组(n=45) 9.5±1.4 9.2±1.3 8.9±0.8 P<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78%(44/45),对照组为86.67%(39/45),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必须采取确实可靠的护理管理方案配合药物治疗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4]。对糖尿病患者应用早期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融入PDCA管理理念,可实现糖尿病患者管理的高效性与全面性。
本研究中,对糖尿病患者应用早期规范化管理模式,从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生活护理,规范化随访管理等方面对患者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标准化的随访管理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为实验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早期规范化护理管理能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