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在预防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压力性损伤中的运用
2020-09-21张译文
张译文
(徐州市肿瘤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手术压力性损伤是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皮肤和软组织局部损伤,主要表现为皮肤和开放性溃疡,并有疼痛感伴随。是由某部位术中长时间受压、剪刀力及摩擦力等因素造成的。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时间为术后6天内,且在前3天发生最多。我院选进行手术室护理,取得了良好的预防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7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与对照组(33例)两组,并分别采用手术室护理路径和常规护理路径。观察组33例患者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43~65岁,平均(52.4±1.6)岁,对照组33例患者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45~70岁,平均(53.7±2.1)岁。从性别、年龄两方面看,两组患者组间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行对比。
选取患者标准:患者年龄43~70岁;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本次研究。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路径,观察组进行手术室护理路径。
1.2.1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通过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提升护理人员对手术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意识,术中进行规范性操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
1.2.2 术前护理工作
术前访视,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是否为压力性损伤的高危人群。通过压力性损伤评估量表、观察患者临床情况及监测患者营养情况三种方法综合分析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这有助于找到压力性损伤的高危患者人群。结合手术时间、患者体位、麻醉情况及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制定压力性损伤的预防计划,术前将术中存在的压力性损伤风险明确告知患者,让患者有心理准备的同时,也规避了术后医疗纠纷情况的发生。
1.2.3 术中护理工作
将手术床铺整理好,在患者身下放置体位垫,防止因摩擦力使患者产生压力性损伤;取患者平卧位,对患者手术部位消毒后铺巾,开始手术。为防止术中剪切力对患者皮肤造成压力,患者术中的体位摆放要正确,多数情况下将患者体位放置于功能位,且固定时不能过紧。如患者术中受压部位出现血液循环不畅、组织局部充血、缺氧等情况,可将透明敷料黏贴在患者受压部位以减少患者的机械摩擦。
1.2.3.1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实时监测患者受压部位的皮肤颜色和体温。如出现体温下降,组织循环不畅、受压部位温度较低情况,需进行标准控温,情况严重者,可为患者增加温控垫等保温工作,对输入的液体、血液及清洗液均进行加温处理。当手术时间在2小时以上时,在不影响手术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对患者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促进患者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减轻受压部位的受压情况。
1.2.3.2 对护理人员的术中操作进行规范
在摆放患者体位时避免出现推、拖及拉等情况,对患者的护理动作要轻柔,同时为防止患者某个位置的皮肤长时间受压,需在不影响手术的基础上,对患者手术床的倾斜度进行调整,意在改变患者身体与床铺的着力点。避免手术器械放在患者身上,造成患者皮肤受压,形成压力性创伤。
1.2.4 术后护理工作
手术结束后,擦掉患者身上的血迹,将患者受压部位的透明敷料轻轻撕下,将患者从手术床换到普通床铺时,避免出现拽、拉、托及扯等动作,动作要轻柔。将患者送回病房时,要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工作,术后患者清醒后,对患者进行术后访视,告知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注意事项。
1.3 指标与观察
根据手术因素,对比两组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患者数量,手术因素包含手术时间长、患者体位不合理、术中体温下降,并计算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情况
观察组患者因手术时间长、体位不合例等手术因素发生压力性损伤数量为1例,发生率为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例和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根据手术因素,对比两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n,%)
3 讨 论
手术室护理质量的评价包括手术压力性损伤这一重要评价指标,形成压力性损伤的因素有很多,如手术时间过长、年龄大、合并疾病较多等,所以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压力性损伤评估是极为有必要的,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计划。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因手术时间长、体位不合例等手术因素发生压力性损伤数量为1例,发生率为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例和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为预防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压力性损伤,应用手术室护理,有效的降低了压力性损伤患者数量,护理效果良好,建议推广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