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手部抗阻训练对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及血管质量的影响
2020-09-21刘烨倩
刘烨倩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江苏 常州 213000)
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包括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其中又以血液透析最为常用,占肾脏替代治疗的70~80%。而自体动静脉内瘘(atteriovenous fistula,AVF)则是维持血液透析首选的血管通路,被称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直接影响血透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有调查显示[1]:约10~30%的血透患者因内瘘成熟时间长,急需进行血液透析而无血管通路,不得不选择中心静脉导管作为通路。有研究表明[2]:AVF围手术期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可增强肌肉质量,减少皮下脂肪,增加血流量,促进内瘘血管的成熟,提高内瘘血管的质量和利用度。本文将早期手部抗阻训练应用于自体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患者中,有效促进了内瘘成熟,提高了内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83例,其中男49例,女34例,年龄37~73岁,平均56.9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42例,对照组41例。纳入标准为:(1)首次行桡动脉—头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置管术,均采用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2)符合AVF手术标准;(3)排除桡动脉和(或)头静脉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4)排除凝血功能异常者或服用抗凝药物者;(5)排除血栓史者或出血史者;(6)排除严重心、脑、肺、肝功能异常者;(7)排除术肢Allen试验阳性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即术侧肢体避免受压,禁止在术侧肢体抽血、输液、测量血压,不使用术侧上肢提取重物。观察术侧肢体血液循环,听有无杂音,触摸有无震颤。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手部抗阻训练:(1)术后24 h内如术侧肢体无肿胀,则可尽量垂直抬高术肢并在空中坚持停留6 s以上,每日锻炼2~3次,每次10~15 min;(2)术后第1~7 d,如伤口无渗血、感染等,则可在术侧肢体自然放松的情况下缓慢握拳再缓慢伸展五指,同时配合肘关节的屈伸运动,每日锻炼2~3次,每次10~15 min。术侧腕关节的伸展、旋转运动,每日2~3次,每次10~15 min;(3)术后第2~第3周,在伤口愈合良好的情况下可鼓励患者使用术侧手缓慢捏像皮球,再缓慢放开。用手轻压上臂,使静脉扩张充盈后再放开,并配合握拳运动。每日2~3次,每次10~15 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内瘘成熟时间及内瘘血管质量。
1.3.1 内瘘血管质量
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内瘘血管,观察桡动脉及头静脉有无狭窄或闭塞,血管内壁是否光滑;以及内瘘血管直径、距离皮肤的距离,并检测每分钟血流量。
1.3.2 内瘘成熟指标
内瘘成熟的标准包括[3]:(1)吻合口震颤良好,无异常减弱、增强或消失;(2)瘘体段静脉粗细均匀、弹性良好,平直,易于穿刺;(3)彩色超声检查血管内径>5 mm,血流量>500 ml/min。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ASS 21.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试验组患者的内瘘成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内瘘血管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AVF成熟时间及质量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AVF成熟时间及质量指标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血管直径(mm) 血管距皮下距离(mm) 血流量(ml/min) 成熟时间(周)试验组 42 5.19±0.31 3.22±0.32 1559±193 3.09±0.24对照组 41 5.06±0.32 3.59±0.33 1380±188 3.71±0.25 P P<0.05 P<0.05 P<0.05 P<0.05
3 讨 论
因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有限且易发生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各国指南或专家共识均强烈推荐AVF作为血液透析首选血管通路。AVF术后约1个月左右,随着动静脉血流的增加及静脉的扩张,内瘘方可用于穿刺,称为AVF成熟。有研究表明[4]:约10~37%的患者因血管条件差、内膜肥厚及血管顺应性低等因素,导致AVF成熟时间延长,使用时间缩短。AVF的成熟不仅与手术操作及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密切相关,还与围手术期术侧肢体的功能锻炼有着一定的关系。早期手部抗阻训练可在短时间内扩大头静脉内径,增加动静脉血流量,促进内瘘成熟[5]。手部抗阻训练还可减少皮下脂肪,增加肌肉质量,使术侧肢体的静脉易于穿刺。将早期手部抗阻训练应用于自体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患者,有效促进内瘘成熟,提高了内瘘质量,增加了AVF的早期存活率,延长了AVF的使用年限,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