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研究
2020-09-21刘俊
刘 俊
(空军总医院急诊部,北京 100036)
上消化道出血起病急发病快,发病初期危险性较小,但对于消化道的小动脉和大静脉均有破坏作用,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出现大出血情况,如威胁生命安全[1]。及时对出血原因排查,明确出血情况,及早进行治疗和急诊护理,对于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有明显作用。本次研究分析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急诊护理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现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2018年8月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00例,临床症状表现为柏油样便、纯黑便、黑便、咖啡样呕吐物、单纯呕血等,经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经确诊病因包括:胃癌15例、肝硬化3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80例、复合型溃疡70例、出血性胃炎5例。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将以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25~72岁,平均45.2岁,观察组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28~74岁,平均47.3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性别、年龄、病因等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按照常规基本护理程序和流程,将患者送至病房并做好相关止血工作,准备好相关药品和器械。
观察组开展急诊护理,首先对患者开展急诊处理,准备好所需要的药品、器械等,包括胃镜、药物喷洒管、高频电凝器等设备,待患者就诊后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关检查[2],例如消化道造影、胃镜检查,根据结果确诊并止血治疗,如患者就诊后出血量较大,发生失血性休克,应对生命指征监测,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患者失血休克情况,可采用冰水洗胃防止上消化道内血液形成血块;对于出血量较大病情危重的患者,避免患者及家属出现恐惧情绪,应进行心理干预,说明患者疾病情况并对整个治疗过程讲解和说明,同时监测患者病情,并让患者积极配合胃镜检查,确定出血位置制定合理的止血治疗方案,对于出现腹痛、血压下降、意识消失、呼吸脉搏减弱发生出血性休克的患者,应立即采取急性出血救治措施,建立静脉通道,输注红细胞扩充血容量,同时监测血压[3];患者实施正确的体位摆放,并将胃镜轻柔插入患者上消化道,叮嘱患者在进行吞咽动作时是注意平缓性,密切关注患者生理反应,是否发生呕吐、呼吸困难、恶心等情况,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停止插入动作,将胃镜缓慢退出,待患者不良反应消退后再进行插入胃镜动作;因患者个体差异在进行胃镜检查过程中,应帮助体位转动,使患者出血部位及黏膜充分暴露,如胃镜下出现血块因小心绕过不能剔除血块,防止再次出血情况发生;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确认是否存在呕血、腹痛、便血、便秘情况,对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脉搏等生命指征进行监测,告知患者及家属应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应规律饮食不能过度劳累避免再次出血情况发生,并将相关疾病健康知识及预防再次复发的知识告知患者及家属。
1.3 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显效标准:患者黑便、吐血、腹痛临床症状消失,患者恢复健康水平;有效标准:患者经过临床护理临床症状腹痛、吐血、黑便症状缓解,病情稳定;无效标准:患者黑便、腹痛、呕血临床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 P S S 22.0 分析,如P<0.05 则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患者中43例、有效34例、无效23例,总有效77例,观察组患者中69例、有效26例、无效5例,总有效9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组间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n,%)
3 讨 论
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中的危急重症,病情发展较快,对于患者健康危害性较大[4]。随着当今人们生活节奏较快,饮食不规律情况越发严重,导致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缩短患者抢救时间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其预后效果,在及时治疗的同时对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方案,能够提升患者的生命健康。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开展有效医疗干预同时进行有个性化的急诊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出血情况[5]。这与本次研究的结果相符合,说明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观察及护理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患者救治争取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综上所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有效的急诊护理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