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本土音,唯此埙声(上)
——纪念曹正教授诞辰一百周年

2020-09-19

乐器 2020年8期
关键词:音孔音域古筝

今年是曹正教授诞辰100周年。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中,曹正绝对是一位值得纪念的人物。他不仅把古筝搬进了中国的高等音乐学府,使之成为高等专业院校一个专业,在古埙之作与传承方面,其贡献也应载入史册。

曹正教授原是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古筝教师,1964年组建中国音乐学院时被抽调到北京。曹正教授对沈阳音乐学院的感情很深,和沈阳音乐学院的老师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也经常回沈阳。

我是因夫人杨娜妮而有幸见到曹正教授。杨娜妮1978年至1979年受学校指派,到北京曹正教授门下学习古筝。据杨娜妮讲,她每次去先生家里上课时,先生都让她们帮助他攉泥。先生还自制了一个用蜂窝煤烧制的小窑,放在阳台上。曹正教授所做的埙都是用这个小窑烧制的。

1983年5月,沈阳音乐学院举办建院45周年校庆。沈阳音乐学院的前身是延安鲁艺和东北鲁艺。曹正教授作为资深的校友被邀请回校参加校庆。校庆期间,有许多延安鲁艺、东北鲁艺的校友都回来了,曹正教授非常忙。我记得有一天,曹正教授对我们几个(徐世隆、孔庆山、我和杨娜妮)说,我除了教授古筝外,一直在研制埙,这是中国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这些年,我只要外出,每到一个地方,都教授几位那个地方的音乐家学习制作埙,目的就是不让这件乐器失传。沈阳我就教你们几个吧!

我当时非常激动,因为我在教中国音乐史讲到远古时期,埙是必须要讲的内容。但是在此之前,我只能拿着一幅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一音孔埙告诉学生,早在6700~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这件乐器。我虽然这样告诉学生,但是我从没摸过埙,因此课堂显得干干巴巴。这回曹正老师要教我们做埙,能不激动吗?!

我们和曹正老师到沈阳郊区挖了一些黄胶泥,回来后从攉泥到捏制、开孔,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了解了整个做埙的过程。曹正老师说,这个过程你们知道了,关键在于坚持做。我从我们学院老校友那早就得知,做埙是曹正老师几乎每天必做的事,他家的窗台上摆满了他做的各种埙。

此后,做埙就成为我业余生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学会制作到现在,我从未间断过。我因做埙和曹正老师有了经常的联系。记得1990年,因杨娜妮要出版《杨娜妮古筝教程》录像带,邀请曹正老师为之作开场白,我和摄像师到北京曹正老师家中拍摄时,顺便把我做的仿商代兽纹埙也带到北京,作为作业向曹正老师汇报。曹正老师很激动,手拿着我做的兽纹埙对我说,我教的学生中,你坚持得很好。这次去北京,曹正老师还和我谈起了成立中国埙学会的事,并希望我能积极参与。这次去北京还有一个收获,就是曹正老师赐给我2枚他制作的埙:一枚是9孔梨形埙,一枚是倒吹狗头埙。这两枚埙成为我永久纪念。

曹正老师赠送的两枚埙

曹正老师1920年12月31日出生在辽宁新民大明屯。从上世纪30年代后期便开始了对清代宫廷雅埙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是中国第一个把古筝引入高等学校的奠基人。据曹正先生回忆,“1935年冬,(娄)树华参加了‘中国音乐旅行团’赴欧洲的旅行演出……(其中有)陶埙演奏家梁希庆(天坛公园道士)”①,这恐怕是曹正先生最早知道埙的记载。先生当年15岁。郭林的《曹正的艺术成就》中有如下记载:“1941年至1944年在昌黎田小学任教并开始做埙”。曹正先生还回忆,上世纪40年代末,他曾在徐州成立了音乐社团——“熏风筝社”,他曾和熏风筝社中的两位社员共同研制过埙。之后不久,曹正就到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了。熏风筝社虽然成立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却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继上海大同乐会后又一个与埙有关的音乐社团,曹正教授对埙的制作和传播从此开始,这是曹正教授振兴中国陶埙的一个里程碑,值得一记。

这个期间,曹正先生还在昌黎把清代宫廷雅乐的6孔埙增加了一个孔,变成7孔埙。清代雅埙大多是1个吹孔,6个按音孔—即前4后2,6个按音孔的孔径一样大小。曹正先生并没有满足于7孔埙,他又于上世纪60年代,把他在40年代改革的7孔埙改为9孔。也就是在埙的前面加开了3个按音孔,即前7后2,这样埙的音域由原来的一个八度扩展到九至十一度,和一个正常人嗓音音域差不多。曹正先生的9孔埙打破了雅埙原有的音孔一致的状况,在音孔排列上也按人的手型排列,用先生的话讲,叫“一捧埙”。1983年曹正先生在教授我们制埙时总讲制埙要制成“一捧埙”,所谓“一捧埙”是按照人的手型把埙捧着吹,这样,既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又能使埙在演奏中不容易滑落。

曹正先生此举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一是他使大同乐会后埙的研制得以延续;二是他把陶埙的音域拓宽,扩大了埙的表现力,成为后来的音乐家们采用各种方法开拓埙音域之先河。曹正先生也没有停留在9孔上,1990年我到先生家时,先生赠送给我的埙已增至10孔。关于这一点,徐宁撰文《古筝大师曹正先生与埙》中有如下记载:“60年代末曹正研制成功体积略大的9孔陶埙,其内部结构合理,外型美观典雅,音域宽,音量大,演奏效果好。9孔陶埙已经研制成功便传入美国”②,“他不但传承了物件,更为重要的是他传承了一种将要丢失的传统文化和东方艺术的精神”③。

此外,曹正先生还对壶埙、木埙进行了试制。我们从先生绘制的壶埙图上就能够看出先生治学的严谨和其改革创新的精神。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曹正开始将制埙技术传授给学生,先生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他曾说,这一国宝不能失传。他到处讲学,并在全国各地免费教授了许多学生。据先生介绍,国内很多著名的埙研制者和演奏家他都曾教过。在中国古筝界,曹正教授治学严谨是人人皆知的,他对埙的历史和制作工艺也进行了学术性的探讨和研究,他发表了《埙和埙的制作工艺》《壶埙》等文章,是20世纪国内最早研究埙的文章。

曹正关于制埙的手稿④

曹正先生还把自己做的埙赠送给国内研究者,作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和民族传统音乐的实物,他烧制的埙先后传入美国、意大利、英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还参加了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展览会”。他的埙被日本大阪音乐大学附属博物馆收藏,博物志上写着:“埙——中国乐器。制作者曹正。”

“1979年7月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团,应邀前往英国参加‘达拉姆东方音乐节’。……在接待英、美的专家、学者的座谈会上,有民族乐团的团员、中国竹笛演奏家王明君即性表演了埙独奏,引起了与会者对中国这一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古老吹奏乐器产生极大的兴趣。会后,由方堃团长向‘达拉姆东方音乐节’的主持者赠送了曹正先生手制的一枚埙。它是近代国际文化交流史上一件重要的物证。这一枚中国埙被收藏在达拉姆大学博物馆里”⑤。

至此,曹正先生研制埙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他还撰写了有关埙的学术论文《埙和埙的制作工艺》《埙和埙的制作工艺·续》⑥等论文。对埙的历史、制作及埙的艺术价值等进行了论述,是现代有关埙的重要论述。不仅如此,曹正先生还向主管音乐学院有关领导提出了《申请建设仿制陶埙车间的报告》,可以看出先生把传承、发展埙音乐文化为己任而不余遗力。

1990年,我到北京定阜大街10号曹正先生的寓所看望先生时,看到先生正在翻译《棠湖埙谱》,可惜到先生逝世也没有见到这本书出版,据说,曹正先生还有好几本遗作没有出版,其中就有《陶埙演奏法》一书,这是中国陶埙史的一大遗憾。

此外,曹正老师还教授了王其书、曹建国、陆金山、李大中、薛淳、孔庆山、徐世隆、陈秉义等学生。他们在古埙制作、演奏、传承和改革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18年11月15~16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埙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大会,并举行了学术研讨和“埙风悠长”。埙专场音乐会。在学术研讨中,笔者得知,中国当代的制埙活动,几乎都是在曹正教授的传授和影响下进行的。曹正先生最早学生的王其书教授已经八十高龄。用笔者的话来说,这次埙会是曹正先生所教制埙学生的一次大聚会。大家在曹正先生的教诲下,制埙、研制埙、传承埙多年,从未谋面,这次借中国埙会的成立在北京聚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王其书教授制埙已经40年,他于1978年就向曹正先生学习制埙,所研创的双腔葫芦埙音域达到两个八度,扩大了埙的表现力。在曹正先生的倡导和教授下,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许多制作陶埙的专家,这些专家有的在埙的形制上进行改革,有的在埙的音量、音色等方面进行探索,也有的专家在埙的音域上进行了多方位的改革和探索,使陶埙这一中华国宝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曹正先生在访问美国期间为外国友人吹奏埙⑦

(待 续)

猜你喜欢

音孔音域古筝
论阮音孔的改制与变迁(上)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浅析巴拉曼的制法及音高音域
关于古筝教学评价构建的一些思考
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
午晤念
午晤念
第一次弹古筝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