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文化传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探讨

2020-09-17李海静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英美文化冲击传播

李海静

摘 要: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形成的源头其实是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本质差异,同时,一神论与多神论的宗教也在其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而强大的资本力量在英美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英美文化传播的冲击既有基于市场化视角的流行文化渗透,也有围绕年轻受众形成快消特征的文化传播系统。因此,新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应对英美文化传播冲击不仅需要充分利用流行文化元素包装核心价值观,而且需要加紧“走出去”步伐,文化传播叠加经济活动,以及重视网络传播,构建线上融合线下的立体传播模式

关键词:英美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冲击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2-0032-02

2020年的情人节是年度慕尼黑安全会议召开的日子。然而与情人节浪漫气氛相反的是当天发布的慕安会报告主题“西方缺失”。这个主题不仅意在表明西方众多国家正在背离其悠久的传统,而且暗示西方国家的全球影响力日渐下滑,已不复往日辉煌。曾几何时,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席卷全球,成为先进文化、流行文化的代名词。而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间受到英美文化传播冲击之大可谓颠倒乾坤,一度出现西风压倒东风的态势。然而,当风险来临时,东西方展现的风险应对举措却大相径庭。如在公共卫生领域出现的全球风险,不同国家各出奇招。表面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应对方案是经济与技术等客观条件的不同所致,但根源上却是各国区域文化之间的核心差异之别。

一、英美文化核心特点

(一)海洋文明传统

英美文化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传承性和延续性。这是由于1492年之前的美洲大陆只有印地安原住民文化,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造成了整个美洲陆续被欧洲各国列强殖民,其后由新移民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式传统文化。而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无疑都具有临海而居、国土面积小而人口相对稠密的地理特点。这种物理层面的客观影响造就了标志性的海洋文明传统。也就是崇尚对外扩张、惯于开拓殖民地、鼓励冒险和探索、鼓吹个人英雄主义等。

而当英国殖民者登陆美洲后,经过第一批美洲新移民和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激烈对抗,北美出现了由十三个州组成的最早的美利坚合众国的雏形。其后,这些美洲新移民彻底清除了英国殖民者的统治遗迹,随即展开了对美洲原住民印地安人的大清洗。当超过九成印地安原住民被各种殖民手段绞杀殆尽后,横跨东西海岸的北美大陆上出现了后来的超级大国美利坚。

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老欧洲的资本主义传统文化特点,其后叠加了新移民和殖民主义文化要素,美国文化便逐步形成了更加显著的个人主义、冒险精神、创新精神等美式文化特色。体现在经济层面是强调契约精神和法治,视个人自由和财产为神圣不可侵犯。体现在政治层面则是两党政治和三权分立等。

(二)一神论宗教影响

人类社会早期进化过程中,有限的知识与技能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既无力又脆弱,原始人类只能通过幻想将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超自然力量,这就是宗教形成的开端。欧洲各城邦与古罗马等国的连年征战中逐渐产生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基督教。这种一神论宗教产生的影响不仅止于意识形态,而且全面涵盖了从经济到政治的各方面。

比如英美国家始终习惯于用武力对外殖民,同时向被殖民地输出本国宗教文化和意识形态。这些殖民战争往往打着圣战的旗号,将一切非基督教国家的民众均视作异教徒。同时,基于一神论视角的思维方式则是非此即彼、非赢即输的“零和”观念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特点

(一)大陆文明传统

与英美等西方文明截然不同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大陆文明。幅员辽阔是中华文化承载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特点。由于土地面积广大,中华大地自有人类出现便自然而然地发展起以种植为中心的农耕文化。这种大陆文明的基本特点是守成,也就是对土地无与伦比的关注和眷恋。因此,基于大陆文明的东方文化基本不存在主动对外扩张的特点,相反,围绕小家庭、大家族形成的家国文化逐渐成为古老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本源。

在此基础上,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以封建大家长制为主要特点的各种政治、社会、经济制度。比如儒家文化和封建中央集权。儒家文化在形式上强调礼仪治国,但核心则是以“父子君臣”为代表的封建等级制,国君如同封建大家长统治着整个国家,国民便如同其子孙。因此,儒家文化和封建中央集权均强调弱化个人意识而突出集体意识,重视全局而相对忽略局部。但国君作为封建大家长则对整个国家的兴衰荣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多神论宗教影响

与基督教一神论不同,中华大地上不同时间段流传的不同宗教虽然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但其均存在多神并存的共性。无论是佛教、道教、萨满教,传统宗教的结构与组成往往与现实社会存在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多神并存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更加具有包容与融和的特点。这也是在五千年华夏文明演进历史中,众多外来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往往能够随着时间推移而被中原文化渗透并同化的重要原因。

三、英美文化传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沖击

(一)基于市场化视角的流行文化渗透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门打开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收入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英美文化的传播机会。强大的资本力量在瞄准中国宏大的市场潜力的同时,基于市场化视角的流行文化渗透也如影随行。

一方面,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内民众生活水平远远低于英美国家民众平均线,相比已完成工业化的英美国家,国内基本生活存在巨大反差,这给人民群众造成了相对强烈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较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国内轻工业发展相对落后,这使来自国外的轻工业产品一度完全垄断了国内市场。而轻工业产品常常是直接关系基层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日用品。这就造成一段时期内国内民众对国外轻工业产品趋之若鹜的整体状态。

因此,一系列主客观层面的对比结果使国内相当多数民众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崇洋媚外心理,将相对发达的西方物质文化生活错误等同于英美文化的先进性。因此,当英美国家的流行音乐、电影、电视、服饰、家电等蜂拥而至时,国内许多民众便对其照单全收,进而对自己本土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甚至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作陈旧落后的代表。

(二)圍绕年轻受众形成快消特征的文化传播系统

为在全球攫取利益,资本的扩张始终会将眼光聚集于拥有更强支付能力的消费群体,也就是绝大多数的中青年消费者。因此,英美文化的资本主义属性决定了其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同样具有围绕年轻受众形成快消特征的文化传播系统。比如遍布全球的快餐食品。虽然近年来关于快餐食品有害健康的研究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街头巷尾的快餐店仍然时常顾客盈门,其中为数众多的就是年轻消费者。

又如,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相比,流行音乐具有极为典型的阶段性特点。以英美流行音乐为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美国黑人为主的蓝调诞生,之后与古典音乐发展成爵士乐。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美国南方乡村的乡村音乐兴起。二战后蓝调发展为节奏布鲁斯。约20世纪中期出现摇滚。70年代后期出现朋克乐。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英国出现电子音乐,美国出现金属摇滚等。可见,这些针对年轻人的流行音乐往往与快餐食品相似,不同时期受到环境强烈影响就会产生新品种或出现改变。而这些并不长久的特性恰恰与不少年轻人追求多变的生活形成了契合,也成为英美文化造成传播冲击力的重要原因。

四、我国传统文化应对英美文化传播冲击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流行文化元素包装核心价值观

从传播的有效性和冲击力看,英美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确在很长时间形成了全面包围的态势,也给不少国人的思想和文化消费习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因此,为了应对这种相对成功的市场化文化营销模式,我国传统文化应当充分利用流行文化元素包装核心价值观,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操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比如较早时期的电影《卧虎藏龙》,近年来的《XX王朝》系列,以及不断翻拍的四大名著等。这些都是以流行元素包装中华传统文化内核的有益尝试。

利用流行文化元素包装核心价值观不仅在传播市场上更易为不同文化领域所认同,而且更易培养起新生代的消费受众。一旦流行文化元素获得了足够扎实的受众基础,传统文化便有机会和条件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既是我国传统文化应对英美文化传播冲击的利器,也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对抗外来文化的积极策略。

(二)加紧“走出去”步伐,文化传播叠加经济活动

除了资本的逐利天性驱使,英美文化天性中的对外扩张和侵略性也是促使英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因素。而我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形成的对内多而对外少的特点导致传统文化输出困难,这是需要重点加以突破的地方。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趋势,我国传统文化应当加紧“走出去”步伐,以文化传播叠加经济活动,通过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比如“一带一路”,虽然更多属于经济活动与对外贸易形式,但一带一路起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之根决定了经济贸易与文化传播并不相悖。通过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传统文化产品及其衍生品,我国不仅能够打开一扇文化经贸的新窗口,而且能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对异域文明的广而告之,使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共生、包容并举。

(三)重视网络传播,构建线上融合线下的立体传播模式

信息时代背景下,虚拟世界早已成为比现实世界更加广阔的传播平台。网络无国界的特点决定了掌控网络话语权已经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中之重。当发生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时,国外网友正是通过网络观察和了解了中国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实践壮举,才能更加客观理性地对比分析各国政府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态度和举措,才能对中国作出更加中肯的评价。因此,重视网络传播,构建线上融合线下的立体传播模式是新时期我国传统文化应对英美文化传播冲击的重要策略。

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加大线上对外宣传力度,也需要越来越多民间力量加入其中。只有全国形成线上文化宣传的整体氛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才能练成更加强大的内功,才能通过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从容应对英美文化的渗透与冲击。

五、结语

研究英美文化传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有助于明晰东西方制度差异的起源,也有利于广大国人重拾文化自信,对内审视自身传统文化的不足并及时优化,对外则辩证分析英美文化本质上的优与劣、长与短。这种对比不仅有助于改变多年来形成的文化偏见,纠正部分国民崇洋媚外的文化弱视心理,而且有利于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传播面、强化影响力的途径和方法。尤其是在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曾经牢不可破的世界格局已然成为一地碎片,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中华文明当勇于肩负起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大国担当,直面英美文化传播的冲击,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晓东.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优化创新途径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9(15):169-170+173.

[2]姜志兵.试分析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J].中小企业教育与科技,2019(6):109-110.

[3]丁松丽.论现代设计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作用[J].装饰,2019(4):20-21.

[4]唐玲,郭峰.溉古泽今 艺无止境——当代艺术从传承走向创新[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9(11):122-123.

猜你喜欢

英美文化冲击传播
外出就餐对英国餐饮业的冲击
色彩冲击
阅读理解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化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浅析英文电影在传播英美文化上的作用
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
英美文化大学英语拓展课改革综述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完形填空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