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玉文化审美与中国工艺审美的内在联系

2020-09-17王玉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审美工艺

王玉琳

摘 要:文章以玉文化的审美方面为研究方向,探究工艺与审美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玉文化起源以及融入宗教、自然环境等因素,对玉文化审美与工艺进行分析,得出玉审美与人的精神文明息息相关的结论,人的精神文明间接影响工艺审美。

关键词:玉文化;审美;工艺

中国是个崇尚玉的国家,自古视玉器为瑞宝,认为只要佩戴了玉器,或用玉献祭就可以趋吉避凶,带来吉祥福祉。古人对玉的喜爱,不仅表现在宗教传统的祭祀上,而且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们对于玉文化的解读要从几个方面谈起:一是有意识地将玉与石器做区分。从原始时代开始,人们就有将好看的、带有光泽的石头作为装饰的先例,而用普通的石块打磨后进行狩猎。这反映了人们对石块的选择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意识,逐渐将有光泽和无光泽这一特性作为审美的象征。二是古人对玉的开发利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以好看与否作为对玉的定义,但这又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古人对玉材的认识是从本地玉石或美玉来的,对玉材实用没有明确的界限。虽然我们现在所处的是科技至上的时代,对玉石的质地和成分有了相当充分的了解,但仍不能以今日审美的眼光和矿物质文化的概念来区分古人所理解的玉文化形态。三是开始将玉文化与人内心的德行相结合。早在1900年之前的东汉,先民们就开始用“玉,石之美兼五德者”形容玉石,除了外在美还有人德行的要求。此时对玉文化的审美与现代观念基本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阶级社会的发展,玉也在内在品质和德行内涵两个轨道上并驾齐驱。这是传统中国文化才拥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玉文化的超凡之处。从此,人们对于玉的喜爱,凡与玉相关的器物,开始了崭新的研究篇章。

史料记载,在距今约1.8万年的山顶洞人的遗址中,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穿孔饰品等,饰品还被有意识地涂上绿的、白的涂料,以便于与石器区分而用作装饰。这是人们第一次以审美的方式将玉与石器做区分,体现了先民最基础的审美,也为以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玉文化的诞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与稳定,物质基础充足且有剩余,先民开始出现审美,将实用和审美相结合,色彩意识也已经出现,超现实的意识得到了一定的表达。

自玉文化出现,人类逐渐将石器、玉器明确区分,玉质的层次也加以区分。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美其名曰玉可用来讨好神明祖先,贿赂诸神,用玉献祭,将它作为沟通人世间生灵与阴间神灵的法物。“仲春三月,祀用圭璧。①”“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②”古人认为,玉能保尸,故用大量玉殉葬。自此,玉不仅有了欣赏作用,还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精神作用。古人常以玉的自然溫润形容人的德行高尚、温润如玉。喜爱的玉色融入文化内涵,又衍生出对玉文化的新的理解。

玉的质地、颜色以及内涵使人们对于玉的审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③”古人以色辨玉,以崇尚纯色者为上,白色如酥者最贵,还有菜玉非青非绿色,如菜叶最下,墨玉价亦不高。以颜色区分玉的价值,虽然有失偏颇,但也表达了在特定环境中的审美取向。古人对玉色的推崇,较为重视生活中温润的颜色,以求色正、色纯、色浓。色正不偏,色纯无暇,色浓饱和,三者融合为上佳,玉亦呈现娇翠欲滴,光彩夺目的外表以及细腻温润的质地。古代君子亦会随身携带玉来彰显自己的品性。

玉文化与中国传统工艺紧密联系在一起,平民审美亦跟随宫廷审美、文人审美而对玉产生一种独特的喜爱。因古代人开采技术有限,能发掘的玉石料大多作为献祭上贡给君主以及达官显贵,很少有机会欣赏玉石之美。偶然的机会,古人发现了釉料,发现釉的独特性,能产生类玉的效果,于是瓷器、陶器便开始蓬勃发展起来。釉是附着在陶瓷胚体上的玻璃态薄膜,会在陶瓷上产生不同的效果,与玉的本质类似,也以色彩浓淡作为区分。早在六朝时期就有专门烧制瓷器的窑厂,当时瓷器的特点就是仿玉质的色泽。如越窑的青瓷,胎质细腻致密,胎色青灰,釉质莹润具有玉质感,釉色为深绿色,色泽纯正,与当时对玉的审美一致。陆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①”茶经也曾说过,越窑的瓷类玉类冰,青而则益茶。至于邢窑高透影的细白瓷,是北方人对于玉文化的独到理解,也使中国白瓷的“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如羊脂玉一般的白瓷,细如澄泥,釉色明净,别有一番风味。“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②”也可以看作是古人对玉质审美的一种在工艺上的追求。

国瓷的发展,主流还是借鉴了玉文化的审美。在唐朝,除了前朝一些基本色基调以外,力求华美,衍生出许多玉器的种类,更加重视玉文化的发展,还根据玉的颜色来体现地位的变化。唐以紫为尊贵,源于紫微星,据传是天帝所居处,故以紫为尊。唐代玉器展现的是一种新的玉器风格,前朝的古拙已经不复存在,更趋于蓬勃、饱满。玉器的装饰纹样较前朝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了卷云纹、卷草纹、莲花纹等,显得更加生动。雕刻方面更是采用大量印刻细线,使玉器质感更强,栩栩如生,画面生动有趣。无独有偶,唐朝的瓷器与玉器无论在颜色上,还是雕刻手法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代,玉器更是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他虽不是一位好皇帝,但却是一位颇有造诣的艺术家。他嗜玉成瘾,间接促进了宋朝玉文化的发展和金石瓷器的兴起,城市也更加繁荣。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两宋时期的中国,抑武崇文,经济鼎兴,人文繁盛,令世人叹为观止。陈寅恪先生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政权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士大夫阶层的壮大以及崇礼复古之风的兴盛,使宫廷和民间对玉的需求不断加大,杭州、苏州、扬州都成为玉器制作和流通的聚集地。制玉风格上,宋代玉器在早期受唐五代艺术的影响,风格较为严谨,后受绘画艺术的影响渐深,变得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显得写实化。这种风格的转变,极大地影响了宋代以后的玉器艺术,成为后世玉器的典范。与此同时,两宋时期仿古玉器勃兴,体现出宋人对于战汉古玉乃至三代礼玉的精深理解。明代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盛赞宋代玉器:“宋工制玉,发古之巧,形后之拙,无奈宋人焉。”

宋代玉器艺术是中国玉器史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其对同时期的辽金民族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宋人史尧弼在《策问》中骄傲地写道:“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的确,宋代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是其他朝代难以比拟的,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审美的巅峰。研究宋代玉器艺术,发掘传承宋代清雅静谧、文艺繁荣的社会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力支持。

对于玉的审美不仅要从它复杂的自然条件变化来看,人工对玉器的雕琢也更能体现古人对于玉文化的宣扬,对形式美的欣赏。古人以流畅的线条作为一种自然律动的美,对玉的雕琢就按照自然形态稍加修饰,纹饰婉转,线条利落,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轻松感。简约之美有“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③,也道出对玉器雕琢的简约审美。但与此同时,简约并不能与简单、简陋化等同,简约是经过提炼而浓缩的古人优秀的审美观,与自然纹饰融为一体的胸有成竹。古人还能利用玉石沁入的花色、纹理进行创作。如玉石深色部分作为阴影,亮色部分重点雕刻纹样,要求雕刻者从全方位进行统筹,以方便人们从各个角度观赏完整的美,达成各个角度与方位的统一和协调。汉代玉最善于运用玉料的造型和材质,依石拟形,追求玉石的自然属性与后天工艺技巧的自然融合,呈现出随石赋形、因材施艺、浑然天成的优秀品格。汉代除装饰用玉以外,还有具有时代特色的玉器类型,单体佩玉十分发达,人们也更加重视玉所表达的一种寓意象征。汉代佩玉情况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和观念,人们普遍更重视“玉德”,大一统的思想、厚葬、孝道体现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神仙长生,阴阳五行更是指导古人用玉的直接源泉。这种多元的用玉思想直接促进了玉器的艺术发展,使人们的审美也有了多样化的发展。

玉的审美与人的精神文明息息相关,玉的温润都被化为仁、义、礼、智、信,也成为君子的楷模。古人能将玉的自然美和人的道德情操相联系,善于在自然中发现属于人的精神意义。

猜你喜欢

审美工艺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穿在身上的火箭工艺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北美武器公司工艺转轮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