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

2020-09-17赵霞云郭超峰方坤炎卢栋明吴冰洁何梓桐何育风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交会穴天柱选穴

赵霞云,郭超峰,方坤炎,卢栋明,吴冰洁,何梓桐,何育风△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作为临床上颈椎病中常见的类型之一[1],约占颈椎疾病中20%,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眩晕、耳鸣、头及颈肩部疼痛等,严重者甚至可出现猝倒、昏迷[2],多见于中老年人[3]。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其发病率也随着逐年升高,且发病年龄越趋年轻化[4],目前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以及工作效率的常见疾病。临床上治疗CSA仍以保守疗法为主[5],研究表明,早期颈椎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0.0%~96.5%,而治愈率20%~30%,其中早期CSA大多数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均有明显的减轻,可参加一般工作[6],保守疗法中针灸疗法因其方式多样、选穴的多样性,且副作用少、安全性高,近些年来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加速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管阻力,降低颈部交感神经兴奋性,缓解血管神经痉挛,从而改善脑部供血[7],所以越来越多临床学者运用针灸治疗CSA,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研究通过检索三大数据库,收集近代期刊文献中以针灸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献,经过处理后运用开源软件包R3.5.3进行参数及关联规则分析,翼能为针灸治疗CSA提供精准治疗以及临床治疗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通过中文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数据(VIP)三大数据库,以“针灸”and“椎动脉型颈椎病”为检索词,选择“全文”为检索项,检索2014年—2019年8月以针灸为主治疗CSA的文献。其中,中国知网共有3 596条结果,万方数据共有707条结果,维普数据共有607条结果。

1.2 文献的纳入标准

①针灸治疗CSA的临床研究,且须以针灸为主;②腧穴限定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且选穴的数量需超过2个以及具有明确的针灸穴位组成;③临床疗效须以症状缓解程度为主要的观察指标。

1.3 文献的排除标准

①文献中不以针灸为主,或者联合治疗不分主次;②不具有明确的穴位定位,特殊针法类研究,例如小针刀、刃针、耳针等治疗方法;③会议非期刊类、非临床研究、重复发表的文献;④样本量低于30例的文献。

1.4 数据规范化以及数据表建立

1.4.1 腧穴名称的规范化处理 依据2006年国家标准版《腧穴名称与定位》[8]以及《针灸学》[9]为标准,对部分腧穴进行规范化,例如“人中”“水沟”统一为“水沟”,“悬钟”“绝骨”统一为“悬钟”等。

1.4.2 数据表建立 将文献的篇名、期刊、上述规范后的腧穴、针灸方法以及疗程录入EXCEL表格中,后使用R-Project进行分析,建立针灸治疗CSA的数据库,其中涉及步骤全程由第二、三作者负责审核录入以及导出的信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5 数据分析

1.5.1 概念 数据挖掘[10]是从海量的各类数据中,提取潜在的、可理解的、有价值的信息的过程,其中对关联规则主要的分析算法为Apriori算法[11]。

1.5.2 统计分析 本研究运用R3.5.3中的arules软件包对建立的CSA数据进行常规分析以及关联分析,即对运算出来的频数、支持度、置信度等进行参数分析。

2 结果

通过对检索得出的文献进行逐篇阅读以及根据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183例文献纳入数据库,数据库中涉及腧穴总频数为1 094个,涉及腧穴个数为83个。

2.1 腧穴频数频率分析

经统计,83个腧穴应用频数中,风池(153)、夹脊穴(117)、百会(106)、天柱(93)、风府(58)、大椎(40)、完骨(31)、后溪(31)、足三里(31)和合谷(25)出现频次较高,为针灸治疗CSA最常用的10个穴位。整理挑选出频数>15的腧穴见表1。

表1 腧穴频数频率(频数≥15)

2.2 腧穴归经频次分析

将涉及83个腧穴进行经脉归属,按十四经脉、经外奇穴进行概括。经统计,选穴以督脉、足三阳经以及经外奇穴为主,其中督脉用穴总频次最高(235次),足太阳膀胱经用穴数目最高(13个)。腧穴归经情况见表2。

2.3 腧穴配伍规律分析

2.3.1 腧穴组合规律分析 设置支持度≥20%,经软件分析,获得核心腧穴组合共10组,其中2个穴位的核心组合6对,3个穴位的核心组合4对,见表3,可看出夹脊穴、风池、百会和天柱在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常互相组合治疗CSA。

表2 腧穴归经频次

表3 核心腧穴组合模式(支持度≥20%)

2.3.2 腧穴组合关联规则分析 设置置信度为0.9,获得关联规则16条,见表4。腧穴常见组合关联规则图详见图1。

图1 常见腧穴组合关联规则图

2.3.3 腧穴部位分布规律 经统计,腧穴分布以头颈部为首,总频次达到707次,选穴数有28个,最少为胸腹部,从腧穴分布可以看出针灸治疗CSA主要以近端取穴为主,远端取穴为辅。见表5。

2.3.4 特定穴使用频次分析 在治疗CSA特定穴中,其中交会穴使用频次最多(482次),且用穴数目也最多(22个),其次为五输穴、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络穴、下合穴、募穴、背俞穴。见表6。

表4 腧穴组合关联规则(置信度≥0.9)

表5 腧穴部位分布规律

表6 特定穴使用情况

3 讨论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眩晕”范畴,临床医师因不同见解,形成针灸治疗本病选穴的多样性。本研究通过对R3.5.3软件得出结果进行分析,183例文献中,风池、夹脊穴、百会、天柱、风府、大椎和完骨(前7)均为头颈部的穴位,这与表5腧穴分布规律基本吻合,可以看出现代治疗CSA仍是以近部取穴为主,辅助远部四肢穴位的远治作用。

同时结合表2腧穴归经频次,选穴主要以督脉、足三阳经以及经外奇穴为主,其中就以风池、夹脊穴、百会和天柱四穴为代表,风池作为历代医家治疗眩晕的要穴之一,窦默所著《通玄指要赋》就提出:“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风池属足少阳胆经,深层的主要结构是椎动脉,是治风之要穴,针灸于此处,具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风解表及醒脑开窍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12],针刺风池能刺激血管周围的神经末梢,缓解血管痉挛,让血管得到舒张,以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文献中夹脊穴以颈夹脊穴为主,虽属于经外奇穴,但因颈部是脑部与躯体之间沟通的桥梁,且位于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之间,故针刺颈夹脊穴,一方面能调节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情况,缓解椎动脉痉挛,促进脑部的血液循环[13],另一方面能疏通督脉的阳气,以振奋机体的阳气,恢复颈项部血流的堵塞,使之畅通,通则不痛,症状则缓[14];百会位于巅顶,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故其能疏通各经脉气血,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天柱属足太阳膀胱经,现代研究表明,在治疗颈椎病时,天柱拥有通行气血、舒筋活络、补精益髓的综合作用[15]。从表3核心腧穴组合模式可以看出,基本以风池为主,相互组合,相辅相佐,明显改善患者眩晕、头痛、耳鸣和颈部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

特定穴方面,交会穴使用数量以及选穴数均为最多,其中风池和百会选用次数超过50%,经脉之间的相交汇合,可使得脉气互通、疗效倍增,窦汉卿《标幽赋》提出“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之理,通过交会穴调节多个脏腑经络,以取得更加全面的疗效。

腧穴组合及关联规则方面:①表3核心腧穴组合模式中基本以风池为主,且最常见(支持度≥50%)有“夹脊穴,风池”“百会,风池”两个组合,“夹脊穴,风池”中,一方面颈夹脊穴是治疗本病的局部取穴,可调节局部血流速度,从而改善血液循环,缓解颈部紧张的肌肉;另一方面风池是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一穴通多经,可使气血上注于脑,使得脑血管的舒张和收缩,从而改善眩晕,两穴合用具有行血活血、祛风定眩、醒脑开窍的作用。“百会,风池”中百会位于督脉上,颈椎也为督脉所过,整理文献中百会有针有灸两法,针刺百会可调节督脉闭阻,缓解颈项强痛,百会为诸阳之会,灸之可升清阳、降浊阴、疏通头颈部经脉的气血,从而改善眩晕等症状,与风池合用,两穴均为交会穴,相得益彰,使督脉通调、气血畅通,脑髓得以充足,症状自缓。②从表4腧穴组合关联规则可以看出,置信度≥0.9中的16条关联规则中,都有固定搭配风池,其中第1、2条(风府,天柱=>风池、天柱,完骨=>风池)置信度都为1,涉及的风池、风府、天柱及完骨四穴为“项七针”[16]的腧穴,具有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清脑益髓及止晕定眩的功能[17],能够明显改善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所以在临床治疗CSA中取得较好的疗效。

4 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见,针灸广泛运用于治疗CSA,并取得良好的疗效。通过软件分析近年来使用针灸为主治疗CSA的文献,可以得出常选用的腧穴主要以经过颈项部的督脉、颈夹脊穴和足少阳胆经为主,多以风池搭配夹脊穴、百会、天柱等交会穴为主。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小针刀、刃针、耳针以及头视针区、晕听区、平衡区、情感区不存在特定穴位进行删减,未进行整理分析;本研究只纳入国内三大数据库,国外研究尚需整理归纳;对文献质量也尚无评价标准,对收录文献仅以疗效作为参考。

目前临床选穴仍比较广泛,尚无规律的用穴处方,故本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医师治疗CSA提供选穴参考,以期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医疗服务,消除疾患。

猜你喜欢

交会穴天柱选穴
二维脉治尪痹初探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龙虎交战”针法针刺八脉交会穴对偏头痛患者头痛天数及血清CGRP表达的影响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选穴温灸法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十七 “摇天柱”“吕祖救疾法”导引法
秦天柱:艺术需要慢慢“养”
秦天柱
Study of the thermal pain threshold latency of acupoints based on Fei Teng Ba Fa
《百症赋》治疗妇科疾病取穴配方特点浅析